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紅藍白:東歐國家的國旗為什麼跟俄羅斯的那麼像?

多年前的電影《戰爭之王》裡有一個橋段,軍火走私船為了逃避海關稽查,將法國國旗橫置,搖身一變為一艘“荷蘭”貨船。歐洲國家國旗的雷同程度,就此也可窺豹一斑。只不過,西歐國家的國旗“撞車”,比起一些東歐國家與俄羅斯國旗之間的糾葛,實在只是小巫見大巫了⋯⋯


1、令人抓狂的三色旗

眾所周知,歐洲國家的人民,在歷史上熱衷於選擇“三色旗”作為自己的國旗。大名鼎鼎的法國國旗的 “藍白紅”三色就代表著大革命“自由、平等、博愛”的原則。至於中世紀德意志農民起義所用的“上黑、中紅、下黃”三色旗,如今也成了德國的國旗。巧合的是,夾在法德兩大國之間的“低地國家”,彷彿連國旗都無法逃脫強鄰的影子,就像法國國旗轉90度變成荷蘭國旗一樣。

迷失紅藍白:東歐國家的國旗為什麼跟俄羅斯的那麼像?

相比之下,法國國旗的“藍白紅”,顯然要比德國國旗的“黑紅黃”三色更加“吃香”一點。在近代以來東歐國家的國旗裡,“藍白紅”三色之多,幾乎令人抓狂。比如,“上藍中白下紅”橫條三色旗,是1992年以後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塞爾維亞與黑山)”國旗——

迷失紅藍白:東歐國家的國旗為什麼跟俄羅斯的那麼像?

把其中的紅色條紋放到最上邊,就成了塞爾維亞曾經用過的“國旗”。這面旗幟,同時也是“黑山 (門的內格羅)”曾經使用過的國旗——

迷失紅藍白:東歐國家的國旗為什麼跟俄羅斯的那麼像?

大概這樣的“白藍紅”三色旗太過熱門,保加利亞選擇把其中的“藍色”換成了“綠色”,這樣的做法,倒是可以恰如其分地稱之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迷失紅藍白:東歐國家的國旗為什麼跟俄羅斯的那麼像?

至於歷史上捷克斯洛伐克的國旗,在“白藍紅”三色的海洋裡原本稱得上是一股清流:左側為藍色三角形,右側上方為白色,下方為紅色——

迷失紅藍白:東歐國家的國旗為什麼跟俄羅斯的那麼像?

特立獨行的樣式可以與周遭的諸多“三色旗”劃清界限。但事情的發展有時候偏偏出乎意料,這面最不應該出現爭議的國旗,最後還是惹出了麻煩。

冷戰結束以後,“捷克”與“斯洛伐克”兩個關係密切的民族漸行漸遠,國名先從“捷克斯洛伐克”變成了“捷克和斯洛伐克”,最終兩族選擇“和”而不“同”,於是在1992年底分道揚鑣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國家。為自己料理後事的“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議會曾頒佈法律,否決了繼任政權沿用其國旗、國徽的權利。新生的捷克共和國拒絕“履約”,仍採用原聯邦的國旗,放了斯洛伐克人一個大白鴿。

不肯買賬的斯洛伐克指責說,捷克人的故鄉波希米亞王國的國旗由紅、白二色組成,而藍色只在摩拉維亞省的省徽上才有,根本不該捷克國旗使用。捷克方面對此當然嗤之以鼻,宣稱摩拉維亞和波希米亞、西里西亞一樣,是捷克民族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因此,藍色理應屬於全體捷克人民。

有趣的是,捷克人在為自己辯護之餘,還來了個防守反擊。原來,斯洛伐克人為自己的國旗選用了白、藍、紅三色作為底色,並在旗的左側印上一枚紅底盾形徽,徽上有一座銀色雙十字架插在三座藍色山峰之巔——

迷失紅藍白:東歐國家的國旗為什麼跟俄羅斯的那麼像?

據說,這是斯洛伐克民族的象徵。但捷克報紙卻對此大做文章,揶揄它就像是在俄羅斯國旗上烙上了匈牙利的印記(雙十字架),簡直不倫不類。

這場兄弟民族間的口舌之爭當然是沒有下文的,兩國的國旗,也從20世紀90年代一直延續到今天。不過,捷克人在爭論中提到的“俄羅斯國旗”這一點卻像是歪打正著,道出了東歐國旗“藍白紅”三色旗“扎堆”的根源所在。

2000年12月27日,俄羅斯聯邦新生效的 《國家標誌法》裡,正式將“白-藍-紅”三色旗規定為本國國旗——

迷失紅藍白:東歐國家的國旗為什麼跟俄羅斯的那麼像?

當然,這面旗幟並不是“橫空出世”,其歷史可以追溯到300年前的沙皇彼得一世。

迷失紅藍白:東歐國家的國旗為什麼跟俄羅斯的那麼像?

《彼得一世出海》,1698-1708年間,布面油畫,縱72釐米,橫96釐米,現藏阿姆斯特丹博物館,船上掛著的“白-藍-紅”三色旗據說是為了與“全俄羅斯沙皇”的身份相配。所謂“全俄羅斯”,指的是崇尚紅色的“大俄羅斯人”,崇尚白色的“白俄羅斯人”,再加上崇尚藍色的“小俄羅斯(烏克蘭)人”

這位俄羅斯帝國的第一位“大帝”以“俄國需要的是水域”為座右銘。為此,他不惜發動了北方戰爭(1700-1721年)並使俄國擁有了波羅的海出海口(聖彼得堡)。1699年,熱愛大海的彼得大帝在乘船視察白海時,第一次在座艦上掛上了“白-藍-紅”三色旗。

為什麼要選擇這三種顏色呢?至今尚無定論。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為了與“全俄羅斯沙皇”的身份相配。所謂“全俄羅斯”,指的就是崇尚紅色的“大俄羅斯人”,崇尚白色的“白俄羅斯人”,再加上崇尚藍色的“小俄羅斯(烏克蘭)人”。在之後的沙俄時期,這面“白-藍-紅”三色旗先是作為俄國商船旗使用,到了19世紀後期 (1883年),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才首次將其定為俄羅斯帝國的國旗,並在蘇聯時代的間斷之後,重新成為俄羅斯聯邦的國旗。


2、“泛斯拉夫”的幻想

這面原本是俄羅斯帝國專屬的“三色旗”,在19世紀以後衍生出了數量可觀的“克隆”版本。

這是因為,19世紀同時也是歐洲民族主義情感迸發的年代,大大小小的民族都在充滿熱情地構建屬於自己而排他的“想象的共同體”,在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的斯拉夫各民族也不例外。

1848年6月2日,由捷克歷史學家帕拉茨基發起,奧地利帝國各地的斯拉夫領導人聚會布拉格,召開第一次斯拉夫人大會。與會代表來自奧地利帝國統治下的各個斯拉夫人分支,既有屬於西部斯拉夫人的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蘭人;也有屬於東部斯拉夫人的烏克蘭人;還包括南部斯拉夫人的各個支系: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與塞爾維亞人(當時包括黑山人)。

這些民族,雖然名為 “斯拉夫人”,其實互相差別已經變得很大。在人口方面,當時的波蘭人有2200萬,塞爾維亞人和保加利亞人共有800萬,捷克人有550萬,而其他民族最多不過200萬人,有的斯拉夫小民族只有幾千人。

在經濟方面的差異同樣懸殊,有的民族,像捷克人已經具有了相當發達的現代工業和較先進的文化,而塞爾維亞人和保加利亞人幾乎還處在“遊牧性質的野蠻狀態”⋯⋯至於斯拉夫人之間的語言分歧,更是使得這次布拉格會議出現了令人感到諷刺的場面。用恩格斯的話說,“那些發言人都無法講一種大家都能聽懂的共同的斯拉夫語言⋯⋯於是,這些可憐的斯拉夫族狂熱分子⋯⋯最後不得不採用與會人都懂的唯一語言,即可恨的德語(奧地利帝國官方語言)來表達意見。”


不過,這個語言上的小波瀾並沒有妨礙“泛斯拉夫主義”的成型。布拉格大會通過了《對斯拉夫人的宣言》,呼籲不論是捷克人、波蘭人,還是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都應該團結起來,共同應對斯拉夫民族所面對的問題。


當然,與其他民族主義運動一樣,“泛斯拉夫主義”也要有一面象徵性的旗幟。斯拉夫人大會最終選擇了“藍-白-紅”三色旗作為 “泛斯拉夫”旗幟。這是對俄羅斯帝國“白-藍-紅”三色旗的直接模仿。這樣做的原因也很簡單:在當時的歐洲,相比當時名列歐洲“列強”之列的奧地利帝國,各斯拉夫民族的力量顯得過於弱小。

因此從18世紀下半葉起,喀爾巴阡山盆地、多瑙河地區和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各民族紛紛將民族獨立的希望寄託於唯一真正獨立的斯拉夫國家及歐洲的主要大國——俄羅斯帝國身上。第十次“俄土戰爭”或許可以看作“泛斯拉夫主義”達到高潮的標誌。1875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下的波黑爆發人民起義。

次年4月,保加利亞發生起義。同年6月30日,塞爾維亞和黑山向土耳其宣戰。巴爾幹半島斯拉夫人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風起雲湧,導致俄國在1877年4月對奧斯曼帝國宣戰,“幫助斯拉夫兄弟”的戰爭狂熱席捲全俄, “斯拉夫福利委員會”發起全國大募捐,“群眾踴躍捐獻,個人、城市或村社都慷慨解囊,捐錢贈物給軍隊和南部斯拉夫人⋯⋯”

就連列夫·托爾斯泰這樣倡導非暴力的偉大人道主義作家在《安娜·卡列琳娜》中也不惜重墨描述了男主人公沃倫斯基開赴俄土戰爭前線時的場景。而且,在歷次對外戰爭中,沙皇的軍隊恐怕還未如此受歡迎過,俄軍被巴爾幹地區的斯拉夫人視為自己的“解放者”,2.5萬黑山士兵和5.6萬塞爾維亞軍隊都宣佈加入俄軍一方參戰⋯⋯


正是“泛斯拉夫主義”思潮的泛濫,導致在19世紀後期與20世紀初期新誕生的各斯拉夫人國家紛紛以1848年的“泛斯拉夫”旗幟衍生出自己的民族版本——從捷克、斯洛伐克,到斯洛文尼亞、塞爾維亞,乃至不復存在的南斯拉夫,以及黑山曾經用過的國旗,莫不與俄羅斯國旗跡近孿生。如此一來,既然各斯拉夫民族無不都熱衷採用“泛斯拉夫”色彩,而“三色旗”在數學上的排列最多不過六種。為了與其他國家的國旗區別,一些國家就不得不在國旗上加上獨特的徽記。譬如斯洛文尼亞與斯洛伐克兩國,不但國名相近,彼此國旗也很類似,都是以俄羅斯的“白—藍—紅”三色旗為底色,再加上自己專屬的國徽而已。

迷失紅藍白:東歐國家的國旗為什麼跟俄羅斯的那麼像?

3、“三色旗”上的盾牌

在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國旗之中,屬於南部斯拉夫人的克羅地亞國旗的經歷顯得比較獨特。

與其他斯拉夫人的國旗做法類似——克羅地亞國旗 (“紅-白-藍”三色旗)中央,是一個紅白格子(暱稱“棋盤”)的盾形徽記。克羅地亞國旗上的這樣一塊紅白之盾,倒是與這個民族在中世紀的身份有些相符。彼時的克羅地亞,的確稱得上是一塊“天主教”之盾。

中世紀早期的法蘭克—查理曼帝國崛起後,克羅地亞的大部分地區又變成查理大帝的屬地。這是決定性的時刻。克羅地亞人從宗主國那裡接受了羅馬教皇的“福音”,當後來的基督教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時,克羅地亞人也就成了天主教徒。從此,宗教將克羅地亞人與東方的近親——皈依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和黑山人)永遠地區別開來。儘管直到距今30年前,他們還被認為說的還是同一種語言 (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


天主教的信仰使得克羅地亞堅決倒向西歐,這使其成為西方天主教文化在巴爾幹半島上的邊緣地帶。

1075年,羅馬教皇格雷哥里七世為茲沃尼米爾 (1075—1089在位)加冕。這是第一個正式由教皇加封的克羅地亞國王,此舉無疑進一步確認了克羅地亞的“西方”屬性。

茲沃尼米爾死後不久,克羅地亞人失去了自己政治獨立。1097年,匈牙利國王卡洛曼擊潰克羅地亞人的抵抗。從此,克羅地亞開始了近900年的異族統治史。直到一戰末期的1918年10月29日,克羅地亞地方議會才宣佈中斷與哈布斯堡君主國的一切聯繫,隨後加入了新生的南斯拉夫王國 (最初稱為“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塞爾維亞王國”)。但克羅地亞人始終認為自己“在歷史上代表著西方世界的軍事邊界,克羅地亞一直以來都為這樣世界的存在而努力奮鬥”。

彷彿是為了驗證這一點,羅馬教皇利奧十世(1475—1521年)也曾明確表示,不能讓克羅地亞落入土耳其人手中,因為它是基督教文明防禦其他文明的一塊最堅實的盾牌和堡壘。

迷失紅藍白:東歐國家的國旗為什麼跟俄羅斯的那麼像?

另一方面,細心的人們也會發現,今天的克羅地亞共和國的國旗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短暫出現過的“克羅地亞獨立國”的國旗尚有一些細微的差別。後者在三色旗的左上方,增加了一個“U”字母的徽記。這個“U”代表“烏斯塔沙”。這個詞雖然在克羅地亞—塞爾維亞語裡是“起義者”的意思,但實際上他們是一群不折不扣的法西斯匪徒。

1941年4月,德、意法西斯入侵併肢解了南斯拉夫,並炮製出一個“克羅地亞獨立國”的傀儡政權。意大利斯波萊託公爵奉命出任該國 “國王”。但這位“國王”因害怕地位不穩,一直沒有遷到薩格勒布 (克羅地亞首都)居住。於是政權就落到了法西斯組織“烏斯塔沙”黨魁安特·帕韋利奇手裡。這個“獨立國”其實並不獨立,德國駐克羅地亞的全權將軍才是帕韋利奇的太上皇,而克羅地亞境內的德語居民更享有治外法權,根本不受克羅地亞獨立國的管轄。


毫無疑問,“烏斯塔沙”與“克羅地亞獨立國”是克羅地亞民族歷史上的最大汙點。在1991年宣佈從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獨立的克羅地亞共和國終究是沒有顏面將“烏斯塔沙”的罪惡徽記,繼續放在自己的國旗裡去的。


取而代之的則是,新的克羅地亞國旗在傳統的紅白格子盾牌徽記上方新增了五個構成皇冠圖案的小徽記,分別代表克羅地亞國土上的五個歷史區域。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所謂“斯拉沃尼亞”,它指的是夾在拉瓦河和薩瓦河之間、一塊東西走向的狹長地區。在20世紀90年代南斯拉夫解體的戰亂中,塞爾維亞族武裝佔領了這裡,並宣佈成立獨立的“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直到1998年,塞族佔據的最後一塊土地——“東斯拉沃尼亞”(面積約2580平方公里,與塞爾維亞接壤)才以和平方式重歸薩格勒布政府管轄。換言之,當達沃·蘇克率領的克羅地亞足球隊第一次在法蘭西世界盃上展現“格子軍團”的驚人實力時,這個國家的國旗才剛剛變得“名副其實”不久。


4、身邊特例

白羅斯國旗完全稱得上是一個特例,它幾乎就是蘇聯時代的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的“克隆”版本,由於蘇聯時代各加盟共和國的國旗毫無“泛斯拉夫”的色彩,如今白俄羅斯國旗的特立獨行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至於波蘭國旗不採用“泛斯拉夫”三色的原因就更加簡單——在歐洲歷史上,波蘭封建國家的成熟遠比俄羅斯的前身——莫斯科大公國的出現更早。早在國王瓦迪斯瓦夫一世在位時(1320年—1333年),紅底上綴著象徵波蘭武力的白鷹所構成的旗幟就被確立為波蘭王旗。到了波蘭與立陶宛合併為一個聯邦 (1569—1795年)之後,結合了波蘭和立陶宛大公國紋章元素的聯邦旗也開始出現。起初,它是在白色旗底上,附有融合波蘭的“白鷹”及立陶宛的“白騎士”紋章圖案。由於兩者都有白色的紋章圖案和紅底,故而紅白條紋旗幟就成了整個國家的象徵,並在日後演變成為波蘭的“白紅”兩色國旗。

迷失紅藍白:東歐國家的國旗為什麼跟俄羅斯的那麼像?

烏克蘭獨立戰爭期間(1917-1921年)的宣傳畫,有女士揮舞著藍黃旗。

相比之下,烏克蘭的 “藍黃旗”的出現就顯得頗為耐人尋味。它的歷史並不長久,距今不過一個世紀多一點而已。

歷時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古老的羅曼諾夫王朝走到了末路。1917年二月革命宣告沙皇政體的崩潰。當年4月份,烏克蘭首府基輔召開了中央亞拉達大會,著名烏克蘭歷史學家格魯雪夫斯基在聖索菲亞教堂廣場上向遊行隊伍發表了演說“烏克蘭人!千年的枷鎖已被打破,你們解放的時刻到了!”俄國“十月革命”之後,“獨立、自由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宣佈成立,並以藍黃兩色旗作為烏克蘭民族歷史上的第一面“國旗”。

幾乎在此同時,聽命於莫斯科的烏克蘭布爾什維克宣佈成立“蘇維埃共和國”,烏克蘭隨即陷入內戰,局勢一片混亂。1919年前後,在歐洲國家的近代史上還不曾有哪一個國家經歷如此激烈的內戰、政府權力如此徹底的癱瘓。在烏克蘭同時存在多達6種互相仇視的武裝力量: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軍隊——也就是人們熟知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佩特留拉匪幫”、布爾什維克的紅軍、反布爾什維克的鄧尼金白軍、協約國軍隊、波蘭軍隊和形形色色的無政府主義者武裝。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古城基輔竟然在“佩特留拉匪幫”、白軍、紅軍、波蘭軍隊間五次易手。

迷失紅藍白:東歐國家的國旗為什麼跟俄羅斯的那麼像?

內戰的最終結果是,保爾·柯察金為之奮鬥的蘇維埃紅旗戰勝了“佩特留拉匪幫”的藍黃旗和其他的勢力。可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作者絕不會想到,70年之後,蘇聯紅旗落地,選擇獨立的烏克蘭共和國,重新拾起了當年的“藍黃旗”作為自己的國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