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低语》|激昂高亢不过是一种虚张声势,低语是真正的力量


《时代的低语》|激昂高亢不过是一种虚张声势,低语是真正的力量

这本集子的不同还在于,随着年龄渐长,我越来越意识到文学不过是一种无能的力量。到了一定的年纪,越来越觉得激昂高亢或许不过是一种虚张声势,背后很可能隐含了别样的用心和动机。而低语倒是一种更为可贵的品质,它像某种发自生命深处的涌动的潮汐,似乎多了点形而上的意味。

《时代的低语:当代文学对话录》是傅小平所写的一本对话集,在书中作者傅小平以访谈的形式汇聚了16位当代国内外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大家、学者、思想家。

这些人里面有一部分大家很熟悉,比如在国内外屡获大奖的文学大家贾平凹,著名翻译家郑克鲁,被誉为“70后作家的光荣”的徐则臣,被北岛誉为“最优秀的汉语小说家之一”的阿乙、还有特立独行的马原。

而另一部分作家的姓名,则相对来说较为陌生,尤其其中的一些女性作家,如果不是长期关注文学界动态的人,很难认识这些名字。

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作为普通的读者,我们的视角和经历是很难去覆盖文学界的每一个角落的,这样的一部合集,为我们提供了便利。

出版一本对话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一本侧重于“思想”的展开和呈现的对话集,在当前浮躁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缺乏趣味性的题材,推广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作为一个书评人,我必须负责任地讲,这不是一本适合所有人来阅读的书。但是,却绝对是一本值得去读的书。

书中的每一位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采,在一行行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洞悉这些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心理变化以及创作思想的来源。

这些内容,恰恰就是这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声音。

下面我将从结构布局、核心观点、文本评价三方面来解读一下这部作品。

《时代的低语》|激昂高亢不过是一种虚张声势,低语是真正的力量

贾平凹

第一、看似简单堆列的文字,其实有着很强的选择性和结构性

任何一本书,结构布局都是第一需要考虑的事情,普通的小说如此,对话集亦是如此。

如果从直观上来看,这部集子,只是采访对话的一个直接的罗列,十六位作者,走马观花一般,轮番登场。

但是作者傅小平,还是将这十六位作家分为了四部分,仔细探究之下,我们可以发现这其中的规律。

第一部分,贾平凹、张翎、范小青、徐小斌思维作家都是“50后“,这些人都经历过文革那一特殊的年代,本身的经历都十分的坎坷,且富有传奇色彩。

这些作家本身其实就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书,在聊其作品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自身的闪光点。在他们身上,有着非常强烈的“乡土文学”思想。

第二部分,包括了韩少功、马原、郑克鲁、赵德明四位作家,这四位先生,年龄虽然最年轻的也是已经年近古稀,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是创造型的选手。

在这部集子中,我们可以看到韩少功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马原特立独行的思维以及对于科学技术和进化论的质疑。

郑克鲁、赵德明两位翻译大家,虽然都已经年逾古稀,但是却仍然并不停滞,这其中郑克鲁重新编著了《外国文学史》,赵德明则是拉美文学的先行者,国内引进略萨作品的第一人。

第三部分,则是徐则臣、阿乙、鲁敏、周洁茹四位“70”后作家。这些人,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界条件最好的一批人。

他们出生的年代,文革刚刚结束,而后又是改革开放。向上他们可以踩着前人的肩膀,向后他们可以面向世界。

这些作家的思想中,开始有一些地方区别于前辈作家,更多的思想和变化开始体现在他们的身上。

第四部分、则是杰夫戴尔、桑德拉希斯内罗斯、托马斯温茨洛瓦、雷拉斯利马尼四位国外作家。

这四位分别来自英国、墨西哥、立陶宛、法国,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写作风格。

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思想差异,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每一个作家的背后,都有着本民族文化的深刻印记。

四个部分,四个维度,支撑起来了“时代”这个架构。不得不说,这部集子的结构,作者是花费了很大的心思的,力图使这个“低语”更加地完整和立体。

《时代的低语》|激昂高亢不过是一种虚张声势,低语是真正的力量

阿乙

第二、“时代的低语”不只是时代的印记,更是每个人自我的痕迹

对话其实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艺术,一张好嘴非常容易获得,但是一副好耳朵却是很难找的。

任何的一次对话,能不能够让受访者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一项工作。

显然,傅小平很好的完成了这样的一份工作,分析其对话的内容,我们会发现,他很擅长根据对方的经历来进行引导性的发问。

在这些对话中,这些作家的特点,逐渐地变得清晰。

而每一部分,其实都暗藏一个主题词,作者围绕这一主题,将属于哪个时代的“低语”表达了出来。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讲了这四位作家都是“50后”,这一代的作家,基本都曾经历过文革,身上有那个时代一些特殊的印记。

所以傅小平在第一部分的对话中,其实所围绕的一个核心词就是“执拗”。

这一代的作家,可以说是新中国经历最为丰富的人,他们的作品中有着非常浓厚的“乡土文学“色彩。

无论是贾平凹生活的秦岭、还是张翎记忆中的温州城,以及徐小斌记忆中悲惨的童年生活,这些都是他们生命中,难以抹去的痕迹。

他们在脚下的土地和人生的经历中汲取创作的灵魂和营养。

这一代作家很“执拗”,他们只写自己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

让他们去改变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反之他们身上的印记也是最深的,这是时代的特殊性所赋予他们的一种特点。

《时代的低语》|激昂高亢不过是一种虚张声势,低语是真正的力量

张翎

第二部分的几位作家,则都或多或少地有点创新性存在。在这一部分的对话中,作者则围绕着“对比”这一主题来展开对话。

韩少功对比了机器人与人力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优缺点、马原则指出了“科学和自然之间的悖论”、郑克鲁老先生指出了我们文学研究中的滞后性,赵德明老先生则向我们解读了当前的拉美文学与马尔克斯时代的不同。

可以说这些作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自己最开始的记忆中,而是不断地接受新鲜事物的影响,他们在接受到更多的思想后,又很好的将这些思想同自身进行了重新的融合。

他们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对于时代的变化,他们有着自己的判断和观点。

第三部分的几位“70后”作家,这些人的童年时代依旧是在文革的余波中,而青年时代则是在改革开放的洪潮中度过的。

面对新思潮的冲击,我们可以发现,他们自身的创作风格或多或少地都发生了一些的变化,因此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的对话主题集中在”变化“上。

徐则臣的变化遵从内心、鲁敏的变化则起源于年龄、周洁茹的变化则起于情绪、阿乙的变化则执拗于细节,这些变化都是伴随着作家年龄以及阅历的增长,不断出现的。

这一代人在面对新思潮的涌入,在自己的生活以及创作风格上都出现了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给了他们更多的灵活性,使得他们的作品同时代的特点更加地匹配。

第四部分的四位作家,则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作者在对话中,力图展现文化的丰富性,其核心观点,其实是文化的“包容”性。

这些作家,虽然现在都是名声在外,但是他们的文学道路却也并非是一帆风顺。

比如作为墨西哥裔的桑德拉希斯内罗斯,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一直生活在一种饱受歧视的环境中。托马斯温茨洛瓦作为“东欧文学的三驾马车”则在四十岁的时候便不得不流亡美国。

这样的经历在他们身上印刻出了对于本民族文化更深的印记。

他们的作品,也印证了那一句老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时代的低语》|激昂高亢不过是一种虚张声势,低语是真正的力量

徐小斌

第三、相比较而言,《时代的低语·当代文学对话录》是一本值得读,但是不容易读的作品

毋庸置疑,《时代的低语·当代文学对话录》是一本好书,特别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有人愿意花费精力将这些思想的闪光点以这样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是非常可贵的一件事。

但是,这样的一本对话题材的作品,其内容又以挖掘思想为主,势必在趣味性上会大打折扣,这就使得这本书在阅读难度上会有所提升。

特别是这部书中大量出现的国内外作家以及作品,需要读者富有极强的耐心以及丰富的文学知识,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

但是,这样的一本书,一旦啃下来,对于每个人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在这些作家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经历过的以及未曾经历过的一些事物和经验。

同时对于创作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具有指导性的对话录。书中的每一行,都是这些作家思想的结晶,可以给予我们指导。

《时代的低语》|激昂高亢不过是一种虚张声势,低语是真正的力量

周洁茹

最后:

无论是文学阅读,还是文学创作,其实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事情的发展都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世事的变化,人们的生活以及思想也发生了种种的变化。

所以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印记,而这些印记恰恰是由这一时代的每一个人所组成的。

无论你是慷慨激昂的高歌,还是默默无闻的低语,这都是时代印记的一部分。但是,恰如作者说的那样,激昂高亢或许不过是一种虚张声势,背后很可能隐含了别样的用心和动机,而低语倒是一种更为可贵的品质,

前人的印记如今已经刻在了历史上,而后面的故事,则需要我们自己去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