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低語》|激昂高亢不過是一種虛張聲勢,低語是真正的力量


《時代的低語》|激昂高亢不過是一種虛張聲勢,低語是真正的力量

這本集子的不同還在於,隨著年齡漸長,我越來越意識到文學不過是一種無能的力量。到了一定的年紀,越來越覺得激昂高亢或許不過是一種虛張聲勢,背後很可能隱含了別樣的用心和動機。而低語倒是一種更為可貴的品質,它像某種發自生命深處的湧動的潮汐,似乎多了點形而上的意味。

《時代的低語:當代文學對話錄》是傅小平所寫的一本對話集,在書中作者傅小平以訪談的形式匯聚了16位當代國內外最有代表性的文學大家、學者、思想家。

這些人裡面有一部分大家很熟悉,比如在國內外屢獲大獎的文學大家賈平凹,著名翻譯家鄭克魯,被譽為“70後作家的光榮”的徐則臣,被北島譽為“最優秀的漢語小說家之一”的阿乙、還有特立獨行的馬原。

而另一部分作家的姓名,則相對來說較為陌生,尤其其中的一些女性作家,如果不是長期關注文學界動態的人,很難認識這些名字。

這其實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作為普通的讀者,我們的視角和經歷是很難去覆蓋文學界的每一個角落的,這樣的一部合集,為我們提供了便利。

出版一本對話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特別是一本側重於“思想”的展開和呈現的對話集,在當前浮躁的社會環境下這樣缺乏趣味性的題材,推廣起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作為一個書評人,我必須負責任地講,這不是一本適合所有人來閱讀的書。但是,卻絕對是一本值得去讀的書。

書中的每一位人物,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采,在一行行的對話中,我們可以洞悉這些作家在創作過程中的一些心理變化以及創作思想的來源。

這些內容,恰恰就是這個時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聲音。

下面我將從結構佈局、核心觀點、文本評價三方面來解讀一下這部作品。

《時代的低語》|激昂高亢不過是一種虛張聲勢,低語是真正的力量

賈平凹

第一、看似簡單堆列的文字,其實有著很強的選擇性和結構性

任何一本書,結構佈局都是第一需要考慮的事情,普通的小說如此,對話集亦是如此。

如果從直觀上來看,這部集子,只是採訪對話的一個直接的羅列,十六位作者,走馬觀花一般,輪番登場。

但是作者傅小平,還是將這十六位作家分為了四部分,仔細探究之下,我們可以發現這其中的規律。

第一部分,賈平凹、張翎、範小青、徐小斌思維作家都是“50後“,這些人都經歷過文革那一特殊的年代,本身的經歷都十分的坎坷,且富有傳奇色彩。

這些作家本身其實就是一部很有意思的書,在聊其作品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自身的閃光點。在他們身上,有著非常強烈的“鄉土文學”思想。

第二部分,包括了韓少功、馬原、鄭克魯、趙德明四位作家,這四位先生,年齡雖然最年輕的也是已經年近古稀,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是創造型的選手。

在這部集子中,我們可以看到韓少功對於人工智能的思考、馬原特立獨行的思維以及對於科學技術和進化論的質疑。

鄭克魯、趙德明兩位翻譯大家,雖然都已經年逾古稀,但是卻仍然並不停滯,這其中鄭克魯重新編著了《外國文學史》,趙德明則是拉美文學的先行者,國內引進略薩作品的第一人。

第三部分,則是徐則臣、阿乙、魯敏、周潔茹四位“70”後作家。這些人,可以說是中國文學界條件最好的一批人。

他們出生的年代,文革剛剛結束,而後又是改革開放。向上他們可以踩著前人的肩膀,向後他們可以面向世界。

這些作家的思想中,開始有一些地方區別於前輩作家,更多的思想和變化開始體現在他們的身上。

第四部分、則是傑夫戴爾、桑德拉希斯內羅斯、托馬斯溫茨洛瓦、雷拉斯利馬尼四位國外作家。

這四位分別來自英國、墨西哥、立陶宛、法國,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寫作風格。

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思想差異,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每一個作家的背後,都有著本民族文化的深刻印記。

四個部分,四個維度,支撐起來了“時代”這個架構。不得不說,這部集子的結構,作者是花費了很大的心思的,力圖使這個“低語”更加地完整和立體。

《時代的低語》|激昂高亢不過是一種虛張聲勢,低語是真正的力量

阿乙

第二、“時代的低語”不只是時代的印記,更是每個人自我的痕跡

對話其實是一門非常複雜的藝術,一張好嘴非常容易獲得,但是一副好耳朵卻是很難找的。

任何的一次對話,能不能夠讓受訪者敞開心扉,暢所欲言,是非常有挑戰性的一項工作。

顯然,傅小平很好的完成了這樣的一份工作,分析其對話的內容,我們會發現,他很擅長根據對方的經歷來進行引導性的發問。

在這些對話中,這些作家的特點,逐漸地變得清晰。

而每一部分,其實都暗藏一個主題詞,作者圍繞這一主題,將屬於哪個時代的“低語”表達了出來。

在第一部分中,我們講了這四位作家都是“50後”,這一代的作家,基本都曾經歷過文革,身上有那個時代一些特殊的印記。

所以傅小平在第一部分的對話中,其實所圍繞的一個核心詞就是“執拗”。

這一代的作家,可以說是新中國經歷最為豐富的人,他們的作品中有著非常濃厚的“鄉土文學“色彩。

無論是賈平凹生活的秦嶺、還是張翎記憶中的溫州城,以及徐小斌記憶中悲慘的童年生活,這些都是他們生命中,難以抹去的痕跡。

他們在腳下的土地和人生的經歷中汲取創作的靈魂和營養。

這一代作家很“執拗”,他們只寫自己最熟悉的、最感興趣的。

讓他們去改變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是反之他們身上的印記也是最深的,這是時代的特殊性所賦予他們的一種特點。

《時代的低語》|激昂高亢不過是一種虛張聲勢,低語是真正的力量

張翎

第二部分的幾位作家,則都或多或少地有點創新性存在。在這一部分的對話中,作者則圍繞著“對比”這一主題來展開對話。

韓少功對比了機器人與人力在文學創作方面的優缺點、馬原則指出了“科學和自然之間的悖論”、鄭克魯老先生指出了我們文學研究中的滯後性,趙德明老先生則向我們解讀了當前的拉美文學與馬爾克斯時代的不同。

可以說這些作家並沒有僅僅停留在自己最開始的記憶中,而是不斷地接受新鮮事物的影響,他們在接受到更多的思想後,又很好的將這些思想同自身進行了重新的融合。

他們的目光,不僅僅停留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對於時代的變化,他們有著自己的判斷和觀點。

第三部分的幾位“70後”作家,這些人的童年時代依舊是在文革的餘波中,而青年時代則是在改革開放的洪潮中度過的。

面對新思潮的衝擊,我們可以發現,他們自身的創作風格或多或少地都發生了一些的變化,因此在這一部分中,作者的對話主題集中在”變化“上。

徐則臣的變化遵從內心、魯敏的變化則起源於年齡、周潔茹的變化則起於情緒、阿乙的變化則執拗於細節,這些變化都是伴隨著作家年齡以及閱歷的增長,不斷出現的。

這一代人在面對新思潮的湧入,在自己的生活以及創作風格上都出現了很多的變化,這些變化給了他們更多的靈活性,使得他們的作品同時代的特點更加地匹配。

第四部分的四位作家,則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著不同的人生經歷。作者在對話中,力圖展現文化的豐富性,其核心觀點,其實是文化的“包容”性。

這些作家,雖然現在都是名聲在外,但是他們的文學道路卻也並非是一帆風順。

比如作為墨西哥裔的桑德拉希斯內羅斯,在整個人生過程中,一直生活在一種飽受歧視的環境中。托馬斯溫茨洛瓦作為“東歐文學的三駕馬車”則在四十歲的時候便不得不流亡美國。

這樣的經歷在他們身上印刻出了對於本民族文化更深的印記。

他們的作品,也印證了那一句老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時代的低語》|激昂高亢不過是一種虛張聲勢,低語是真正的力量

徐小斌

第三、相比較而言,《時代的低語·當代文學對話錄》是一本值得讀,但是不容易讀的作品

毋庸置疑,《時代的低語·當代文學對話錄》是一本好書,特別是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有人願意花費精力將這些思想的閃光點以這樣的方式記錄下來,這是非常可貴的一件事。

但是,這樣的一本對話題材的作品,其內容又以挖掘思想為主,勢必在趣味性上會大打折扣,這就使得這本書在閱讀難度上會有所提升。

特別是這部書中大量出現的國內外作家以及作品,需要讀者富有極強的耐心以及豐富的文學知識,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一些內容。

但是,這樣的一本書,一旦啃下來,對於每個人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

在這些作家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經歷過的以及未曾經歷過的一些事物和經驗。

同時對於創作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本具有指導性的對話錄。書中的每一行,都是這些作家思想的結晶,可以給予我們指導。

《時代的低語》|激昂高亢不過是一種虛張聲勢,低語是真正的力量

周潔茹

最後:

無論是文學閱讀,還是文學創作,其實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事情的發展都有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世事的變化,人們的生活以及思想也發生了種種的變化。

所以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印記,而這些印記恰恰是由這一時代的每一個人所組成的。

無論你是慷慨激昂的高歌,還是默默無聞的低語,這都是時代印記的一部分。但是,恰如作者說的那樣,激昂高亢或許不過是一種虛張聲勢,背後很可能隱含了別樣的用心和動機,而低語倒是一種更為可貴的品質,

前人的印記如今已經刻在了歷史上,而後面的故事,則需要我們自己去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