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遵守公共次序的人都不聽勸阻?公共場合好心人越來越少?

據@環球網發佈《公交司機勸阻乘客吸菸被暴捶勒脖 致急性應激障礙》一文稱:“一男子和其妻子上車不久,男子坐在後車廂抽菸,被提醒後,在司機停車的間隙,走上駕駛臺,對司機暴打。”今年下半年,隨著重慶大巴墜江事故的發生,公交出行問題愈發受到社會各界關注。乘客與司機的安全也遭到很多人質疑,越來越多的人害怕選擇公交出行,甚至一旦公交車上有人出現“異常”舉動,大家就會草木皆兵,弄的人心惶惶,很多家長也為孩子早晚坐公交上學感到不安。“要不要扶”、“要不要施捨”、“要不要幫”等等疑問在人們腦子裡迴旋。

今年9月份,浙江一位80後男子騎電動車時發現一位老人騎電動車摔倒,於是便出於好心將老人扶起,讓男子沒想到的是,老人反咬是被小夥撞倒了自己,還好警察調查了監控,否則事實真相難以還原,男子一怒之下欲起訴老人,後來經過民警耐心調解,小夥才選擇放棄。

另外在11月份西安閻良區某村,張先生在出租屋門口看見一位年邁的老人摔倒,準備上前去扶,卻被妻子給攔住不讓去,理由是“萬一他當時說是你撞倒的怎麼辦?沒看見新聞上天天報道被訛詐的新聞與視頻嗎?這裡又沒有監控,挨一下都不行。”

其實,有他張先生妻子這樣心理的人不在少數。1,因為以往有過類似的事件發生,很多人在經常看到被訛的事件後,心理產生陰影。

2,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怕被訛多少錢,而是怕遇到不必要的麻煩,浪費自己的時間不說,本來想做好事到最後還弄得自己不高興。

重慶公交墜江也是一個典型,女乘客在與司機爭執時,沒有人願意上前勸阻,因為大家都怕當事人不聽勸反倒把自己拉扯進去。人們潛意識裡就認為矛盾是不能被協調的,因為當事人雙方都是處在情緒激動的時候,除非自己有極大的協調能力,否則一語不對就非常容易在緊張的局勢中不被當事人理解。

出行矛盾相對較少,相反出面協調的也就相對較少。

為何不遵守公共次序的人都不聽勸阻?公共場合好心人越來越少?

人人都有一顆俠義心腸,但真正願意把這種心腸表現出來的卻寥寥無幾

其實,沒有人出手並不代表人們沒有一顆善良、樂於助人的心,只是在人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不講理之人不聽勸或者經常看到做好事被訛,後,人們也就慢慢養成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某地就發生了一件小學生扶起摔倒老人的事情,但是原本出於好意的小學生去被汙衊了撞倒老人的罪名。甚至老人還發毒誓稱自己沒有說謊,無奈之下雙方提出尋找證人,還好有三名好心的市民為孩子作證孩子只是幫忙扶起老人,而並不是孩子撞倒老人的。假設沒有這三位熱心市民的作證,那孩子可能也很難洗清冤屈了。這樣的事情往往會非常受關注,一傳十十傳百,傳播越廣,知道的人就越多,這樣很多人就會引以為戒。

為何不遵守公共次序的人都不聽勸阻?公共場合好心人越來越少?

正確看待被訛事件,不能以點概面、以一概全

人民網一篇《人民日報民生觀:理性看待老人訛人報道》文中提及過:“僅憑媒體報道的案例,不能得出老人整體素質下滑的結論。”的確如此,很多媒體偏向於具有輿論價值的報道,好人好事往往被疏忽掉,從而呈現到社會上的都是一些容易讓人作評判的案例。因為矛盾能擴大事態,從而會受人關注,就更容易讓記者來發現這種具有價值的報道,而那些好人好事基本上都是在小範圍被宣傳,所以不被媒體發現。因此,當我們該出手幫助他人的時候,是不應該受到以往媒體所報道案例的影響,我們應該明白的是,被訛事件永遠都是個別人而並非大部分。

為何不遵守公共次序的人都不聽勸阻?公共場合好心人越來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