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选择困难:这题超纲了,我选不了

90后的选择困难:这题超纲了,我选不了

写在前面:

作为一个上了年纪的职业规划师,最经常被问的问题无非就是:我应该怎么选?

通常我会让他们用一个方法:

「假如,假如这两个选项,到了两三年以后,你分别都后悔了,那会是什么样?你觉得哪个后悔更能忍受一点?」

「假如,你不想让那个特别后悔的后果发生,面对当下这两个选项,你会做点什么?」

人生就像一连串的选择题,困扰我们的往往不是题目本身:而是因为选项太多,是超越我们在这个年纪的超纲的选择题。

我们没办法衡量“后悔”。因为,选择题最难过的不是选错,是曾经选对过。

每一个选择都可能通向最好的结局,也可能通向最坏的结局。上一秒,它还是万分明智的选择,下一秒,它就可能成为无比愚蠢的选择。

有一部叫做《蝴蝶效应》的电影,其实还挺误导人的。它让你误以为,有一些特定时刻特定环境下的决定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任何细小的差异都会引发你和周遭所有人截然不同的人生。

所以,好多人好害怕做出“超纲”的选择,不小心就把我人生有限的时间浪费了。

可是,怎么会呢?

没有哪次选择可以决定一切,因为你每时每刻都在做出选择。

前几天晚上睡前,看到大海的一篇文章,引发了自己的很多思考,也获得了一些新的答案。在你阅读完她的文章后,你一定也能找到你想要的那个答案。

——Sun

1

这周在补落下很多个月的日综,其中一个是中居正广主持的《中居君决定一下!》,有一段特别有意思。

“我有个问题想请中居先生来决定。”

镜头里一个白净的 20 岁女生腼腆地笑着说。

“喔!请说。”镜头切到演播室,大家兴致勃勃等她提问。

“我和朋友来秋叶原玩,我们今晚该去吃日料还是西餐?

90后的选择困难:这题超纲了,我选不了

这什么破问题!我当下就像灰原哀看元太他们猜谜时一样,翻了个哭笑不得的白眼。

当然,这只是综艺效果了。这个节目每期会在东京街头,找四五个普通人,他们各自在工作、生活、情感上有两难的问题。

演播室里的中居桑和各位艺人们几分钟的讨论后,中居桑会为 ta 们最左右为难的这件事,做一个干脆的选择。

还会采访这位普通人做了决定之后,ta 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比如有一个 25 岁的女孩,三个月前被结婚为前提谈的男友甩了,可分手后两人见面的次数,竟然比在一起时还要多。

这让想尽早结婚的她很纠结:

我应该继续经营这段拖拖拉拉的感情,还是果断分手?

90后的选择困难:这题超纲了,我选不了

男方提分手的理由是“(分手的)时候到了”。女嘉宾们七嘴八舌:

“呵,男人!”

“但即使让你别见他,你也做不到吧?你看起来那么喜欢他!

而且你看起来很幸福哦,笑容超级可爱。”

90后的选择困难:这题超纲了,我选不了

一轮讨论之后,中居桑的建议是:

继续这段关系。

90后的选择困难:这题超纲了,我选不了

毕竟一周见面 6 次啊!!

过了几天,回访这个女孩的时候,她说他们最近白天也开始约会啦,两个人好像回忆起了以前的相处模式。她在期待下周男孩的生日到来,希望可以重归于好。

90后的选择困难:这题超纲了,我选不了

看完这个节目最大的感受,其实是关于“勇敢”的。

长到二三十岁的我们,和以前相比,变勇敢了很多啊。

我们以前怕黑,不敢一个人睡,现在连有一丝光都睡不了;

我们也不怕鬼了,因为微博看多了,知道世界上有些人比鬼可怕得多。

当然还有社交恐惧症、电话恐惧症……最近我甚至连蟑螂都免疫了,我可以镇定地踩死/纸巾按死它,丢掉,不会再尖叫跳上沙发了。

那么那么多的事情,我们不怕了,可以一个人解决。

可是,“做决定”这件事,到底是有多可怕?

为什么人越大越胆怯,连晚上吃什么、要不要辞职/分手,都希望别人来替我们做决定呢?

90后的选择困难:这题超纲了,我选不了

2

很多让我们抓耳挠腮的问题,都体现在我们必须独自“做决定”这件事上。

而且,不能一个人纠结。大学生和职场新人们,就很爱出类似的单选题“考”别人。

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和比他们有经验的人交往的机会,当吃喝正酣,话锋很自然会转到“答题环节”上。

从尚算简单的“我要辞职/分手/读研吗?”到相当抽象的“你觉得我适合做 xx 行业吗?”恨不得问个遍。

这些问题被问烂无数次,还是会周而复始出现。像礁石无法阻止涨潮,你也无法阻止“想不通”所带来的焦虑。

问问题的人,当下是真的很想要一个确定答案。就好像以前拿到习题册,我们总是第一时间翻到最后,看到有“参考答案”的话,一下子会安心很多。

不过内心深处,问问题的人更渴望的,其实可能是超出预期的那部分。

ta 表面上想听一句支持:“选你喜欢的行业吧”;

其实 ta 内心最渴望听到的是:“你是一个 xx 的人,你很适合做 xx 行业,放手去吧!”

ta 表面上只需要别人推一把就能坚持下去了,

实际上 ta 需要人捞一把,加推一剂鸡血:“那些坚持了 3 年的人,工资都翻了三番哦!”

如果生活是盘狼人杀,我们最希望有人悍跳预言家,翻开我们的命运底牌,告诉我们的人生怎么走,才是最优解。

最好能详细到在几岁的哪个关口要全力冲刺啊,在哪个路口记得小心减速啊之类的。未来的某一天可不要睡晚了,耽误了重大转折点,等等。

等不到预言家,我们只能继续摸着石头过河。

也有些人,干脆赖在河边不走了,用微博和综艺稀释焦虑,冲淡紧迫,继续过着不咸不淡、不向往的生活。

90后的选择困难:这题超纲了,我选不了

3

有时候我在想,做决定那么难,是不是因为我们已经承受不起“选错”的代价了?

当今社会发展那么迅猛,日新月异,你不喜欢的专业已经读了两年,在前景黯淡的行业做了五年,现在想退出觉得“成本太高,来不及了”,还有什么资本重来一次?

但,真的是这样吗?

薛兆丰教授在他的经济学讲义里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汉堡包被咬了一口,电影已经开场 20 分钟,一段感情谈了三年得过且过。这些投入了、不可回收的元素,我们一直以为这叫做成本。

不是的。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那成本是什么?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你用 20 块买了汉堡包,放弃了买一本以后可能会绝版升值的书;你去看一场电影,因此放弃了去听一场大神的讲座;你因为舍不得三年的感情,而放弃了那个可能是 Mr.Right 的异性朋友的邀约。

这些你因为选择了 A 而放弃的 BCDE 选项,其中 B 比 CDE 价值都高,那 B 才是成本。

当我们正在经历一段拖拖拉拉的感情,就像在看一场烂片。我们互相心不在焉,边看边嫌,想离开又怕后悔,怕代价太大,总是无法干脆地做选择。

在自嘲“选择困难癌”之前,我们要开始明白:只纠结于身后的沉没成本,不向前看,这永远都治不好我们的选择困难。

那我们要依靠什么去做选择?薛教授的一句话很值得思考:

“有多少人会在电影播到 20 分钟的时候,就当机立断站起来离开呢?”

90后的选择困难:这题超纲了,我选不了

所以,那面对那个烦了我们很久的问题,我们到底要怎么选?

其实经济学家也已经给出了答案——

每当我们要做出决策的时候,总要问一个切中要害的问题:

“我们还要投入多少,才能得到预期的回报?”

4

上学的时候,你有遇到过一个选择题怎么都选不出来的情况吗?

它可能是在 AC 两个选项怎么看都没毛病,有可能是你完全无从下手的题,可能连题目都没看懂。

那个时候,我们是怎么应对的?

段子里说:“不会做就选 C!”

老师强调:“选择题不会做,随便选也要给我填满!”

放到现在,这或许也是我们需要的一种生活哲学。真正输了的人,都不是选“错”了答案的那些,而是想了 10000 个借口什么都不做,最终交了白卷的那些人。

《中居君决定一下!》里,还有一个 23 岁男生,他很开朗,特技是花式斗鸡眼。

他正在“回家做稳定工作”和“留在东京做街头艺人”之间烦恼。

90后的选择困难:这题超纲了,我选不了

我心想,他在镜头前表现欲那么强,试试当街头艺人也不错?结果那边中居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你不如回家工作吧!”

他说,用眼睛的才华始终会有天花板。而且要是走在半路,有人对你展示花式斗鸡眼,别人也会很困扰的啦!(笑)

后来,小哥听取了他们的建议,回到了老家静冈县工作。他在那条尽头就是富士山的小路上录来视频,依然爽朗搞怪,表情丰富。

90后的选择困难:这题超纲了,我选不了

他向大家报告完自己以后会在业余时间录搞笑视频之后,他又秀出那个灵活的斗鸡眼。

看到这的时候,我心里好像一下子明亮了好多。

对于小哥,回老家工作 ≠ 无法从事艺人相关的事情。

选择回家,他照样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做他喜欢的事情。

那,现在我们再看看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真的都选不下手吗?以及,所有都是二选一、水火不容的单选题吗?

我反而觉得,很多问题,都是一道有无限个答案的创意料理题。

90后的选择困难:这题超纲了,我选不了

今天的文章信息量比较大,很多概念知易行难,总结一下:

  •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重要的不是“已经看了” 20 分钟的烂片,而是看了 20 分钟发现是烂片,你能否当机立断地离开?
  • 做选择的时候向前看,问自己:“我们还要投入多少,才能得到预期的回报?”
  • 你所烦恼的“AB 选择题”,很可能有隐藏的 CDEF 选项。搞清楚烦恼你的,到底是选项,还是不想动的懒惰?

留言区说说,你现在所烦恼的事情,还会有更好的解法吗?

90后的选择困难:这题超纲了,我选不了

《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

《中居君決めて!》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