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上”大數據 株洲農業農村經濟實現一季度“開門紅”

株洲日報記者 王軍 通訊員/曾慶忠

農時不可違,春耕正當時。今年春天的新冠肺炎疫情,攪亂了很多人的春耕計劃。

“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運用大數據推動春季農業生產,我市農業農村經濟逆風飛揚,實現了一季度“開門紅”。

“傍上”大數據 株洲農業農村經濟實現一季度“開門紅”

醴陵市金妙山茶場,茶農迎來豐收。 王軍 攝

種什麼,養什麼,且聽專家“雲”

2月12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比較嚴峻,但春季農業生產也迫在眉睫,權衡再三後,我市果斷組織召開了春耕生產電視電話會議,“隔空喊話”,告訴廣大農民如何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並對農戶種植糧食、飼養生豬等農產品生產“指點迷津”。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外的暴發,糧食、生豬等大宗農產品的生產顯得更為緊迫。3月24日,市委又召開農村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縣市區分會場參會人員延伸到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對春季農業生產進行安排部署。

上有所呼,下有所應。全市68個鄉鎮立馬通過“村級微信群”這個得力助手,將中央、省、市各級政策精神傳達到農戶,60多萬農戶立即響應,買種的買種,除草的除草,迅速掀起了春耕生產高潮。

目前,全市已落實糧食播種面積335萬畝、產量156萬噸。其中,落實早稻播種98.2萬畝、中稻(一季稻)78萬畝、旱糧50萬畝。17萬畝早稻集中育秧已在溫室大棚里長出了嫩芽,並帶動60萬畝大田育秧。生豬存欄量節節攀升,從去年10月底的100.8萬頭回升到今年3月底的142.7萬頭。2月底以來,全市蔬菜擴面14.2萬畝,總面積達到25.1萬畝。

如今,株洲廣袤大地上一片勃勃生機。

怎麼種,怎麼養,可以人云亦“雲”

“今年會不會發生草地貪夜娥?如果這個蟲子不防控好,一茬的穀子可能白種?”淥口區淦田鎮清溪村“村級微信群”裡微信名西利哥的村民這樣質疑。

瞭解到這一情況後,市農業技術服務中心馬上將草地貪夜娥越冬調查、防控措施等情況通過微信進行了回覆,解了農戶的“心結”。

2月5日,炎陵縣農村農業局聯合株洲尚金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微信群聯繫,組織上千農民學習疫情防控、黃桃種植、蔬菜栽培等相關視頻,讓大家在線上免費學習,深受農民好評,每天在線學習人數達到1100多人。

市農業技術中心借力省農技中心舉辦“農技大課堂”,組織400多名基層農技人員、2100多個種養殖大戶上“網課”,“學員”們拿著手機認真“上課”。從3月3日開始,共上稻田綜合種養、集中育秧、稻飛蝨防治等課程近10堂,“學員”參加學習近3萬人次。

市農業農村局還與市氣象臺“聯手”,每天發佈“株洲氣象為農服務”信息,提前告知千千萬萬農戶晴雨信息,指導農戶既不誤農時,又防災避災。

怎樣賣,怎樣快,只須學會上“雲”

“看到村民們養的魚賣不出去,我也很著急,決定在做好防護措施的前提下,提前一星期復工。”2月12日,茶陵縣永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就開始復工復產,該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收購了附近村民1000多公斤魚,加工成休閒食品在線上賣,一個多月來在線上賣出價值80多萬元的農產品。

天元區湖南叄農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從事蔬菜全產業鏈運營,建設了一萬餘平方米的安全消毒社區生活配送中心,為天元區範圍內200餘個小區、3萬餘戶家庭提供無接觸式配送服務。2月中旬以來,公司電商平臺日均配送1200餘戶家庭,日配送蔬菜20餘噸、肉禽水產2噸、米麵糧油等3噸。截至3月底,共配送米麵糧油180餘噸、肉禽水產150餘噸、蔬菜1500餘噸。即使在疫情期間,天元區也未出現農產品賣“難”問題。

2月底,疫情較為嚴重的時候,市、縣部分農貿市場關門歇業或縮短營業時間,很多小區業主不能出門,全市有3900多噸蔬菜、畜禽等農產品出現滯銷。瞭解到這一情況後,市農業農村局馬上利用“湖湘農事”“紅網時刻”等相關主流涉農平臺,先後為104家農業企業發佈農產品信息。通過信息平臺一“吆喝”,醴陵吉泰農牧有限公司銷售400餘萬羽雞苗,株洲銀丹農產品有限公司銷售皮蛋、鹽蛋400餘萬元。短短十餘天,滯銷的農產品一售而空,醴陵市浦口鎮、王仙鎮的蔬菜銷售,同比還增長了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