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學專著《飲膳正要》——元代宮廷飲食典章

《飲膳正要》是一部專講飲食和營養的書籍。我國周代時期,政府裡就設有“食醫”,專管與飲食有關的醫藥問題。以後歷代都有關於用飲食做為治療手段的材料和專書出現,即所謂“食療”。但是,從健康人的立場出發,講究飲食營養,滋補身體,以達到強身養生的目的的書籍,當以《飲膳正要》為最早。

《飲膳正要》為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所撰,著成於元朝天曆三年(公元1330年)。忽思慧,一譯和斯輝,生卒年月不詳,蒙古族(一說元代回回人)。

忽思慧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營養學家,在我國食療史以至醫藥發展史上佔有較為重要的地位。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忽思慧被選任飲膳太醫,入侍元仁宗之母興聖太后答己。其後,他供職中宮,以膳醫身份侍奉文宗皇后卜答失裡。忽思慧長期單人宮廷飲膳太醫,負責宮廷中的飲食調理、養生療病諸事,加之他重視食療與食補的研定與實踐,因此得以有條件將元文宗以前歷朝宮廷的食療經驗加以及時總結整理,他還繼承了前代著名本草著作與名醫經驗中的食療學成就,並注意汲取當時民間日常生活中的食療經驗。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編撰了營養學名著《飲膳正要》一書。

《飲膳正要》是一部融合漢蒙兩族飲食文化的文獻。全書三卷,卷一記養生、妊娠、乳母、飲酒諸忌。標目“聚珍異饌”,分述湯、粉、羹、面、粥、饅頭、燒餅等飯食,以及用蒸、炒、滑、炙、攢、鹽、熬等方法制成的菜餚。每種菜餚都說明其食療效用、材料、調味品、烹調技術。卷二記諸般湯煎、諸水、神仙服餌、四時所宜、五味偏走、食療諸病、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禽獸變異。主要是闡述用於保健醫療的加藥飲料與食品的配料及製作方法,寓養生治病於日常飲食,至今仍有參考價值。卷三記米穀品、魚品、菜品等,對每種食品的性味與作用,都逐一加以說明,大部分附有繪圖,而對加工成品則簡述其製法及療效。

該書記載藥膳方和食療方非常豐富,特別注重闡述各種飲饌的性味與滋補作用。它從健康人的實際飲食出發,以正常人膳食標準立論,制定了一套飲食衛生法則。書中還具體闡發了飲食衛生,營養療法,乃至食物中毒的防治等。附錄版畫二十餘幅,文圖並茂,為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飲食衛生和食療專書,也是一部頗有價值的古代食譜。

忽思慧在該書中深刻地論述了養生之道,特別是飲食與健身地辯證關係。

他說:

“心為一身之主宰,萬事之根本,故身安則心能應萬變,主宰萬事,非保養何以能安其身。保養之法,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與之不及之。病調順,四時節慎飲食,起居不妄,使以五味調和五藏,五藏和平,則血氣資榮,精神健爽,心志安定,堵邪自不能入,寒暑不能襲,人乃怡安。夫上古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故重食輕貸,蓋有所取也。故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魚,餒肉敗者,色惡者臭,惡者失飪,不時者,皆不可食。然雖食飲,非聖人口腹之慾哉。蓋以養氣養體不以有傷也,若食氣祖惡,則傷精,若食味不調,則損形。形受五味以成體,是以聖人先用食,禁以存性後製藥,以防命,蓋以藥性有大毒。有大毒者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然後轂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以傷其正,雖飲食百味,要其精粹,審其有補,益助養之,宜新陳之異,溫、涼、寒、熱之性五味偏走之病,若滋味偏嗜,新陳不擇,製造失度,俱皆致疾可者行之,不可者忌之。如妊婦不慎行,乳母不忌口,則子受患。若貪爽口而忘避忌,則疾病潛生而中,不悟百年之身而忘於一時之味,其可惜哉。孫思邈曰:謂其醫者,先曉病源,知其所犯,先以食療,食療不愈,然後命藥,十去其九。故善養生者,謹先行之,攝生之法,豈不為有裕矣。”

忽思慧在這部書中,以“養生避忌”冠篇首,可見他並不是一位只從飲食出發,純營養觀點的人,而是通過講飲食,著眼點還是放在人的養生和健身傷。在養生方面,忽思慧說:

“安樂之道在乎保養,保養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與不及之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與蓋不適其性而強。故養生者既無過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藥者不若善保養,不善保養不若善服藥。世有不善保養又不善服藥倉卒病生而歸咎於神乎?善攝生者薄滋味,省思慮,節嗜慾,戒喜怒,惜元氣,簡言語,輕得失,破憂阻,除妄想,遠好惡,收視聽,勤內固,不勞神,不勞形,神形既安病患何由而致也。故善養性者先飲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蓋飽中飢,飢中飽,飽則傷肺,飢則傷氣,若食飽,不得硬臥,即生百病。”

該書的名稱雖為《飲膳正要》,但內容包括了醫療衛生,以及歷代名醫的驗方、秘方和具有蒙古族飲食特點的各種肉、乳食品,甚至明代名醫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也引用了該書的有關內容。所以,《飲膳正要》一書,對於研究我國的醫學和蒙古族的醫藥科技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