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激勵不只是分錢,更是管理工具

股權激勵不只是分錢,更是管理工具

股權激勵不只是分錢,更是管理工具

任何一種管理工具的引入,都要考慮與其他管理工具的兼容,通過多種工具的相互融合,形成更加完善的管理體系。股權激勵也不例外。

常聽到有人拿“財散人聚”說事,也常有人問我:股權激勵是不是就是分更多錢?如果只是要分更多錢,實在沒必要大費周折,拿“股權”說事。

多發錢是為了什麼?留住人。留住人又是為了什麼?企業發展。既然股權激勵是為了企業發展,設計方案時就應該考慮更多內容,讓股權激勵發揮更多的作用。


一、分決策權限


包括兩個方面:


1、決策風險控制。


有限責任公司不同於股份有限公司,最高決策機構是股東會,股權與決策權(表決權)一體,因而股權的授予要慎之又慎。以往老國企、民企做股權激勵,動不動就實行股改,隨隨便便就把很多人寫進股東名冊,跑去做工商變更,一下就把籌碼出盡了,也留下了很多後遺症。


決策權對於企業發展至關重要,除非參與重大決策者能力很強、少私心,並且對企業發展的理解達到一定高度,否則要麼不要輕易授予股權,要麼在授予股權時採用虛擬股權或間接持股等方式,將決策權分離。


因而在設計股權激勵時,要同時梳理公司的決策權分配,儘可能將有決策風險的歷史股權問題解決掉,並且要防止出現新的決策風險。


2、權責對等。


好的股權激勵方案能夠讓員工真正有“股東”的感覺,為了使員工能發揮更大主觀能動性,就要賦予其一定的自主權。比如要讓區域公司總經理能更好地衝業績,可以將區域公司作為股權激勵平臺,從區域公司淨利潤中分紅給區域公司總經理,但同時需要給予其足夠的營銷費用和人員工資及提成審批權。


權責設計至關重要,但在股權激勵方案中卻往往被忽略,這也是股權激勵難以真正落地的重要原因。


小結:股權中的分紅權和決策權需要進行分離,以達到既能激勵又能避免決策風險的目的。但同時又要通過權責設計,使激勵對象有“股東”的感覺,有提升業績的控制力。


二、定工作目標


股權的授予,以及拿到股權後發放分紅,都要設定相應的約束條件,否則股權激勵很容易失控。這些約束條件除了常規的司齡、崗位層級、年限等,還可以包括:


1、公司業績:比如銷售額、毛利額、增長率、用戶數、門店數等;

2、個人業績:比如銷售額、新增用戶數等;

3、重要目標:比如新品上市、拿下大客戶、通過認證等;

4、個人目標:比如完成招聘目標、供應商分級管理等;


設計約束條件時,一方面要避免只使用公司業績指標,另一方面要確定被激勵對象的個人工作目標,以使其有明確的方向,但又要避免採用面面俱到的考核,否則抓不住重點、方向不聚焦。


約束條件有兩個層次,一是公司業績及重要目標,是否達成是基本門檻;二是個人工作目標,包括量化的個人業績和非量化的個人目標,是針對個人設置的門檻。兩者缺一不可。


很多企業之所以感覺股權激勵沒起到什麼效果,等於變相多發了冤枉錢,就是因為約束條件設置不合理,公司級和個人級的目標不明確。


還應注意的是,設定與股權激勵相配套的工作目標,需要比常規激勵拔得更高,以激勵員工更加努力地工作,然後就能獲得更大的激勵。


小結:激勵與約束並存才能保持平衡,因而股權激勵方案既是設計如何提高激勵效果,更要設計約束條件,並且設定的目標要拔得較高,而不是很容易實現。


三、帶人才培養


企業進行股權激勵,選擇激勵對象很重要。一般來說,企業需要激勵四種人:


1、核心中高管;

2、業務骨幹;

3、元老;

4、有潛力者。


前兩種人肯定都是激勵的重點對象,元老往往也會有所考慮,有潛力者則經常被忽略。我常跟企業老闆強調股權激勵應面向未來,主要是對員工未來創造的價值進行激勵,未來能做到多少,就相應激勵多少。


因此不僅要激勵過去和當前的骨幹,也要激勵未來的骨幹,這就是有潛力者。


很多企業會做人才培養計劃,但常犯的錯誤是培養有餘而激勵不足,因此哪怕培養方案做得再好,被培養對象也總是不上心。建議企業設立成長股權,為被培養對象制定階段成長計劃,比如一年輪崗,兩年任見習經理,三年做到經理,每達成一個節點,就授予一定份額的股權。這樣既不打破現有的薪酬體系,又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


小結:人才培養不只要在培養上下力氣,也要在激勵被培養對象的參與度上下功夫,股權激勵作為中長期激勵,與人才培養的長期性正好匹配。


四、做資金籌劃


有些企業認為股權激勵是用未來的錢,因此任意加大激勵力度,結果過了鎖定期後才發現缺乏資金,是企業陷入被動,嚴重影響了激勵效果。建議企業做好資金籌劃,注意三個方面:


1、業務發展預測。預測企業未來幾年業務規模及盈利情況,以便測算能夠拿出來做股權激勵的額度。如果兩三年內資金狀況不樂觀,則延遲實施股權激勵計劃,或者延長鎖定期。


2、分批實施激勵。如果被激勵對象較多,則可以考慮分批實施,錯開股權發放和兌現時點。


3、提供多種選擇。為儘量少佔用企業現金流,可提供多種兌現選擇,除了現金分紅,還可以採用追加購買股權、轉換新股權激勵計劃等方式。


小結:股權激勵無論怎樣延期發放,終歸要發放現金,為避免開出的不是空頭支票,企業就要做好資金預測,控制好發放現金獎勵的節奏,同時通過多種選擇減輕企業現金壓力。


任何一種管理工具的引入,都要考慮與其他管理工具的兼容,通過多種工具的相互融合,形成更加完善的管理體系。股權激勵也不例外,不是無謂地複雜化,而是充分考慮企業的實際需求,如此才能落地,也只有如此,才能獲得更大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