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獵奇:唐朝人都吃些什麼?原來那時候就有煎餅果子了?

唐朝是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唐高祖李淵於618年建立唐朝,至天祐四年(907年)滅亡。唐共歷經21位皇帝(若含武則天),共289年。今天我們不來了解唐朝的歷史,我們來了解一下這麼鼎盛的朝代,他們那時候吃的是什麼?

歷史獵奇:唐朝人都吃些什麼?原來那時候就有煎餅果子了?


唐朝人不像咱們現在這樣,一天要吃三頓飯,為了身材還要搞出一套“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的規矩來。唐朝人沒有這麼麻煩,他們通常只吃兩頓飯:太陽出來以後,大約早上九點鐘左右的樣子用「朝食」,這是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太陽走到西南角的時候用「晡食」,為一天當中的第二頓飯,吃完飯就上床休息了。其實到現在在西安鄉下,當地人一直都是這樣一天兩頓飯的用餐習慣,大約就是從古時候延續下來的,聽說到現在還沒有改變。

現在的西安人主食多以麵食為主,其實唐朝人那會兒也吃麵,不過,這些麵食在當時叫“湯餅”。說到這兒,突然想起了一段有關湯餅的愛情故事,說的是李隆基和他的原配王皇后。

那時候李隆基還只是臨淄王,王皇后也還只是養在孃家的王姑娘。有一天,李隆基去這位將來要做他老婆的王姑娘家裡串門子,倆人聊著聊著就聊到了今天竟然是李隆基的生日。姑娘心裡一動,很想為心上人做頓生日宴,可惜姑娘命不好,她爹是個老賭徒,把家裡的錢全都賭光了。沒有辦法,姑娘就脫下身上正穿的一件衣裳拿去當了,換了錢給李隆基做了一頓湯餅來慶生。

歷史獵奇:唐朝人都吃些什麼?原來那時候就有煎餅果子了?


唐代人過生日都愛吃湯餅,我們現代人過生日愛吃長壽麵的習俗,估計就是打這兒一直延續下來的。

除了湯餅,唐朝還有一種特受老百姓喜歡的餅叫“蒸餅”。

蒸餅在大唐很普遍,和今天的饅頭差不多,也是一種發酵麵點,但有的時候帶餡兒,又好像今天的包子。不過無論如何,我估計蒸餅的味道都應該在今天的饅頭和包子之上,不然,也不至於有人會因為受不住蒸餅的誘惑而斷了自己的仕途。


歷史獵奇:唐朝人都吃些什麼?原來那時候就有煎餅果子了?


這話說的是武則天時期一個叫張衡的人。

張衡一路辛苦,好不容易從一個公務員,眼看就要爬到部級幹部了。有一天早上,他在家裡穿好朝服,騎著高頭大馬出門上朝去。路上經過一家蒸餅鋪子,要麼是這個張衡不知道餓了多少天了,要麼就是這蒸餅的味道實在太香了,惹得張衡死活挪不動步子,買了個蒸餅騎在馬上邊走邊吃起來。

唐朝那會兒有一種官職叫御史。御史很厲害,有點像咱們現在的紀律監察委員會,大小官員都歸他管,發現你有點小毛病,立即打報告給皇上,那個誰誰誰,幾時幾刻做了什麼,違反了哪條哪項,被舉報的人就要倒黴了。

張衡就屬於這倒黴的主兒,穿著官服騎在馬上,咬著蒸餅,這也太有失京官的威嚴了。御史立即報告了武則天,武則天一聽,這麼不注意個人形象,就給批了個“流外出身,不許入三品”的評語。瞧,這蒸餅是得有多香啊,得用仕途來交換。

說到這裡,忽然想起個話題。新版《水滸傳》裡那個賣炊餅的武大郎,整天擔個擔子滿大街地喊著「炊餅,炊餅」,可是掀開擔子卻是熱騰騰的饅頭。就有人說,這武大咋連饅頭和燒餅都分不清呢。其實,到了宋朝那會兒,「蒸餅」這名字就已經被叫成「炊餅」啦,但其實還是和饅頭差不多的東西。至於說,我們大家人以為的那種在爐子裡面烤出來的「餅」,在唐朝那會兒也有,只不過名字叫「胡餅。」


歷史獵奇:唐朝人都吃些什麼?原來那時候就有煎餅果子了?

胡餅是胡人帶到長安來的,但卻深受長安人民的喜愛。要想知道這胡餅長啥樣,想想新疆的饢,你就知道的差不多啦。把麵糰成一個圓餅,外面撒上芝麻,放在爐子裡烤得外酥裡嫩的,就可以吃了。

胡餅也分許多檔次,我上面說的這是最基本的。據說當時有一外地人來到長安,吃到胡餅以後,香得忍不住大呼:「這哪裡是燒餅,這簡直就是五福餅嘛!」這位老兄有口福,他吃到的胡餅是加了羊肉、蔥白、豉汁和食鹽的「高級胡餅」,有別於一般的胡餅,這叫肉胡餅,是有錢人常吃的東西。《唐語林》裡記載過最奢侈的肉胡餅,是用一斤羊肉一層一層地塞到胡餅裡去,抹上油和芝麻放進爐子裡去烤,烤熟以後的胡餅就是個有層次的餡餅,所以它就又有了個名字,叫作「古樓子」。在這可以聯想一下,這難道就是煎餅果子的老祖宗?

與胡餅同樣來自外域的還有一種叫作「饆饠」,這兩個字看起來好複雜是不是?所以現在也簡單叫它「畢羅」。這是從波斯經絲綢之路傳到中原的一種「洋餐」,但這畢羅究竟是個啥樣子、怎麼個吃法現在已經不知道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這種飯剛從胡人那兒傳進來的時候,的確不怎麼受長安人民的喜歡,可能是口味太重,或者配料實在是獨特得有點讓長安人受不了。傳說有個公子在街上遇到了一個鬼,他請鬼吃畢羅,鬼都捂著鼻子不肯吃。這雖然是個傳說,但卻可以知道這個畢羅的味道實在不怎麼樣,連鬼都不吃。

後來長安有一姓韓的人家,想改一改畢羅原先的那一股子胡味,就改用櫻桃做原料,據說這櫻桃畢羅做好以後,櫻桃的顏色還是水靈靈的很鮮豔,味道也大受歡迎。這也算是移風易俗吧,總歸是讓長安人民接受了畢羅飯。

歷史獵奇:唐朝人都吃些什麼?原來那時候就有煎餅果子了?


最後說的是雕胡飯。

說起這雕胡飯,我估計當年李白特愛吃,瞧,他自己都說「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可是現在我們也就只能想一想,這雕胡飯,到了明代以後就慢慢消失了,現在就是有錢你也買不到。

這是為什麼呢?

這個雕胡飯是用菰米做成的。菰是一種草本植物,長在水裡,結的籽就是菰米。按說,這種米我們是應該能夠嘗得到的,可是偏偏到了宋朝的時候,突然生出了一種叫作黑穗病菌的寄生菌來,一旦染上這種菌,菰就不結籽了,也不抽穗,但莖部卻開始增肥增大形成肉質莖,並且味道還特別好吃。於是人們將錯就錯,就放棄了菰米,有意利用黑穗菌增大菰的肉莖,把它變成一種蔬菜來食用。猜猜它是什麼?就是今天大家都愛吃的茭白。

歷史獵奇:唐朝人都吃些什麼?原來那時候就有煎餅果子了?


其實唐朝人的飯桌上還有很多主食,咱們現在吃的餃子、餛飩、煎餅,那時候就已經有了。古代的飲食文化流傳到今天,是中華文化裡不可分割的重要一份子,為有這樣的文化傳承而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