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爛柯人”如何改變千年習俗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有一個“爛柯人”的典故:“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盡爛。既歸,無復時人。”

  信安郡石室山,就是浙江省衢州市的爛柯山。“爛柯人”王質遇仙的故事,常常被世人形容滄桑鉅變。

  爛柯山下,在衢州市柯城區花園街道,有個近千年的村落——上洋村。該村延續了一個千年習俗:親朋共餐共食,筷來箸往,親密無間。

  3月22日,在全國千千萬萬個鄉村中,上洋村第一個讓公筷公勺走進了《村規民約》。

浙江衢州:“爛柯人”如何改變千年習俗

衢州古城新市 許軍攝/光明圖片

1、《村規民約》 破例增補什麼

  1992年,為化解分田到戶的矛盾,上洋村結合實際,制定了本村首個《村規民約》,28年來,全體村民共同參與村級治理,形成村務公開、透明的治理模式。

  作為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上洋村在村級換屆之後,按照慣例每三年才修改完善《村規民約》一次。今年3月中旬,村兩委破例提出要在《村規民約》中商討是否增補使用公筷公勺。消息傳開,全村關注。街道和村委會廣為宣傳: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實行共餐制的國家之一,而共餐是疾病傳播的重要根源。

  2018年9月,衢州市一位在家裡堅持近20年用公筷公勺的90歲老人給衢州市委、市政府寫信,倡議使用公筷公勺,此信引起市委書記徐文光的高度重視。其時,衢州正在制訂市民公約《衢州有禮20條》,其中第九條“桌餐不翻菜,提倡用公筷”,恰與老人的建議一致。衢州因勢利導,在全市推行使用公筷公勺“進機關食堂、進包廂餐桌、進校園課堂、進社區家庭、進法規公約”等活動。

  兩年來,衢州市餐飲服務單位已經全面執行公筷公勺。但是,在千年習俗面前,尤其是在農村,公筷公勺的習慣並沒有培養起來。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3月21日上午,花園街道幹部、村兩委、村民代表和生產隊長20人,齊聚上洋村村委會議室,就準備啟動《村規民約》增補使用公筷公勺進行討論。村黨支部書記黃嶽華拋出議題,立即引起了熱烈的爭論。

  開始,有人仍不以為然:共餐共食、箸來筷往,圖的是熱鬧,也向來是朋友間表達親密的方式。使用公筷公勺不是顯得既矯情又生分了嗎?是否小題大做了?

  “一家人住一個屋簷下,生病了要傳染,靠公筷也防不住啊!況且吃個飯就幾分鐘,筷子換來換去太麻煩了。”也有人說,跟公婆一起住,老人愛用自己的筷子給小輩夾菜。雖然也曾經提議用公筷,沒想到遭到老人強烈反對,差點引發家庭矛盾。

  有人顧慮,倘若寫進了《村規民約》,就要確保真正實施。但真的要實施,談何容易?如果形同虛設,就會影響《村規民約》的權威性、嚴肅性。

2、公筷為何難落地

  上洋村的現狀和爭論充滿共性。

  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引發了全社會對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大討論。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上,首都文明辦主任滕盛萍說:“我們有必要開展一次餐桌上的革命,舌尖上的文明,那就是公筷公勺行動。”

  其實,比起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並不會少了餐桌情誼,大家還是一桌吃飯,一起分享美食,只不過多了一道盛飯的工序而已。那麼,推行公筷公勺為什麼難落地?究竟難在哪裡?

  專家分析,首先是難過人情關。圍桌共食、相互夾菜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飲食習慣,它能一下子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一直以來,沒有人認為使用公筷是一種文明的行為,反而認為使用公筷顯得生分,讓人感覺感情冷淡。即使外面餐館提供公筷,不少人也覺得兩雙筷子換來換去很麻煩。

  其次,公眾健康意識不足。從衛生學的角度來看,共餐食物會傳播疾病,但很多人沒分餐意識,分餐或使用公筷反而顯得“另類”。

  最後,“好了傷疤忘了疼”。非典時期,不少地方都曾經出臺過關於推進分餐制的指導政策,大家積極響應。但隨著疫情過去,由於條例缺乏強制性和實施細則,很多規定和倡議最後不了了之。

  上洋村村委會上,有人無奈地說,自己做生意,常年在外應酬。有些與工作相關的飯局往往坐滿一桌陌生人,少則五六人,多則十來人,根本不知道對方健康狀況。有人夾菜時愛在盤子裡挑挑揀揀,有人喝湯不用碗,從盆裡一勺一勺地舀著喝,甚至還有人把咬過的黃瓜往蘸醬裡蘸。提醒別人用公筷公勺挺失禮的,像嫌棄別人髒一樣,只好假裝不餓,少吃或不吃。

  而此次疫情的發生,再次成為推廣分餐制、提升“舌尖上的文明”的一次契機。

浙江衢州:“爛柯人”如何改變千年習俗

3月22日,上洋村召開全體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柯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3、好習慣是養成的

  衢州是一座有18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素有“東南闕里、南孔聖地”美譽。今年1月24日,衢州在浙江省率先發布《關於“防疫保安全、有禮過大年”的倡議書》,呼籲群眾重視養成良好習慣;2月,衢州又發出《關於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議書》《餐飲業復工“10個100%”要求》《“公筷公勺進家庭”十一條》等剛性配套舉措。

  3月1日,衢州市柯城區創新開展“21天文明行為習慣養成計劃”主題系列活動,短短數天時間,超過60萬人次關注,有3萬多名群眾參與其中,宣傳覆蓋家庭56071個,面向企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簽訂集體責任書18591份,發放公筷49736雙,公勺47324個,開展檢查334次,轄區2177家餐館響應活動使用公筷公勺。

  “既然已經認識到危害這麼大,我們就要有勇氣、有責任、有信心去改變它。”先後擔任上洋村村主任、黨支部書記33年的黃嶽華說,“要改變習慣的確不容易。但我們村作為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就應該在推動這項工作中帶好頭!我們村裡的共產黨員更要帶好這個頭!”

  村委會上,認知終於達成一致。

  3月22日,上洋村召開全體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對2018年修訂的《村規民約》,就關於是否增補公筷公勺等文明行為的決議舉行投票,獲得參會51名黨員、村民代表全票支持。會後,村兩委、聯戶黨員還為村民每家每戶送上了公筷公勺。

  3月26日中午,在村民孫食堂家裡,記者看到他和82歲的老母親正在分餐吃飯。他告訴記者,老伴去杭州帶孫子了,家裡只有自己和老母親兩人。

  “分餐吃飯,一開始老母親覺得有點彆扭,但這兩天好多了。”老孫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只是還經常忘記,不習慣。”

  “好習慣是養成的!”村婦女主任羅春蓮鼓勵他說,為了幫助小孩子消化,老人都是嚼碎食物喂孩子,過去這些都習以為常,以為這就是親情、熱情。但現在大家講衛生了,逐漸也就看不到這種餵養方式了,所以只要堅持,習慣就能改變。

  中午11:30,記者走進村民龔誠家,看到大約20平方米的客廳餐桌上已有3個菜,四周擺了6只碗、12雙筷子,中間還放了勺子、筷子各一副。

  “我們一人兩雙筷子。”龔誠告訴記者,那銀灰色的公筷公勺是村委會送來的。

  “會嫌麻煩嗎?”記者問。

  “都是為我們好,為大家好,怎麼能嫌麻煩?”龔誠笑著說,“應該會慢慢習慣的。”

  正說著,龔誠14歲的兒子邵雄輝又端上來一盤菜。記者問他:“喜歡用公筷公勺吃飯嗎?”

  “我喜歡的。”邵雄輝靦腆地說,“這樣,我就不會吃大人的口水菜了。”

  4月5日中午,記者又來到吳林忠家中,他正準備招呼98歲的老父親吃飯,桌子上每人擺了兩副筷子。

  “老人家,您家裡吃飯用公筷嗎?”記者問。

  “用的、用的,公筷還是黃書記發的呢。”老人指著黃嶽華笑呵呵地說。老人的身體硬朗健康,思路清晰。

  吳林忠兄弟幾個,把父親接到家裡輪流照顧。“俗話說,積習難改。我們曾經還擔心分筷分勺,老人會不習慣,不高興,說我們用公筷是瞎講究。想不到父親會這麼開明。”吳林忠說,“父親年紀這麼大了,還在爭取改變習慣,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遵守《村規民約》。”

  “疫情當前,人們的健康意識被喚醒。在此契機下提倡使用公筷,加大宣傳力度,就會事半功倍。”花園街道黨委書記嚴聲建說。

浙江衢州:“爛柯人”如何改變千年習俗

村民展示公筷公勺 柯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4、《村規民約》 村村有約

  “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個過程。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我們已經付出了巨大代價。否則,讓公筷公勺走進《村規民約》,這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柯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邱雪萍說,“中國的新風貌不僅展現在眾多的摩天大廈和現代化的交通網絡上,而且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衛生的環境以及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上。尤其在廣大的農村,更是如此。”

  這正是上洋村讓公筷公勺走進《村規民約》的意義所在。

  “天下大事必做於細。”文明是一篇大文章,不從一件一件小事做起,大事只不過是“空中樓閣”,無從落地。

  “不妨就從下一頓飯做起。”疾控專家劉衛平說,“就餐時要大膽地提出使用公筷,而不應該礙於面子而維持原狀。使用公筷就是保護你我,體現真正的尊重與關愛,也是時代進步的標誌。”

  有專家認為,上洋村將推行公筷公勺既放在村民自治大背景下,又找到利用村規民約助推的科學方法,進而引導村民共同遵守新規、倡導新風,這正是一種符合鄉情、可操作的好方法,也體現了鄉村治理的智慧,其經驗做法值得借鑑。

  “上洋村與時俱進,讓公筷公勺走進了《村規民約》,在全區行政村傳統鄉村社會治理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表率作用。”衢州市副市長、柯城區委書記徐利水說,“柯城區以前是倡導,現在會義務性規定,力度更大、範圍更廣。最終,讓文明行為從政府倡導變為公眾生活中的自覺行為。”

  記者瞭解到,柯城區以上洋村為示範點,通過全城覆蓋、全員培訓、全域推廣、全面激勵、全程督查,執法懲戒等一系列硬核舉措,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促使人人摒除以往陳規陋習,自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衢江區請區長當主角,拍攝使用公筷短視頻,做健康用餐的示範者;龍游縣進行“筷樂”家庭評選,以點帶面全域推廣;江山市制作“黑白配”識別公筷,每套餐具配套黑的是私筷、白的是公筷;常山縣專門定製帶有“有禮”城市品牌的公筷公勺,獎勵給標杆餐飲企業以及每月“有禮紅榜”上榜的家庭;開化縣將公筷公勺使用與尊老愛幼、鄰里互幫、個人徵信評價等結合……

  “《村規民約》是衢州市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建設的‘利器’,一直以來,衢州市著力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最基層下移,全市1482個行政村‘村村有約’,當前正著手修改完善,做到與時俱進。”徐文光表示,疫情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提升社會文明、培育健康文明新風尚的契機;是一場大考,更是一場檢驗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試金石。衢州市將進一步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為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衢州素材”。

作者:通訊員 張桂芬 記者 嚴紅楓、陸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