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地疫情反弹,开学继续延迟。再回首,最盼望开学的都是什么人?

局地疫情反弹,开学继续延迟。再回首,最盼望开学的都是什么人?

今年四月是名副其实的开学季。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出现根本性好转,越来越多的地区已经开学,或者宣布了开学时间。

最早开学的青海省,从3月9日开学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月,他们的初三、高三学生只上了不到一个月网课。而开学较晚的广东、上海等地,如果4月27日开学,学生连续在家事件将超过三个半月。

这两天,山东、黑龙江局部地区出现疫情反弹,多地因此再次推迟开学时间。黑龙江、四川等地原定四月中旬开学的批次,已经再次延迟到四月底开学。

局地疫情反弹,开学继续延迟。再回首,最盼望开学的都是什么人?

哪些人一直在盼望开学

一次又一次延迟,多少颗等待的心,默默承受着盼望与失望的交替。从原定的2月上旬正常开学至今,到底哪些人日思夜想、翘首期盼着开学到来呢?

1.毕业班学生

按照往年惯例,如果没有这场疫情出现,全国各地高三、初三学生在家过完大年初五,差不多就要返校,开启最后一学期的全力冲刺。

从二月盼到四月,盼来了高考、中考时间的推迟。面对人生大考,尚未开学的学生们,仍在盼望开学到来。在他们看来,比起网课,学校上课有网课无法企及的三个优势。

  • 一是方便跟老师、同学互动交流;
  • 二是学习和生活更有规律;
  • 三是拥有你追我赶的良好竞争氛围 。

毕业班的学子们,对重返校园的渴望和执念,应该是所有人里面最强烈的了!

局地疫情反弹,开学继续延迟。再回首,最盼望开学的都是什么人?

2.学生家长

这个假期,因为网课,教学方式、教学模式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以前只需在孩子放学后进行陪伴辅导,其他时间孩子可以全权交由老师调教

。现在,家长不光整体天陪吃陪喝,还要全天陪读。

一次次延长的假期,让家长们看见孩子的庐山面目,见识了他们的各种“恶习”,——懒散、磨叽、贪玩,以及沉迷电脑、手机里的小游戏、小视频……

家长们越来越感到老师管理一群孩子是多么不易,越来越盼望早点完成移交工作,把“神兽”还回老师手里。开学,已经成为全国广大家长们的共同心愿!

局地疫情反弹,开学继续延迟。再回首,最盼望开学的都是什么人?

3.学校教师

从一月份寒假里开始,疫情防控就成了所有老师的工作日常,每天除了网课,还要填写、上报各种资料。尤其是班主任,从早到位,遥控班级每个学生的防疫情况。就算半夜收到学校通知,也要及时上传下达,通知到每位学生。

最近网上有人说,老师寒假在家闲着,不该发那么多工资!这让多少老师感觉好气又好笑!其实说这话的人不知道,或者故意选择性失明,看不见老师们都在家上网课。实际上,网课既包括常规教学,还包括线上教学。老师上网课花费双倍的工作量,领的还是原来那份工资。

熟悉各种软件、设备,跟学生讨要作业,手机批改作业……比起在校上班,工作难度和强度,不知道高了多少。还是早点开学,按部就班开展教学活动吧!

局地疫情反弹,开学继续延迟。再回首,最盼望开学的都是什么人?

教育部门希望开学吗?

目前国内疫情还没有结束,国际疫情拐点不知何时出现,不少国家每天新增确诊病例和因感染而死亡的人数,多到令人触目惊心。国内不少地方出现的无症状感染者,境外输入病例,都让开学风险加大,研判和决策的难度更高

1.疫情之下开学难

学生开学,意味着大批未成年孩子长时间聚集在一起,他们的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都比不上成年人,就算学校准备工作再充分,防控预案再缜密,万一百密一疏,后果将很严重。

三月中旬开学的贵州省,因为锦屏一所中学饮用水源问题,造成一百多名学生发热呕吐。虽然最后有惊无险,学生发热跟新冠病毒无关,但这也对贵州其他批次学生的开学时间产生了影响。

2.适时开学是考验

北京市防控部门在一次发布会上明确指出,防控工作要常态化。既然如此,不能因为有疫情、有风险存在,就永远这样不开学。

在疫情防控与开学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让孩子们早日安全有序返回校园,既是各级教育部门的工作目标,也是对其行政能力的考验。

对于教育部门而言,不开学,安全风险肯定比开学更低。但再不开学,耽搁孩子学业不说,不少家庭也已经无力支撑工作和照看孩子的双重重任。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部门决定开学还是继续延迟,都需要格局、气度和担当!

局地疫情反弹,开学继续延迟。再回首,最盼望开学的都是什么人?

[结束的话]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谁最想尽早开学?谁为了开学运筹帷幄?谁为了开学翘首期盼?校园早已春深似海。不管开没开学,我们都应该庆幸:经受了一重大灾难的考验,我们还能好好的,再次走进熟悉的校园!

如果当地教育部门已经通知开学,做家长的积极配合,放心地送孩子去学校,也是一种担当。

如果经过审慎调查研判,教育部门仍然没有给出开学时间,家长们也应该相信:或许,这种延宕正是教育部门负责任的体现。家长们,继续陪伴孩子上网课,等待开学到来吧!

分析教育事件,分享教育知识。请关注@西乔教育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