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史點談(4):衣服的政治色彩

中國封建王朝的最顯著特點,就是國家是“家天下”,皇權即治權,國家政權高度集中;皇權即人權,全體民眾高度服從。這個特點深入到國家治理的條條塊塊,深入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國曆朝歷代對官員特別是普通百姓都等級森嚴,禁令繁多,涉及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一切都必須符合自己的政治身份和社會地位,不得隨意更改,更不能隨意越級。

比如官服,各個品級的官員有各自不同的袍服、烏紗帽和繫帶。在漢朝,不同的官職有不同的冠帽,冠制特別複雜,有16種之多。

中國文史點談(4):衣服的政治色彩


中國文史點談(4):衣服的政治色彩

官員在袍服外要佩掛組綬,平時官員隨身攜帶官印,裝於腰間的鞶囊中。組是官印上的絛帶,綬是用彩絲織成的長條形飾物,蓋住裝印的鞶囊或繫於腹前及腰側,故稱印綬。以綬的顏色標示身份的高低。

比如顏色,黃紅藍綠紫各種色不能隨便用。官僚貴族大地主可以穿色彩鮮豔的綾羅綢緞,老百姓卻只能穿黑色、白色等單一的素色麻布、棉布衣服。尤其是黃色中的明黃色,這是皇帝的專用顏色。黃色又稱為金色,是皇宮、皇冠、皇袍、鑾輿的主要色彩。不是皇帝家族的人,不是皇帝的內務大臣、侍衛或者皇帝的賞賜,不能穿“黃馬褂”。否則,被認為是“不守名份”、“僭越”,是企圖奪取皇位的罪人。觸犯了這種忌諱,一般都要遭到殺身之禍。

中國文史點談(4):衣服的政治色彩

到了清朝,由於國人構成成份比較複雜,分平民和旗人,旗人又分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而在統治集團最高層的滿洲八旗中,又要分黃帶子和紅帶子。等級規定比以前任何王朝更為複雜,附著在衣服上的政治色彩更加濃厚。

什麼是黃帶子、紅帶子?清太宗皇太極為了保持皇家血統,強化世襲罔替,維護皇權穩固,曾作了一個規定:太祖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的兒子、孫子、曾孫,一直往下繁衍的子子孫孫,稱為宗室,系黃帶子;:塔克世的伯伯、叔叔、哥哥、弟弟的子子孫孫,稱為覺羅,系紅帶子。後來人們就用黃帶子和紅帶子代稱宗室和覺羅。這兩種帶子實際上是皇族身份最直觀的標識。

中國文史點談(4):衣服的政治色彩

黃帶子和紅帶子,是清朝統治集團中最高層的特權貴族。他們的戶口不在國家戶口簿中,而在專設的宗人府裡。由宗人府管理他們生、死、婚嫁、喪葬,供應日常生活費用,其子女進專門的學校“宗學”,又稱“虎門”。成年後由國家發給鎧甲、刀劍。他們可以揀權大、祿多、清閒的官位。他們犯了罪,只要不是謀反和謀叛,就可以減刑、易刑、拿錢贖刑。可以說,由出身決定了顯赫的地位,用黃帶子、紅帶子標識了他們在整個國家和社會所具有的至高無上的地位。然而,雖然在自然界“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但在人類社會卻是歷史有興替,王朝有興衰,血統論終究是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古人在秦朝就對此發出喝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清初,皇族中的黃帶子和紅帶子及其子弟,地位顯赫,錦衣玉食,腐化墮落,恣意橫行,不可一世。但是,清朝立國二百七十多年後,宗室、覺羅的子子孫孫愈來愈多,人數龐大,加上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殘酷鬥爭,不少宗室和覺羅逐漸敗落下去了,因此形成了一大批閒散的宗室和革除的覺羅,生計逐漸成了一個大問題,清政府愈來愈負擔不了這一大群人的生活費用。這些特權寄生階層人物,從來就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肩不能抬,手不能提,何處謀生?敗落成為社會上的無賴之徒,大街小巷中的流浪漢,成為清中後期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清代軼聞》中記載:有一個黃帶子,十分貧窮,為了吃飯,只得去為人駕車馬,抬轎子,抬棺材,背行李。一天,他正在路旁歇腳,看到一個駕著駟馬高車、穿戴華麗的大官,從前是自己家裡的包衣奴僕,便直喝其名。那位大官下車,跪下一條腿請安,說有要緊公務在身,時間緊迫,不能枉駕相送。他不依,那位大官只得拿出三十兩銀子,才算免了麻煩。另一位紅帶子子弟,名叫三兒,給人當馬伕,常常駕著車橫衝直闖,一口髒話亂罵人,一條馬鞭子亂抽人,人們都躲著他。有一次,他駕車到北京大柵欄,後面來了一名騎著高頭駿馬、轡頭鞍韉十分華麗的官員,三兒把韁繩一收,把馬車橫攔在路上。後面的官人大怒,罵道:什麼東西!舉起鞭子便想打,三兒忽然冷笑說:咦,你看清楚點,我是哪個?官人凝神打量,立即滾鞍下馬,下脆請安說:原來是三爺,匆促間得罪了,望寬大恕罪!說畢,牽著馬,恭恭敬敬地站在路旁,等三兒走遠了才離開。這叫人死架不倒,祖宗給留了個好出身,卻沒留下好光景。

中國文史點談(4):衣服的政治色彩

進入現代社會,衣服的政治屬性、國家屬性、民族屬性、職業屬性依然存在。比如,中山裝成為中國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衣服象徵,旗袍始終是中國女性服飾代表性標籤,軍裝和國家執法人員職業裝享受國家法律保護,特殊工種員工不穿工裝不得進入工作現場等。但是,為權貴設立專用衣服標識的現象已經不復存在,從一國總統到普通職員都穿西裝,把倆人的臉蒙起來,已無法分請誰是總統誰是職員,只能分清楚誰的貴誰的便宜了。

這是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