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尴尬的“今日头条创作者”:拿不起也放不下

成为一个尴尬的“今日头条创作者”:拿不起也放不下

2018今日头条生机大会

今日头条应该是目前拥有活跃用户数最多的资讯类APP,而且没有之一。从2015年开始与今日头条打交道开始,也是一步步看着今日头条的快速成长。因为与头条有广告投放的业务合作,花了时间研究这个快速成长的平台,所以感受比较深。从今日头条安徽分公司刚刚启动到如今越做越大,从单一的头条信息流到现在的自媒体带货、抖音和头条整个产品线的布局,应该说今日头条在张一鸣的带领下走的很稳,很踏实,成长的也非常快。

2016年开始,我就在头条号,当时是给公司养了一个号,算是早期头条创作者之一,后来离开原来公司,这个号也就留在原来公司了,常常回首去翻阅那个账号,可能是公司业务转型吧,那个头条号疏于维护,基本不再更新,粉丝也跑的差不多了。基于对头条本身的关注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年重新注册了一个头条号,一个属于胖哥个人的头条号,也就是“78年的合肥胖哥”这个号,本来是满腔热忱,想着好好经营下去,做成一个让自己有些成就感的头条号,然而,从注册到现在,我发现好难,几乎已经不想做下去了。

今日头条成为内心深处的痛,感同身受的不只是我一个人。

成为一个尴尬的“今日头条创作者”:拿不起也放不下

今日头条的机制让我成为一个“尴尬”的头条作者

今日头条对内容创作者是开放的,这个没有问题。

想从多达几十上百万的头条作者中脱颖而出,唯一的办法是获得头条本身的流量支持,其实不光是头条,抖音、快手这一类APP也是一样的。前一段时间头条、快手都推出了流量支持的政策和推广方式。但是目前头条的机制让我觉得自己非常尴尬。

1.错过了今日头条的第一个红利周期。

今日头条平台初期需要大量内容填充的时候,头条给与了所有用户很多的支持。

比如我运营的第一个头条号,第一个月时间粉丝就达到了7000多,轻松拿到了“图文原创”标签,每篇文章的推荐量都非常高,阅读转化率也很可观,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粉丝的快速增长和每个月实打实的收入。

之所以说是今日头条的第一个红利期,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平台除了需要大量的用户活跃使用之外,还需要大量的“内容生产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头条作者号,因为一旦内容不够丰富和充实,不够多维多角度就难以吸引新用户,难以留住用户和保持用户的高活跃度和忠诚度。

今日头条初期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吸引大量的官媒、政府机构入驻平台。第二是针对新用户做了很多的推广工作,同时加强了意见领袖(KOL)的引入。第三就是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注册成为今日头条的作者号。也是因为这三个方面的互相影响,今日头条才有了非常快速的发展时机和规模。

所以在第一个红利周期内,今日头条平台产生了大量的所谓“大号”,在平台流量的支持下,快速集聚了粉丝,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并不全部是因为内容优质,而是因为时机把握的很好。可以设想一下,当平台发展到一个亿用户的时候,只有十万的创作者,当平台用户到了五个亿的时候,平台却有了接近百万的创作者,从用户关注的概率和几率也能判断创造者获取粉丝的能力是逐年降低的,这就需要好的内容,应该说是极好的内容和大规模的流量支持才有机会成为大V。

2.今日头条的第二个红利周期抛弃了我。

所谓今日头条的第二个红利周期就是在今日头条开始让头条作者按照兴趣爱好与特长进行兴趣分类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看到的什么“情感领域创作者”“文化领域创作者”这样按领域来区分的。

从这个时间开始,今日头条开始第二轮的创作者培养,所有的流量与政策都是倾向于新入驻平台的创作者,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只是发了几条微头条,几十个粉丝却成为了“优质**领域创作者”的头条号,同时还看到了没有任何营养的娱乐八卦新闻甚至是谣言却收获了上百万的推荐和数十万的阅读,这样的甜头是吸引创作者和维持创作者激情的有效方法。然而,结果就是今日头条整个平台的可读性越来越低,相信张一鸣想到了也看到了,只是还没到重新整合和甄选的时机而已。

成为一个尴尬的“今日头条创作者”:拿不起也放不下

错过今日头条的两波红利周期,我在孤独的心态上自我折磨

遗憾的是和胖哥我一样的大批头条号,因为入驻时间比较尴尬,没有赶上平台第一波成长红利成为大V,却在第二波红利面前成为了“老号”,不在平台的“新号、新创作者”的支持范围,我们靠着自己的激情和努力甚至是不甘心去维持着,却举步维艰。有句俗话叫做“翘棍子打蛇,两头不着地”,对,和胖哥一样的很多人成为这样“两边都不靠”的孤独创作者,前路漫漫却看不到方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注册一年以上两年以下的头条号,很难获得大V认证,更不要说“图文原创”和“视频原创”标签了,仔细翻翻那些青云计划的文章,真的比我们的文章优秀很多吗?未必。

而成为一个优质的头条创作者,“原创标签”是入门门槛,屡屡被拒的背后,不一定全部是因为我们生产的内容不好,根本原因在于今日头条的阳光没照到我们。说的酸一点,我连一个“文化领域创作者”的考核都没通过,我非常不理解头条对于优质回答的判断标准究竟是什么,几万阅读量的不算优质,几十条点赞和互动的也不算,真是心累了无痕,头条真薄情,哈哈。

好了,这是一篇酸文,算是自我安慰和排解吧。

但是我相信,很多创作者被我说出了心里话,信不信由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