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地疫情反彈,開學繼續延遲。再回首,最盼望開學的都是什麼人?

局地疫情反彈,開學繼續延遲。再回首,最盼望開學的都是什麼人?

今年四月是名副其實的開學季。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出現根本性好轉,越來越多的地區已經開學,或者宣佈了開學時間。

最早開學的青海省,從3月9日開學到現在已經一個多月,他們的初三、高三學生只上了不到一個月網課。而開學較晚的廣東、上海等地,如果4月27日開學,學生連續在家事件將超過三個半月。

這兩天,山東、黑龍江局部地區出現疫情反彈,多地因此再次推遲開學時間。黑龍江、四川等地原定四月中旬開學的批次,已經再次延遲到四月底開學。

局地疫情反彈,開學繼續延遲。再回首,最盼望開學的都是什麼人?

哪些人一直在盼望開學

一次又一次延遲,多少顆等待的心,默默承受著盼望與失望的交替。從原定的2月上旬正常開學至今,到底哪些人日思夜想、翹首期盼著開學到來呢?

1.畢業班學生

按照往年慣例,如果沒有這場疫情出現,全國各地高三、初三學生在家過完大年初五,差不多就要返校,開啟最後一學期的全力衝刺。

從二月盼到四月,盼來了高考、中考時間的推遲。面對人生大考,尚未開學的學生們,仍在盼望開學到來。在他們看來,比起網課,學校上課有網課無法企及的三個優勢。

  • 一是方便跟老師、同學互動交流;
  • 二是學習和生活更有規律;
  • 三是擁有你追我趕的良好競爭氛圍 。

畢業班的學子們,對重返校園的渴望和執念,應該是所有人裡面最強烈的了!

局地疫情反彈,開學繼續延遲。再回首,最盼望開學的都是什麼人?

2.學生家長

這個假期,因為網課,教學方式、教學模式都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以前只需在孩子放學後進行陪伴輔導,其他時間孩子可以全權交由老師調教

。現在,家長不光整體天陪吃陪喝,還要全天陪讀。

一次次延長的假期,讓家長們看見孩子的廬山面目,見識了他們的各種“惡習”,——懶散、磨嘰、貪玩,以及沉迷電腦、手機裡的小遊戲、小視頻……

家長們越來越感到老師管理一群孩子是多麼不易,越來越盼望早點完成移交工作,把“神獸”還回老師手裡。開學,已經成為全國廣大家長們的共同心願!

局地疫情反彈,開學繼續延遲。再回首,最盼望開學的都是什麼人?

3.學校教師

從一月份寒假裡開始,疫情防控就成了所有老師的工作日常,每天除了網課,還要填寫、上報各種資料。尤其是班主任,從早到位,遙控班級每個學生的防疫情況。就算半夜收到學校通知,也要及時上傳下達,通知到每位學生。

最近網上有人說,老師寒假在家閒著,不該發那麼多工資!這讓多少老師感覺好氣又好笑!其實說這話的人不知道,或者故意選擇性失明,看不見老師們都在家上網課。實際上,網課既包括常規教學,還包括線上教學。老師上網課花費雙倍的工作量,領的還是原來那份工資。

熟悉各種軟件、設備,跟學生討要作業,手機批改作業……比起在校上班,工作難度和強度,不知道高了多少。還是早點開學,按部就班開展教學活動吧!

局地疫情反彈,開學繼續延遲。再回首,最盼望開學的都是什麼人?

教育部門希望開學嗎?

目前國內疫情還沒有結束,國際疫情拐點不知何時出現,不少國家每天新增確診病例和因感染而死亡的人數,多到令人觸目驚心。國內不少地方出現的無症狀感染者,境外輸入病例,都讓開學風險加大,研判和決策的難度更高

1.疫情之下開學難

學生開學,意味著大批未成年孩子長時間聚集在一起,他們的防控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都比不上成年人,就算學校準備工作再充分,防控預案再縝密,萬一百密一疏,後果將很嚴重。

三月中旬開學的貴州省,因為錦屏一所中學飲用水源問題,造成一百多名學生髮熱嘔吐。雖然最後有驚無險,學生髮熱跟新冠病毒無關,但這也對貴州其他批次學生的開學時間產生了影響。

2.適時開學是考驗

北京市防控部門在一次發佈會上明確指出,防控工作要常態化。既然如此,不能因為有疫情、有風險存在,就永遠這樣不開學。

在疫情防控與開學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讓孩子們早日安全有序返回校園,既是各級教育部門的工作目標,也是對其行政能力的考驗。

對於教育部門而言,不開學,安全風險肯定比開學更低。但再不開學,耽擱孩子學業不說,不少家庭也已經無力支撐工作和照看孩子的雙重重任。從這個角度來說,教育部門決定開學還是繼續延遲,都需要格局、氣度和擔當!

局地疫情反彈,開學繼續延遲。再回首,最盼望開學的都是什麼人?

[結束的話]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誰最想盡早開學?誰為了開學運籌帷幄?誰為了開學翹首期盼?校園早已春深似海。不管開沒開學,我們都應該慶幸:經受了一重大災難的考驗,我們還能好好的,再次走進熟悉的校園!

如果當地教育部門已經通知開學,做家長的積極配合,放心地送孩子去學校,也是一種擔當。

如果經過審慎調查研判,教育部門仍然沒有給出開學時間,家長們也應該相信:或許,這種延宕正是教育部門負責任的體現。家長們,繼續陪伴孩子上網課,等待開學到來吧!

分析教育事件,分享教育知識。請關注@西喬教育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