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想不到你這麼好吃

武漢:想不到你這麼好吃

沒有耐心的朋友可以直接拉到文末查看店家名單。

去武漢之前,我看了天氣預報,9月20日開始每天的最高氣溫還有近30℃,相比之下一場秋雨一陣寒的成都真的太冷了。鑑於此前的旅行中不是帶多就是帶少衣物,我問在武漢工作的廚廚穿什麼衣服合適,他回覆:要帶外套,早晚需要。我在24寸的小箱子裡塞進一件西服,踏上了去武漢的高鐵。

武汉:想不到你这么好吃

實際情況是,我在武漢的那三天,每天熱得像8月的成都。走在街上猛一抬頭,除了曬得人睜不開眼的太陽,天空沒有一絲雲彩。那一片嚴絲合縫的灰藍色,恰如被填得滿滿當當的,我的胃。

Day 1

這次去武漢是因為大學同學的婚禮,見到了本科畢業以後再也沒有見過面的對面宿舍的姑娘。她們感嘆:為什麼讀大學的時候從來沒有發現你喜歡做飯?(因為宿舍裡沒有廚房啊。)她們充滿信任地決定跟著我吃吃吃,因為我提前找廚廚拿到了武漢美食的寶典。

第一家定在天天紅油趙師傅熱乾麵,圍觀完接親儀式後,我們三個女人踩著高跟鞋、穿著禮服裙於早上9:00到達武昌區糧道街139號門口,開始排隊。旁邊賣熱乾麵、油餅的店很多,但是隻有這家排隊……好在是小吃,走菜很快,10分鐘後就到我們了,要了一份熱乾麵、一份牛肉寬粉、一份油餅包燒麥、一份蛋酒,一共35元。

熱乾麵久聞大名,算是武漢的名片,芝麻醬濃郁,夾雜了榨菜碎、醃胡蘿蔔粒和蔥花,趙師傅這家的麵條有所調整,更貼近外地人的口味,後來在其他家吃到的熱乾麵是武漢人吃的地道鹼面——比成都的棍棍面還要硬,入口很有嚼勁。因為是幹拌的,一定要配飲料,武漢人常配蛋酒和豆漿(蛋酒就是雞蛋花醪糟湯,這家店做得也不錯,醪糟給得多,滋味很濃郁),也可以配冰可樂,看你心情咯。不過從味道來說,我還是更喜歡成都的素椒雜醬麵……

武汉:想不到你这么好吃

咬下第一口油餅包燒麥(上圖左下角)後,我忍不住遞給我同學:快吃!炸過的餅自然中空,包著燒麥,燒麥裡面的糯米好像用雞湯浸煮過,鮮美而多汁,雖然不會爆漿,那種夾雜著胡椒香的豐滿讓人瞬間忘掉了這是主食的三次方——據說這個做法是趙師傅首創,以油餅的酥來搭配燒麥的糯,這個發明我給100分。

武漢早餐的性價比在牛肉寬粉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吃到最後還有好幾片貨真價實的牛肉,拋開北上廣,也比成都的很多餐店要良心(就牛肉材質而言)。趙師傅的湯也不錯,擺脫了常見的醬油湯做派,能吃出讓人愉悅的香料熬煮的氣息。

沿著小路走15分鐘,就到了斌斌鮮魚糊湯粉,我其實連這個名字都念不清楚,不知道會是什麼形態的食物——老闆端給我一個不鏽鋼飯盆盛裝的糊糊,上面撒了蔥花、蝦皮、小蔥末。等位的時候放在桌上片刻,扭頭髮現旁邊桌上的大姐把油條撕成條塊扔在碗裡,用筷子從糊糊裡夾起細細的米粉,間或咬一口吸飽了糊糊的油條。糊糊是很粘稠的,跟河南人就著胡辣湯吃燒餅很像。鮮魚糊顧名思義,就是用小魚打爛成的糊糊,調入鹽、胡椒粉。

武汉:想不到你这么好吃

斌斌旁邊就是賣油條、面窩、雞冠餃的小攤,不要被這些名字矇蔽,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屬性:油炸食品。面窩的中間有個漏洞看起來像銅錢;雞冠餃裡面夾雜了少許的肉和蔥,是雞冠的形狀。

(吃完回酒店參加婚禮儀式,完了睡午覺,畢竟是中年人了。)

武汉:想不到你这么好吃

下午茶去了務實咖啡,在糧道街52號轉進去的小巷子裡,裝修簡潔清爽。這種小而美的咖啡店能夠維持運營很不容易,店員小夥子講話溫柔而有禮貌。下午我一般不喝咖啡,要了一杯白水,據喝拿鐵的兩位女士說味道Ok,氣泡水和波士茶也有人推薦。我倒是很喜歡店家現做的鬆餅(需要15分鐘),蓬鬆而溫暖,搭配芒果塊和藍莓——在被各種油炸主食包圍的糧道街,簡直就像一陣清風。

喝完咖啡,我們去坐了輪渡。晚上吃了湖北菜:億盛老村長(徐東店)。據說最近幾年川湘菜盛行,湖北人都不怎麼吃湖北菜了。老村長是武漢的老品牌,曾經生意很好,現在風頭沒那麼盛了。這家店最近剛新裝修過,我們三個人點了6道代表菜,按我這個外地人口味進行排序的話分別是:黃陂三鮮>泡菜苕粉肉絲>蔥燒武昌魚>沔陽三蒸>珍珠豆腐元>蝦渣(下圖)。

武汉:想不到你这么好吃

湖北廚師做肉圓子是強過川菜廚師的,因為他們會加入適量魚肉,增加肉丸子的Q彈感。而在他們看來,“鮮”這個字一邊是魚,一邊是羊,就說明水裡的和陸地上的食材合二為一更好吃——我聽過一個格局更小的說法:“鮮”就是“在熬羊肉湯裡的時候加鯽魚”。黃陂三鮮裡的肉丸子很大,我不客氣地吃了好幾個。

這道菜裡還有魚丸,廚廚告訴我,湖北師傅在做魚丸時,會把魚肉攪到可以用手輕輕碾開的水平,再調入鹽,最後儘可能打多更多的水進去,相比其他地區的魚丸口感偏淡,高水準的魚丸應該入口即化。很顯然,老村長沒有做出那個水平,我只吃到了泡泡的蓬鬆感。這道菜裡還有肉糕(魚肉和豬肉泥攪拌,刷蛋液,蒸成豆腐塊狀,烹煮時切片)、黃花菜和木耳,如果再加點白菜就完美了——在武漢餐廳吃飯,蔬菜完全不如成都常見。

泡菜苕粉肉絲把常見的白菜炒粉條換成了泡過的白菜,其他配方不變,整體爽口度提升了不少,特別是在蒸菜多、肉多的情況下,非常解膩。

個人覺得蔥燒武昌魚開始後面的菜都很一般,後來跟廚廚交流,他告訴我是廚師沒做好,沒有用講究的手法。比如蔥燒武昌魚並沒有吃出蔥油味,掛的芡汁吃起來既不夠糖醋也不是紅燒,撒了蔥花罷了;沔陽三蒸的蒸魚入口土腥味很重,鹽也沒放夠;珍珠豆腐元就是加了豆腐的肉丸子,外面裹了糯米,豆腥味略重,吃過肉丸子再吃這個就覺得太普通了;蝦渣也是武漢特色,用蝦和米粉蒸制而成,可惜我只嚐出了鹹味和少許辣味——廚廚不無傷感地跟我說,有特點的湖北菜館子越來越少,湖北廚師也不再那麼講究。我想,這其中有來自時代快節奏的裹挾,也有市場自然的淘汰。

Day 2

早上打車到了蘭陵路,那邊有不少租界時期的建築,適合溜達。不過我是為了王記生燙牛雜麵館而來(店家招牌寫的是“1940年香港始創”):一碗生燙牛肉粉的價格是15元,裡面有好多切成大拇指大小的薄牛肉片,嘗一口,不得不感嘆多一分太老、少一分又不熟。細粉夠軟糯,面裡搭配的白蘿蔔片也很入味——唯一的意外是老闆問我加不加辣,我說微辣,後來發現並不存在這個選項:湯底非常燙,辣椒油堪稱火辣,從嘴唇燃燒到喉嚨……但是還是吃得停不下來。門口的蔥油餅也不錯,可惜跟蔥燒武昌魚一樣,蔥味差了幾分。

武汉:想不到你这么好吃

吃完出來,沿著蘭陵路走到勝利街,右轉走到下一個十字路口,就能看到一座蠻復古的三層建築,上面還有遺留的“武漢市土產公司土產批發部”招牌,下面才是現在的角色:三鎮民生甜食館。這家店有品種豐富的小吃,也賣牛肉粉、熱乾麵,中午還有木桶飯,如果時間匆忙,只打卡這一家感覺也不錯。

武汉:想不到你这么好吃

我們點了什錦豆腐腦、特色糊米酒、糯米雞,後來我又去吃了一次白糖豆腐腦。感覺豆腐腦系列跟北方差不多。糯米雞比較有趣:糯米蒸熟以後和雞肉塊一起揉成比拳頭小的塊,然後在麵粉裡裹勻,下油鍋炸制。買的時候檔口的阿姨會讓你直接在旁邊取一根竹籤,在鍋邊扎一個即可。沒有很複雜的調味,糯米Q彈,夾雜著幹香的雞肉塊,搭配油炸面殼,很好吃。

武汉:想不到你这么好吃

最喜歡的還是糊米酒,3元一碗。把磨得比較粗的糯米粉做成條狀、在鍋裡煮熟,加入米酒(醪糟)、放入糖桂花攪勻,再加入用涼水化開的藕粉,一遍遍攪拌成糊狀,熱乎乎地盛出來,真香!我最開始不明白為什麼桂花是黑色,第二天又去喝的時候,忍不住跑到檔口問阿姨,對方說:桂花本來就是黑的啊!我正在疑惑為什麼我買的醃桂花都還是本色,她把櫃子裡的碗端出來給我看:你看桂花是不是黑的?那個碗裡裝的貌似白糖炒好的桂花,看起來更像黑芝麻粉。我心滿意足地離開了。

說起來工藝並不複雜,可是後來在蔡林記吃的糊米酒就非常糟糕:把粗糯米條換成了珍珠大小的小湯圓,藕粉換成芡粉……就裝在一個沒有蓋子的大盆裡,拿到手已經溫涼,勺子伸進去糊米酒還有類似布丁的抖動感,這種感覺就好像看到小眼睛美女把自己割成了紅腫雙眼皮一樣難受。

接下來隆重登場的就是豆皮啦!跟我們外地人想象的豆皮完全不一樣,實際上主角還是糯米(無處不在的糯米),豆子打成的漿和雞蛋一起攤成巨大的薄餅,然後碼入調好味的糯米飯,上下兩面包裹以後再切割成一塊一塊的,撒入豆腐乾顆粒、香蔥末,出鍋。武漢滿大街都是賣豆皮的小店,我們吃的王師傅豆皮館略有創新,上菜前會加一點辣滷水,鹹,一人必須配一碗蛋酒或綠豆湯才行。我另一位朋友則力推嚴老么燒麥,跟我說豆皮不油膩(且不淋滷水),重油燒麥的油也不重,整個都是糯糯的——我聽到“糯”字就飽了!去之前豪氣萬丈想來一個豆皮測評,吃完一個就撐得放棄了。

武汉:想不到你这么好吃

王師傅豆皮館(左下)和嚴老么燒麥(右下)的豆皮

晚上廚廚帶我去了一家他說的步行距離可到的燒烤店,然後我們就走了大概不到一個小時吧……路過了兩家他推薦的店:餘記精粉世家、小民大排檔,被他自己Pass了,姿態仿若去西天取經的路上路過女兒國。只嚐了一個新鮮出鍋的面窩:一箇中間略凸的小鍋子,倒入麵糊,趁著麵糊向周邊流動的同時入油鍋,最後成品外圈糯香、中間香脆。這兩家我也沒有再去,麻煩大家去武漢的話幫我吃一吃。

武汉:想不到你这么好吃

路過水產鋪被告知武漢人民喜歡吃蝸牛……

走啊走,終於走到了戴記燒烤(馬場路總店),例行點了蟹腳面、肉筋、羊排、鯽魚、鱔魚、土豆……簡單總結:調味跟成都燒烤有點像,但是更剋制。羊排很好吃,鯽魚也極嫩,武漢人把鯽魚叫喜頭魚,大概是不管怎麼做無法掩蓋魚肉的鮮甜(刺多,不擅吃魚的朋友不要點),其他食材一般般,牛肉和豬肉沒有烤出香氣,鱔魚烤老了。蟹腳面是這裡的特色,吃熱乾麵的時候因為是幹拌的,我沒有覺察到鹼味的特殊,到湯麵裡就被瞬間打倒——我確實吃不慣。廚廚說可能也是面放久了,鹼味特別衝。

武汉:想不到你这么好吃

然後在附近的“精武路第一家”買了鴨脖子,店名就是這個,據說是起源於1989年第一家擺攤的地點,這家對外地人來說名氣沒那麼大,整體滷味風格偏內斂。帶回去以後,辦公室同事都認為比某黑鴨好吃,我個人也很喜歡甜辣味(還有香辣味)。

武汉:想不到你这么好吃

環境非常江湖氣,適合各位大哥喝酒

買完鴨脖子又去了江漢路附近的一處深幽的小巷子,這家吳長子滷菜館也是非本地人不可能找到的——此時已經是晚上9點,我和廚廚找到最後一張小桌子坐下,他去點菜,我聽鄰桌兩位大哥聊天,武漢話真“硬”啊,聽上去總感覺像在罵人,兩位大哥很少夾菜卻喝了很多酒。廚廚很快端了一大盤過來,有牛筋、牛肉、藕、豆腐乾……第一口吃牛筋,完全咬不動,並且毫不入味。我和廚廚尷尬地看著彼此,又夾了一塊藕,繼續沒有入味。我們商量了一下,決定還是諮詢一下老闆,因為廚廚說他上次來完全不是這樣的出品。負責滷菜操作的大哥蠻強硬的,意思是不可能沒做好,我們讓他嘗一口牛筋,他吃完說“原來你們喜歡重口味”,就又給我們加了兩勺紅油料汁,問題的關鍵是滷的時候就不夠味,他又解釋說他每三天加一次滷水,這一鍋剛好第三天……這個解釋我給0分。店裡看起來歲數更大的一位老闆走出來道歉,說他們做了很多年瞭如何如何,廚廚切換成武漢話說:正因為時間長、名氣大,才更要注意水準啊!然後他指著我:人家專門從成都過來的。

武汉:想不到你这么好吃

我們打包了滷菜,廚廚準備拿回家二次加工。然後走到江漢路商業區,這種遍佈全國的商業街說實話沒什麼可期待的,然而卻意外吃到了“鞠氏黑芝麻糊”,作為糊類愛好者,我表示還是第一次吃到這麼細膩的出品——看圖,完全就是醬的質地,而且一點顆粒感都沒有,不知道是什麼神仙技術。入口無比絲滑,毫不費力就吃完了一碗。說是“到武漢必吃”也毫不誇張。

武汉:想不到你这么好吃

Day 3

最後一天幾乎都在雪松路,這條街是名副其實的美食街:靚靚蒸蝦、巴釐龍蝦、蝦皇都有分店,從3月到9月武漢人在這幾家店裡要吃掉上億隻小龍蝦(過季了我就沒有去吃)。夏氏砂鍋也是這條街的明星,主打家常菜,是甜鹹並重的湖北風味,也有明顯借鑑於川湘菜的菜品——武漢作為九省通衢,受川菜、湘菜和淮揚菜的影響很大;傳統的湖北菜多蒸菜和燒菜(看老村長的那幾道菜很明顯),味道相對單一,不是鹹鮮就是鹹鮮微辣,混搭川湘菜以後,食客可點的菜品更豐富。也難怪湖北人現在喜歡跑到川湘菜館裡扎堆。

早上從金焱牛肉粉大王開始,我終於Get到了正確吃法,不管油餅多麼油,浸入粉、面的紅油湯裡瞬間風味倍增,跟當地人圍坐在小方桌旁,一隻手拿著油乎乎的各種餅,另一隻手挑著燙嘴的粉往嘴裡送——那種彷彿來自基因的對牛肉粉和油餅的熱情,讓我迅速融入埋頭苦吃,這才是真正的“享受當下”啊。

武汉:想不到你这么好吃

牛肉粉旁邊有一家“矮子鍋盔”,跟四川的鍋盔完全不同,在武漢叫荊州鍋盔,看起來更像梅乾菜餅,有好幾種內餡可選,看起來就很好吃,可惜我吃不下了……

武汉:想不到你这么好吃

這條路上還有一家楊永興黃陂三鮮,就是賣各種肉丸、肉糕的,武漢人會買回家,煮湯的時候放一些進去,就是很豐盛的一道菜。我從第一天的老村長店裡那道菜就發現了湖北人做丸子的不俗實力——肉丸鮮甜Q彈,肉香也明顯更突出,比四川肉丸子要高出好幾個段位。雖然行李已經不少,我還是買了兩斤帶回家,事實證明我很英明:加入任何燉湯裡(出鍋前10分鐘加進去煮一煮就好),都會讓這頓飯的喜悅加倍。連對半成品一向抗拒的我媽都表示:吃得到魚肉味,很良心。

強烈建議回程當天購買!淘寶上也有,我覺得是最佳伴手禮!

武汉:想不到你这么好吃

回到成都做了“一口回魂湯”:固城湖大閘蟹+湖北藕+黃陂三鮮+四川土豬排骨

湖北的藕也是盛名在外,於是廚廚帶我去藕巷漢幫菜館喝藕湯,還點了炸藕丸和藕夾。藕湯和豬蹄、棒骨一起燉的,非常好吃,我喝了四碗湯,吃了N塊粉藕。另外兩道菜並沒有驚豔——四川廚師發明的魚香味才是油炸菜的救星。

武汉:想不到你这么好吃

終於,我拎著黃陂三鮮、洪湖鮮藕(菜市場買的)、精武路鴨脖子,踏上了回成都的飛機……

大假在即,如果你恰好也安排去武漢,希望以下這些讓我吃掉人魚線的餐廳可以令你鐘意(下劃線的幾家強烈推薦)。如果你有更好的私藏,也歡迎留言,我下次去吃。

天天紅油趙師傅熱乾麵:糧道街139號

斌斌鮮魚糊湯粉:胭脂路與候補街交叉口西20米

億盛老村長(徐東店):徐東大街28號

王記生燙牛雜麵館:蘭陵路89號1樓

三鎮民生甜食館:勝利街86號

王師傅豆皮館:高雄路47號

嚴老么燒麥:前進四路240號

餘記精粉世家:馬場角橫路79號富豪花園西區

小民大排檔:馬場角橫路富豪花園3號門旁

戴記燒烤(馬場路總店):馬場路馬場集貿市場內

精武路第一家:武漢各處分佈,美團點評搜索即可

吳長子滷菜館:統一街洪益巷108號

鞠氏黑芝麻糊:前進五路1號附32(地鐵江漢路站G口出)

夏氏砂鍋:雪松路與勁松巷路口

金焱牛肉粉大王:雪松路30

矮子鍋盔:雪松路萬松園小區44棟2單元1層

藕巷漢幫菜館:武勝路凱德廣場6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