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講音樂,你卻跟我講手型——迴應雅馬哈的手型和一對一問題

本文源自 成都雅馬哈音樂中心桃子老師原創

我跟你講音樂,你卻跟我講手型——回應雅馬哈的手型和一對一問題

圖為偉大的鋼琴家,霍洛維茨。出了名的手型難看


最近總是聽到很多聲音,家長們心裡有疑惑,關於進度的,關於手指的。似乎許多家長不關注音樂,單憑手型就否定了孩子。這些家長還是不夠了解雅馬哈,他們有很好的初衷但是不夠堅定。所以“嘔心瀝血”寫了這一篇文字,解答一下大家的疑惑。

長文,請慢慢看

小組課到底在學什麼?

小組課是學的綜合音樂能力:

聽力(對音樂的敏感度)

唱的能力(音高、情感)

和聲能力(配伴奏)

創作(可以改編作品,或者原創)等等。

這些能力有多重要?如果沒有,你將不可能彈好音樂。彈琴絕對不是簡簡單單的手指運動,是需要大腦眼睛耳朵手指 + ❤️ 的運動!正因為每個人的這些能力水平不一,有的人彈琴就會打動人,有的人彈琴就毫無美感。

我可以毫不留情地說,中國大多數人彈琴是後者:毫無美感!更可悲的是,大眾並不覺得!

原因是,太在乎手指,太在乎手型,太在乎難度,太在乎進度,太在乎攀比,太在乎別人的評價……一切都太應試!同時,又沒有鑑賞能力,沒有好的標準,人云亦云。所以當別人說“你家孩子手型不好”“你們學了兩年還彈這麼簡單”的時候,經不住這麼大的壓力,你們就動搖了。我非常理解大家。

有一點需要明確,雅馬哈小組課本來的初衷是提高國民音樂素養,教音樂,而不是教學什麼樂器。

為什麼國外的街頭,地鐵站有那麼多“玩音樂”的?玩兒得還非常好,他們都不是搞音樂的,都不是專業人士。為什麼路人也可以自主地跟著音樂打很複雜的拍子,還打的很準?而中國只有動次打次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重複的和聲套路,單一的旋律。一直在這種音樂環境下成長的人,當然也不會知道音樂有多少種可能。

國民音樂素養不同,一代人影響一代人。中國的幼師,進了大學才開始“學”鋼琴,畢業一般只有車爾尼599程度,(599是普通琴童6歲彈到的程度)畢業了就可以當幼兒園和小學的音樂老師,可是他們彈的音樂和聲是錯的!沒有人聽出來……一些考了業餘10級的人拿著證書就出來教學了(業餘10級是音樂專業學生10歲以內就可以達到的程度)………音樂院校擴招,門檻一年比一年低,就變成了“許多考不上大學的人就抓一抓去考音樂學院”,沒有紮實的基礎就混畢業了,他們在摸黑音樂院校。真正好的人,不在乎出自哪裡,而是到底有沒有好好學。

雅馬哈的老師,從專業技能上來講絕對可以算是中上水平,但是當見識了日本老師的專業水平後,自嘆我們彈了30年,原來是彈棉花的。而在日本,這些老師只是很普通的教育者。他們的指導老師,光是雅馬哈就有150名,還別說各大音樂院校了。我們差國外很多年,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還在繼續當井底之蛙。

我不知道那些好心的親朋好友在音樂上的造詣有多深,或許他是傳統音樂教育下的一名老師,又或許他只是一個琴童的家長,自己的孩子都不知道能走多遠。但中國的現狀就是如此。不懂,則惶恐。

雅馬哈不能改變現在,但是雅馬哈還是想改變未來,因為當你們的孩子長大,有可能成為音樂教育者。或者帶著他們的孩子再到雅馬哈的時候,就不一樣了。這是雅馬哈老師的最高理想。

雅馬哈小組課在日本60年,做的就是這樣的事情。所以它並沒有教孩子學什麼樂器,只是在教音樂而已。因為大多數孩子將來是不會走音樂專業的,但是他們會一直喜愛音樂。不會因為童年學琴的痛苦與音樂擦肩。

小組課上學的彈琴,只是最基礎的鍵盤技能。你們可以理解為

“沒有學習任何一門樂器”。一個孩子6歲,他沒有真正學過樂器,上了兩年啟蒙課,但是他可以聽出音,可以聽出和聲,唱歌不跑調,會聽懂音樂,還知道do re mi,他難道不是一個非常棒的初學者嗎?你為什麼要跟一個從4歲就開始磕磕巴巴學鋼琴的孩子比進度呢?

或許有家長會說“那我家孩子不是比別人落後了嗎?”並沒有!因為幼兒課的兩年,滲透到孩子心裡的東西,不是用眼睛就可以看出來的,你沒有一個評判標準可以知道孩子學了多少。中國人就是打著“不要輸在起跑線”這樣的幌子,讓孩子在一個本來不太適合學琴的年齡學了琴,手指條件不好,也不會動腦想,也不會用心聽。而這些家長花的這兩年,是在準備!既然手指沒有發育好我就先聽,先感受。等待時機成熟,手指可以動了,我一定可以高效地學,比別人跑得快!

“好吧,那我先培養樂感,但是孩子兒童課了,手還是很差,難道我繼續讓他差下去?”

小組課+ 一對一,是最理想的學習方式。雅馬哈本來就是這麼設置的。

也許有的家長會說,學個音樂好麻煩,一週要上兩節課……除了日本,其他國家都沒有啊!是的,國外很少,因為人家的音樂老師很全面,他在一對一的時候就一起把綜合音樂能力都教給孩子了!可是中國老師還不具備這個能力啊!

其實所有的音樂學院除了自己的專業課以外,也要學很多課程的,比如視唱練耳,樂理,和聲,配器,復調,作曲等等。這些就是小組課的內容了。

但是小組課並不是萬能的,演奏技能還是必須要一對一來完成。處理曲子的細節,手指的觸鍵,音樂的情感,這些都要老師因“人”施教。想在小組課一併解決?是想的太美好了。所以小組課本身沒有任何錯,只是大家理解錯了。

什麼時候加一對一?要看孩子的情況,但普遍說來最好是在兒童課6~8歲。

手指訓練是個相對枯燥的過程,這也正是很多人都堅持不下來的原因。雅馬哈可以讓孩子開開心心學音樂,但是該下的功夫還得下。想練好一門樂器,沒有捷徑。

所以,確定孩子準備好了,才可以加。否則適得其反,連興趣都沒了,還談什麼學琴。哪些方面來看孩子是否準備好了?

1,小組課作業可以很快做完,並且“吃不飽”

2,在幼兒課就養成了良好習慣,會自主學習有強烈想要彈好琴的願望

3,同時願意每天再多花半小時來練琴

4,上小學後時間依然充裕

以上幾點,缺了任何一樣,都學不好。小組課作業都很難完成,證明底子不牢;不會自己學習要家長教,一對一不會長遠;自己不想花時間練,不會有進步;想練卻沒有時間,心有餘而力不足。

如果都具備了,恭喜你,快去約老師吧!

要是我一直不加一對一,孩子的手是不是就廢了?

孩子的音樂世界裡不是隻有琴,更不是隻有鋼琴!將來準備去合唱團的,不需要彈鋼琴只需要會鍵盤就好。將來想學架子鼓,長笛或其他樂器的人,也不需要一個很漂亮的手型。什麼樂器都不用彈的很好,只要能自娛自樂就行了,這樣想法的人也有很多。小組課本來就是為所有人準備的,為什麼非要把音樂跟鋼琴綁在一起?

其實手不好不是因為沒加一對一,是因為沒有音樂!雅馬哈學員裡幼兒課手就很漂亮的孩子有很多,自然彎曲,放鬆不緊繃,指尖觸鍵,雖然手指沒有太有力度(發育不夠),但是沒有壓腕聳肩這樣的壞習慣,就已經可以算是很好的手型了,因為彈琴本來就是手指自由地跑動。誰說一定要握個雞蛋,扣著手指?他們彈出來的聲音是很好聽的。即使沒有加一對一,手型也沒問題。

如果一個孩子手很難看,聲音也不好聽,並且無論怎麼說都改不過來,你需要注意了:他可能心裡沒有音樂!他不覺得自己彈的聲音難聽,旁人又有什麼辦法?你要做的不是叫他改正手型,而是塑造高標準的音樂才對!

雅馬哈真的不教手型嗎?講究手型,治標不治本。雅馬哈講究的音色和觸鍵,才是更高級的層面。

說到音色,你可能會說“鋼琴不就只有一個音色?

幾張漫畫告訴你真正的答案


我跟你講音樂,你卻跟我講手型——回應雅馬哈的手型和一對一問題


鋼琴家的手不是隻有一種


我跟你講音樂,你卻跟我講手型——回應雅馬哈的手型和一對一問題


不管怎樣,放鬆才是最好的方式


我跟你講音樂,你卻跟我講手型——回應雅馬哈的手型和一對一問題


每個孩子的手指條件不一樣,不可同一而論

鋼琴是個奇妙的樂器,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物理敲擊過程,卻可以通過下鍵方式,敲擊力度和快慢等彈出很多層次的聲音,再配和演奏者的心情,才有美妙的音樂。

也就是說,大眾認可的“握雞蛋”“摳手指”“高抬指”“吊臂”等,都只是一種方式而不是全部。把孩子框死了,他彈所有曲子都是一樣的,那跟機器人有有什麼區別?

不要把雙排鍵,或者電子琴看作是鋼琴的“玩具品”。覺得彈了軟琴鍵就彈不動鋼琴這類的謬論,鋼琴又不是砸鐵,需要那麼大的力氣啊?光是憑著琴鍵軟就看輕一門樂器,是不正確的。

鋼琴的手型因聲音而定,雙排鍵的手型因樂器音色而定。雙排鍵本來就是模擬各種樂器來演奏的,當然是要遵從樂器本身的演奏法了。於是就有了“摸摸按按推推壓壓……”覺得不可能的手型,在雙排鍵上反而是允許的。

如果孩子本來就打算選雙排鍵作為樂器來學習。讓那些說你手沒立起來的人閉嘴吧,有幾個人知道什麼是雙排鍵?有幾個人知道怎麼彈?

先學哪一個比較好?鋼琴不是萬能的!鍵盤樂器是相通的,學了一個再轉另一個確實比較容易上手,但是能彈出聲不代表能彈好,想真正彈好請你從頭學。沒有交一份錢可以學兩門樂器的道理~_~

感謝你看到最後

最後想說明,雅馬哈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小眾的門派。我們說的雅馬哈,也不單單是隻一個機構,而是一個教學理念,一個強調“聽”才是音樂的正確打開方式。現中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音樂本身。也有很多文章在推翻傳統音樂的手型論。我們國內的老一輩德高望重的音樂教育者,是一直在強調“聽”“音樂性”和“走心”的。


我跟你講音樂,你卻跟我講手型——回應雅馬哈的手型和一對一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