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北方百姓喝茶嗎?西晉時一位蜀地老太太去洛陽賣茶略顯尷尬

2004年,考古人員在浙江餘姚田螺山發現了我國最古老且最早人工種植的茶樹根,距今已6000餘年。公元前2世紀,司馬相如曾提到的“荈詫”就是茶。從西漢後期開始,飲茶就逐漸成為貴族的高等飲料,但當時飲茶的主要方法,仍是將採摘下的茶葉直接放在器皿裡面煮,並無太多其他工序。另外在東漢末年北方人可能會將茶葉當成一種食品,華佗也曾表示,吃苦茶可以提神醒腦。

三國時北方百姓喝茶嗎?西晉時一位蜀地老太太去洛陽賣茶略顯尷尬


在三國時期,巴蜀地區飲酒的風氣,雖然不如曹魏與東吳,但巴蜀飲茶風氣在全國是拔尖兒的。很多情況下,人們甚至會用茶宴代替酒席。在巴蜀方面,通過蜀漢對酒行政手段的干預,這讓茶在當地地位逐漸上升,這就初步有了某種意義上的以茶代酒。但“以茶代酒”典故的主人公,其實是三國時期東吳末代的暴君皇帝——孫皓。


東吳後期有一位重臣兼史學家韋曜,在孫權時期,他曾擔任太子孫和的老師,不久孫和被廢黜,韋曜擔任黃門侍郎。孫權駕崩孫亮繼位後,韋曜開始撰寫《吳書》。孫休繼位後,韋曜原本有機會入宮擔任新皇帝的侍講,最後卻因其他大臣的讒言而落選。

三國時北方百姓喝茶嗎?西晉時一位蜀地老太太去洛陽賣茶略顯尷尬


誰知風水輪流轉,孫亮駕崩後孫皓繼位,而這個孫皓正是孫和的兒子,因此孫皓剛上位的時候對韋曜非常照顧。孫皓喜歡喝酒,經常置辦酒席,韋曜也每次不得不出席。

韋曜這個人要說不會喝酒是假,但他的酒量只有兩升。孫皓酒宴的規矩,就是每人至少喝七升。孫皓對自己父親的老師非常照顧,在酒席間常常允許他“少喝點”,甚至有的時候,孫皓會秘密將韋曜的酒換成茶水。隨著政見不合,且韋曜不願意在自己撰寫的史書上對作惡多端的孫皓有違心的讚美之言,君臣逐漸貌合神離。孫皓最終也取消了韋曜以茶代酒的優待,反而每次韋曜沒有喝完七升,孫皓會對其有所懲罰。

三國時北方百姓喝茶嗎?西晉時一位蜀地老太太去洛陽賣茶略顯尷尬


原本君臣和諧共處並無不妥,但孫皓的酒席逐漸變了味,孫皓常常讓侍臣在酒宴上辱罵大臣,互相調侃。漸漸地,互相調侃演變成互相揭短,互相揭短變成了酒桌上的政治鬥爭。大臣們互相造謠,很多人因為僅僅有所過失甚至被孫皓殺害。

韋曜看出這種奪命酒席並非一個正常的狀態,於是主動上書孫皓表明義理。但孫皓卻認為韋曜想要抗旨,對自己不忠誠,於是將其逮捕入獄。韋曜在獄中,言辭懇切再次向孫皓上書請求赦免自己,但孫皓對自己父親的老師仍在氣頭上。看到奏章上面有一點點墨汙,就再次斥責了韋曜。最終,孫皓將這位曾“以茶代酒”的歷史學家殺害,將他的家屬流放到零陵郡。

三國時北方百姓喝茶嗎?西晉時一位蜀地老太太去洛陽賣茶略顯尷尬


蜀漢地區的喝茶之風,東吳的以茶代酒,都可看出二地飲用茶水的習慣。那北方百姓何時才有普遍性的飲茶習慣呢?具體時間不好說,但至少晉惠帝元康四年(294)首都洛陽的百姓都沒有這個習慣。

《全晉文》描寫了一個簡單的故事,說一個來自蜀地的老太太來到洛陽城南的市場中賣茶葉,但卻無人問津。這個老太太最終改為販賣茶粥,才引來部分食客。

三國時北方百姓喝茶嗎?西晉時一位蜀地老太太去洛陽賣茶略顯尷尬


有學者指出,北方當時的人們將茶葉看做食物或藥材,直到西晉滅掉蜀漢和東吳,才導致蜀漢和東吳的降臣北遷,飲茶的習慣也因此北傳。

不過,一種文化的傳播的確需要時間,文化從貴族到平民的下沉,也需要時間。

瞭解更多三國趣事,請多多關注,正聊三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