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吹噓,而是“虛”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釋義】

天地,對待萬物沒有仁愛,像對待祭祀用的祭品芻狗一樣。聖人,對待百姓沒有仁愛,像對待祭祀用的祭品芻狗一樣。天地之間,就如風箱一般,雖空虛但不會窮竭,越是擠壓,風量越是增多。議論太多會加速陷入窘迫之地,不如守持中正(守清虛和無為)。

【延伸】

"仁愛"之心,有自己的範圍和侷限性,大多是從對自己身邊的人、事、物開始,能擴展開來的寥寥無幾。"天地"無所不包,生髮,養育了萬物,但萬物只是獲得了各自適合的條件和時機,天地沒有用心去促成任何事物,沒有用心去消滅任何事物。天地並沒有偏私和眷顧,所以天地不仁,天地無心。

"聖人"是老子為領導者樹立的榜樣。領導者一旦有了仁愛之心,內心就不能清淨,就會有所偏私,有所施造,這樣就做不到一視同仁,進而公平公正。領導者需要在任何時刻、任何事情面前冷靜、沉著,不因自己的好惡去影響思考,判斷,決策和行動,領導者的一言一行牽一髮而動全身。

老子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那就是風箱。風箱永遠保持內心的空虛,無論在任何時候,只要一擠壓就可以產生出風來,愈用力,風愈大,沒有窮竭。領導者亦應保持內心的清虛,實現以靜制動,以逸待勞。"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在渾濁的狀態下慢慢靜下來以達到清澈的地步,在安逸中動起來逐步獲得新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是"反者,道之動"的具體運用,即利用好動與靜的對待關係。

對於這一點,老子還提出了一個鮮活的例子,那就是"水",水如天地一般,利萬物而不爭,它永遠知道自己應該所處的位置——"處眾人之所惡(大家都不願意待的地方,就是最低的地方)"。處於這種位置的水並不是無所不做,它虛靜,它"心善淵","靜若處子"。處在這種位置的水並不是盲目而做,它蓄勢,它"動善時","動若脫兔"。一旦時機來臨,它就能"柔弱勝剛強",即"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領導者應也是人,不能沒有仁心,但不可盲目亂施仁心,因為所處的位置不同,所產生的影響不同。不應該讓這顆仁心牽絆住了自己,束縛了自己,從而難以冷靜和剋制。應該讓這顆仁心,變成虛靜的心,包容的心,公正的心,無不周普的心,進而天地之心,自然之心,或許這樣才能"沒身不殆",才能減少多言,從而守中。這不是一日之功,對於有的人來講,可能是莫不知,可是卻莫能行。

普通人不也得儘量這樣嗎?

因為你不是一個人,

你是社會中的人。

不是吹噓,而是“虛”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