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近几年中国青春片市场套路老套的现象?

中国快线


 暑期档来临,除了已经公映的《致青春2:原来你还在这里》外,还有《夏天十九岁的肖像》《泡沫之夏》《六弄咖啡馆》《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等青春片等待上映。

  从《致青春2》的高票房看,这个类型影片的IP效应还在延续,赵薇等引领的这一轮青春片热度,仍有余温。在将要上映的青春片里,四部无一例外,都是改编自颇有人气的原著小说,试想一下,假若没有IP来对市场进行支撑,青春片的日子很有可能就难以为继了。

  除了少数几部青春片勉强过关之外,多数青春片都陷入了套路化陷阱,打架、堕胎、车祸等老梗,已经让新的青春片导演投鼠忌器了,只好走保险的情怀路线,间或加一点喜剧、温情元素,但在如何创新方面,显得一筹莫展。

  青春片在当下,也有分水岭,一边是情节虽然老套但故事还◇流畅的成熟作品,一边是技巧生涩、叙事生硬、令人尴尬的习作。这两种青春片的市场待遇也很有意思,前者往往票房低,后者反而票房高,这给人一种错觉,得把青春片往差里拍,才会有更多人看。

  其实不然。打分低的青春片,在商业元素方面是考虑比较周全的,故事改编自大IP,演员请小鲜肉,走立体化营销路线,抢占院线,发行为王……反观那些还◇不错的青春片,却多掉进了文艺片的陷阱,满满的文艺抒情味道,却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

  这两类青春片,有一个共同的遗憾,就是作品表达的套路化。国外的青春片,早已走出校园、走出社会甚至走出人类、走向宇宙了,他们的“青春十”路线已经成为一种商业模式,“青春十魔幻”催生了《哈利波特》,“青春十恐怖”催生了《死神来了》,“青春十冒险”催生了《饥饿游戏》……国外的年轻观众,早已厌烦了早恋、残酷青春那一套,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青春片市场,还沉浸在模式化的思维里走不出来。

  寻根溯源,还是这几代人的青春生活太单一了,才导致了青春片都像一个妈生的。70后、80后、90后,他们的校园生活,出奇地一致,这三个年代流行的商业青春文学作品,稍微改动一下时代背景,都可以三代通吃。封闭的校园,家长与学生的情感隔绝,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积攒的疲累与愤怒,对走上社会的恐惧,以及走进社会后的不适应……这些才是青春片创作的大环境,这让青春片成为创作者和观众的一个“避风港”,仿佛青春片只有这样,才能抚慰曾经的青春创伤,青春片走不出模式化,很大程度上和创作者、观众的这种情绪有关。

  人在年轻的时候,要追求不同于多数年轻人的生活,像萨冈那样肆意地面对忧愁,像凯鲁亚克那样义无反顾地在路上,或者坠入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也好……青春不能模式化,年轻人不能被教化为循规蹈矩的棋子,他们的价值观也不能被车子、房子所困,从20岁一眼就能看透到他们90岁时候的样子。年轻人的青春真正丰富起来了,青春电影才会真正有故事可讲。

  当然,上述只能是一个愿望,年轻人身上背负的枷锁太重,想要挣脱,不是说说那么简单。既然如此,对院线上映的那些青春片,也不要有太多抱怨,凑合着看吧。  


志同道合真爱无敌


国内青春片,确实套路老套

我觉得造成的原因有三:

  • 第一:

许多影视制作公司异常热衷于拍摄这类题材片,原因在于,投入少,最大的投入几乎就是那些小年轻流量明星的片酬而已,省时省力。而且流量明星有号召力返现快,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谁不趁机好好收割一波!在以数取胜的情况下,用那些老套的故事情节,正是最保险也最容易的完成的事情,反正不用担心收视率,因为只要有流量明星,没在怕的!

  • 第二:

编剧缺乏想象力是一个原因。总以为青春片就是那个白衣飘飘、早恋、叛逆、时不时穿插一两首煽情的歌曲就行了。殊不知,一个好的编剧,可以从一些普通的剧情里设计出很高雅的桥段来,即使剧情有不足的地方,也能够看得不空泛、老套。看看美剧,有许多也是剧情一般,但是却可以让人看得人津津有味。

  • 第三:

审查制度的条条框框,或许这也是限制了编剧们发挥想象力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不能否认,咱们的审查制度比国外的严格太多,所以前面也说了,为了保险,套用大众广为熟知的套路,那一般是安全的。在没有冒险精神的编剧和只看收益的投资商面前,创作已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回报才是。所以,有多少人愿意干吃力不讨好的活,沿用老套路,省心省力省事,一切交给流量!

综上所述,在这种大环境下,国内青春片哪里能不老套?



头条号:痞帅三叔影视,和你一起聊点不一样的!


痞帅三叔影视


电影变成了大型青春回忆录,基本只要拍到能引发共鸣的白衬衣,早恋还有几首年代歌曲,感伤的人触景生情,故事本身只要和大多数人的亲春差不多就行。只要打足嘘头,基本没有赔本的买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