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於教師成長的教研活動“長”什麼樣?這所學校給出了答案


有利於教師成長的教研活動“長”什麼樣?這所學校給出了答案

有利於教師成長的教研活動“長”什麼樣?這所學校給出了答案

王營


北京教育學院附屬海淀實驗小學有一個每位教師都熟知且執行的教研公約,共8條99字:1.每個人都發言且內容不重複;2.以學習的態度觀課;3.發言有案例支撐,少說空話;4. 每人每次發言不超過三分鐘;5. 每次活動輪換做主持人、記錄人、計時員;6. 每個發言結束,六秒鐘掌聲致謝;7. 藉助觀察工具觀課;8. 活動結束前,每人發表一句話感受。教研公約改變了學校的教研基因,讓這所普通校變得不普通。

以聽課、研課為主體的校本研修活動是學校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載體。但長期以來,由於受形式主義和官僚作風的不良影響,許多學校的評課活動要麼變成了學校領導、教研組長的一言堂,要麼是教師之間互唱讚歌,極盡吹捧之能事。在這樣的教研文化中,不僅講課教師難以得到教學業務上的幫助和提升,即使其他參與活動的教師也只是跟著走過場,毫無實際效果可言。

日本教育家佐藤學在《教師花傳書》一書中曾指出:“教師之所以不能從同事的課堂實踐或課堂事件中學習,原因之一是長期以來形成的評課的惡習,即習慣於評價這一節課‘好’或‘不好’,‘好在哪’或‘不好在哪’……這些教師雖然有多年的教學經驗,卻忽視了作為教師的學習和成長”。

有利於教師成長的教研活動“長”什麼樣?這所學校給出了答案

由佐藤學的這一論述可以看出,有利於教師“學習和成長”的教研活動至少要具備三個特徵:一是活動開放,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二是思維碰撞,每個人都能從中受到點燃和啟發;三是反思總結,每人都能借此改進自已的教學。海淀實驗小學制定的這8條教研公約,雖然只有短短的99個字,卻符合優質教研的三個特徵,且易於教師操作。

首先,這樣的教研活動是開放的。公約要求“每個人都發言且內容不重複”,“發言有案例支撐,少說空話”,“每個人每次發言不超過三分鐘”。這些對教師發言的要求不僅能避免領導幹部“一言堂”的弊端,而且對每名教師的聽課、觀課也提出了較高要求。教師的發言要想言之有物,令人信服,就要在課堂上認真觀察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要想發言內容不重複,就要認真聽取別人的發言,並通過深思熟慮提出自已獨到的見解,而且發言“不超過三分鐘”,這就大大節約了活動時間,提高了教研效率。

其次,這樣的教研活動能促進教師之間相互學習。佐藤學在同一本書中還指出:“在觀察研討同事的教學時,最重要的是採用一種相互學習的、謙虛的立場去觀察和交流,而不是採用‘提意見’這種傲慢的方式”。為此,他設想了這樣一種類型的教研活動:每位教師在聽完別人的課,評課時,只談從講課教師的課堂教學中“學到了什麼”,而不談“有什麼不足”。

有利於教師成長的教研活動“長”什麼樣?這所學校給出了答案

海淀實驗小學的教研公約中明確規定:“以學習的態度觀課”,這與佐藤學的教研設計不謀而合。事實上,教師只有帶著謙虛、學習的態度觀課、評課,才能發現別人的長處,並取長補短,彌補自己教學上的不足,正如孔子所言:“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況且,評課時人人都有發言的機會,通過思維碰撞,又能激發出一系列創新的火花,在這樣的教研氛圍中,每一位教師如果能虛心學習,反省自已的不足,定會在教學上日新月異,取得長足的進步。

再次,這樣的教研活動有利於教師反思總結。教不研則淺,研不教則枯,教和研只有緊密結合一起,才能造就一批專家型、學者型教師。在專家型教師成長的過程中,對一系列教學事件的反思和總結是其成為專家型教師的必要條件。海淀實驗小學要求教師“藉助觀察工具觀課”,“活動結束前,每個人發表一句話感受”,這些要求有利教師觀察教師課堂教學中的每一操作流程,從而引導教師反思每一個教學事件,並把發現的問題當成一個個課題進行深入研究。這種深深根植於課堂教學的研究,必將激勵教師一步步朝著專家型教師的目標去努力,從而引導教師走上教育科學研究的幸福之路。這樣以來,每一個教師都不甘平庸,學校也自然就會變得不普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