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臺上的那個背影,它的名字叫做父親

本文首發於拼室友丨95後的租房合租找室友,微信搜索關注即可免費獲得租房加速服務。還有各大城市租房攻略,拼室友小程序幫你租房不踩坑!

一年一度的朋友圈“秀爹”大賽開始之際,一個老梗也被拿出來重提:“我去買個橘子去,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動。”

這句話出自朱自清的《背影》,當年這篇要求閱讀並背誦全文的課文,可能還是不少人的童年陰影。

但時至今日,再讀起這篇課文,瞭解藏在這一篇文章背後父子恩怨時,大概會讓更多人為之動容。

站臺上的那個背影,它的名字叫做父親

忘了這篇散文講的啥的,先幫各位回憶下。

情節很簡單:當時朱自清他們家要多倒黴有多倒黴,祖母去世,父親丟了工作,朱自清回老家奔喪。

喪事辦完後,朱自清回北京唸書,父親也準備去南京某份差事,兩人結伴去火車站。

父親給他送到了車站,臨走前,偏要給他買幾個橘子去。

於是有了那句話,接下來,朱自清老師就開始描寫作為一個胖子的父親,是如何穿過鐵道,爬下月臺,給他買了橘子。

一個簡簡單單的背影,三言兩句,甚為動容。

站臺上的那個背影,它的名字叫做父親

實際上,這篇文章成功挽救了父子二人的行將破碎感情。

1928年一個秋天的晚上,一個年輕人匆匆忙忙地從郵局趕回家,手裡拿著書店寄來的散文集《背影》,此時這篇文章已經寫成了三年,而文章的主人公卻一次沒有看過。

年輕人奔上一座簡陋的小房子的二樓,把書交給一位老人。這位老人患有嚴重的腿疾,平日裡大多窩在床上,極少出門。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

讀過開頭,老者雙眼模糊、泣不成聲。

站臺上的那個背影,它的名字叫做父親

老者正是文章的主人公,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而把書遞到他眼前的,是朱自清的三弟。

而在此之前,父子二人其實積怨已久。

1916年夏,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第二年,父親失業(傳言因為升官後又續了一房姨太太,於是老家的姨太太到徐州大鬧,一鬧就把工作鬧沒了),偌大的家庭一下子失去了經濟來源,只能靠舉債度日,生活變得困頓拮据。

1920年,朱自清為減輕家裡負擔,從北大提前畢業,回母校揚州八中任職。

就在他做教務主任期間,父親憑藉與校長的私交,未打招呼就直接取走了他當月的薪水。這件事成為父子矛盾的導火索。

朱鴻鈞覺得父親花兒子的錢天經地義,朱自清提前畢業工作,本意也是為了接濟家裡。

但讓朱自清不能接受的是,父親不把他當做一個平等的個人看待,仍然作為一個封建專制家長完全掌控他。

畢竟朱自清是在北大接受過新思想洗禮的,加上父子摩擦衝突期間,父親的妾侍又從中挑撥,使得矛盾愈演愈烈。

隨後朱自清離開揚州,前往寧波、溫州執教,三個月後,他將妻兒接走,徹底脫離父母管制,父子從此失和。

站臺上的那個背影,它的名字叫做父親

其實後來朱自清曾想主動緩和父子關係,在1922年的時候,帶著妻子和孩子回過一次揚州老家,結果父親的氣還沒消,在家人的勸說下,才允許兒子進門。

進門後還故意使臉色,朱自清自覺沒趣,便離開了,後來在《毀滅》一文裡提及了此事,稱這是“骨肉間的仇恨”。

1925年的時候,朱自清祖母去世,父子二人相見,才有了這篇《背影》。

朱自清和父親之間的代溝很有時代特性,在那個時代鉅變的時期,親人間的隔閡主要來源於新老思想的對沖。

傳統思維下的父權,和新思潮下平等父子關係之間的衝擊,作用在了這樣一對父子身上。

站臺上的那個背影,它的名字叫做父親

三年後,父親讀到了這篇文章,諒解了兒子,從此二人冰釋前嫌。

朱自清父子間的代溝,在今天依然常見,時代只要在發展,子女和父母間就一定會產生代溝。

但要記住的是,化解代溝最好的方式,應該是溝通,而非冷處理,否則一點點小分歧的積累,會在某一天得到爆發。

在王碩的小說《我是你爸爸》裡,一對冤家父子間的矛盾,就像隱藏著的翻滾岩漿,直道噴湧而出,弄得雙方傷痕累累。其實所有的矛盾從始只有一點:互不理解。

父親不理解兒子的驕傲和自尊,兒子不理解父親的偽善和虛榮。

今天這個日子,需要的不僅僅是單方面在朋友圈“秀爸”,不妨多跟他們說說話,瞭解一下他們的故事。

在父親節,我想我們可以去了解一下,你的父親是如何成為今天的父親的吧。

本文首發於拼室友丨95後的租房合租找室友,微信搜索關注即可免費獲得租房加速服務。還有各大城市租房攻略,拼室友小程序幫你租房不踩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