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为什么可以成为诸葛亮在战略困局中不断努力的希望之地?

翻阅中国历代地图,你一定会发现凉州是在西汉时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代经略西域之后才划入我国领土的,它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河西走廊”。在西汉初期,匈奴人从月支人手中夺得了河西走廊的控制权。汉武帝时期,卫青和霍去病取得汉匈大会战的胜利后,西汉建立了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四郡,合称为凉州(后来所辖范围更广)。 到了东汉和三国时代,凉州的居民仍然以羌族、氐族和匈奴为主,来到这里的汉人会被当地化(或者说胡化),胡汉融合, 从而形成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令中原军队胆寒战力超强的凉州军团。

对于经历了丢失荆州和夷陵之败两大挫折之后的蜀国来说,凉州却成为了诸葛亮在“隆中对”的战略执行陷入困局后的希望之地。 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蜀国需要一个合适的对外发展方向

由于刘备的严重战略布局失误(参见我前面的一篇文章的讨论:在“跨有荆益”几乎达成的关键时刻,刘备严重失误,可以避免吗?),蜀国失去了向东发展的可能性。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一方面修复了与东吴的联盟关系,另一方面也把在东面对抗曹魏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了东吴身上。

在这种情况下, 诸葛亮把未来的发展的可能性投向了汉中与魏国接壤的凉州与雍州。以六盘山和陇山为界,雍凉二州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划分为关中和陇右两大区域。关中主要是雍州的东部,陇右主要是雍州的西部及凉州。

其次,与雍州相比,凉州更合适作为蜀国与魏国错位竞争的主攻方向

雍州(下图蓝圈标注处)拥有关中平原和以长安为中心的大城市, 农耕经济发达,也是屯田的好地方。 曹丕时期,魏国开始建立都督诸州的军事制度,在全境一共设置了雍凉、荆豫、扬州、青徐、河北五个都督辖区。 雍凉都督辖区的防守部署是就是以相对富饶的关中平原为中心的。

凉州,为什么可以成为诸葛亮在战略困局中不断努力的希望之地?

雍凉地区形势图

陇右特别是凉州(上图橙圈标注处)地形复杂,人口稀少, 物产贫瘠。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这里是中原与草原的过渡地区,适宜耕种和屯田的地方少。不适宜大兵团长期驻守,除非不断地从其他产粮区进行持续大规模的补给。 作为雍凉都督辖区的一部分,在兵力部署上就要比关中平原薄弱得多了。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战略规划,最重要的第一条“跨有荆、益”。这是蜀国白手起家创业的大前提。既然这个创业大前提最终只实现一半。诸葛亮面对现实,根据魏国雍凉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军事部署,采取了一种错位竞争战略。

既然曹魏在关中经济发达,军力强大,那就主动避其锋芒,选择对方力量薄弱不受重视的凉州地区。一旦可以拿下凉州, 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来说, 就可以居高临下,实现对关中的弧形包围,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蜀国拥有来自于凉州并且可以经营凉州的人才

最厉害和最有名的来自凉州的将领就是马超。马超的厉害之处,来自于他的出身凉州兵团和拥有羌族血统的强壮体魄。可惜马超过早去世,没有赶上诸葛亮面向凉州的北伐。还好,他有一位堂第马岱一直在为北伐效力。

凉州,为什么可以成为诸葛亮在战略困局中不断努力的希望之地?

马超战张飞塑像

更幸运地是,诸葛亮在二出祁山的时候,得到了一位凉州上士姜维的加盟。姜维也是一位带有胡风的悍将,且文化知识程度高于马氏兄弟不少,成了诸葛亮北伐的得力助手。

凉州,为什么可以成为诸葛亮在战略困局中不断努力的希望之地?

姜维塑像

总体而言, 在错位竞争的战略指导思想下,诸葛亮选择并坚持了凉州的北伐方向。历史上一直有争论的关于他在第一次北伐时否定的魏延“子午谷奇袭“方案(争对的主要目标是关中地区的长安),如果从战略制定和执行的角度来说,其实这不是一个对错的问题,而是战略和战术是否应该匹配的问题。 诸葛亮过世前,蜀军总共六出祁山,”All in“ 的都是凉州方向,没有最终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对手的强大。

不已成败论英雄,虽然诸葛亮的北伐没有达到预期的战略目的(对手持续不断地做好了足够的战略反制措施,下次有机会再讨论)。 但他在战略困局中,不断努力寻找希望之地,并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执行了既定战略的精神,还是值得后人尊敬和学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