“無接觸配送”也存在“冒領”風險


  最近,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不少居民小區目前仍實行封閉式管理,禁止快遞、外賣等入內。為了實現“無接觸配送”,有的小區在門口設置了取貨架,快遞員只需將物品放置在貨架上,居民即可自行取走。然而,有媒體日前調查發現,這些便民貨架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生鮮商品由於長時間無人認領,異味難聞,有的小區快遞包裹出現被盜現象,包裹被“冒領”等問題也一直未得到妥善解決。

  如今,疫情防控重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社區防控是其中重要一環,當前戰“疫”尚未取得完全勝利,疫情遠沒有過去,實施居民小區封閉管理有一定必要性。在小區門口設置取貨架,確實給人們帶來了不少便利,既減少了居民在外逗留取件時間,降低了感染風險,也提高了快遞員投遞效率,避免了馬路邊隨意“擺攤”帶來的城市管理難題,這種嘗試是一種多贏之舉。

  即便如此,“無接觸配送”問題也不能迴避。在多數小區,“無接觸快遞架”一般是臨時設施,有的就是一張桌子或是一個防雨棚,大多“無人值守”,甚至位於監控盲區,人們取走快遞包裹並不會有人來詢問、核實,這也導致丟件、拿錯件等問題時有發生。快遞公司往往以消費者已經認可“無接觸配送”為理由,拒絕承擔責任,即便受理,也很難確定快遞被冒領的時間、領取人身份等。

  如今,快遞與外賣支撐起了人們的“宅生活”,解決好末端配送這件小事,同樣也是民生大事。條件成熟的小區,物業管理方應“因時而變”,在符合防控要求前提下,儘快為快遞員進入小區配送打開方便之門,至少應允許快遞員把快遞送到小區內的智能快件櫃。目前,許多地區已經取消了禁令,快遞員憑“城市生活綠色通道”標識、佩戴口罩、接受體溫檢測並登記後,便可進入小區投遞快件。這說明,只要快遞員做好自身防護,嚴格按照規範操作,進入小區從事末端投遞是可以保證安全的。

  在條件還不成熟、依然需要嚴格管控的小區,社區的管理和服務也應主動向前一步。物業管理人員不妨將便民工作做得再實再細一些,對“無接觸快遞架”加強日常值守和監督。更重要的是,要總結疫情應對中的一些好做法,強化社區物流基礎設施和服務網點建設。比如,有的小區設立了社區防疫合作站,通過開闢居民生活、防疫用品供應專屬區域,免費存放快遞、專人管理方式,為服務居民生活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這些嘗試真正讓“無接觸配送”兼顧了便捷與安全,值得借鑑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