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入過多少買的越多價格越低的坑?

日常生活中,你一定遇到過這樣的場景:你去肯德基買可樂,大杯10元,中杯9元,小杯8元,價格相差不大,你想了想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大杯,畢竟也才1塊2塊的差價,後面發現大杯是真的喝不完啊,買個小杯完全就夠了!

你入過多少買的越多價格越低的坑?

那麼,商家到底在這裡面運用什麼商學邏輯呢?

階級定價法:買的越多,價格越低!

階梯定價是一種非常形象的說法,如果畫出圖來,形狀就像階梯一樣,要麼“逐級而上”,要麼“拾級而下”。

生活中也有很“逐級而上”的例子,最常見的就是“水、電、煤氣”這些公共服務類的費用,簡單來說,就是用的越多,價格越貴。這種“逐級而上”的情況多出現在政府對於稀缺資源、能源的調控上,目的是鼓勵居民和企業都節約資源,減少不必要的浪費。而對於一些重工業的企業或者其他耗電量高的行業公司,就不得不接受政府的“價格歧視”。另外,出租車的定價規則,其實也是“逐級而上”的,跑的路途越遠,則價格越高,特別是有些城市的費用還包含了“空駛費”,比如北京。


你入過多少買的越多價格越低的坑?


與“逐級而上”相反的就是“拾級而下”

商家為了刺激消費者,能夠多買,就會運用階梯定價法給商品進行定價,而作為消費者的我們,經常會懵圈。

我有一個朋友,想要買一斤蘋果,於是就跑到超市裡面。超市裡面擺著各式各樣的新鮮蘋果,但我朋友特別喜歡吃山東紅富士,正好這個超市在做活動,原價5.9元/斤,活動價格買3斤僅需3.9元,朋友一合計,買3斤划算啊!於是原本只打算買一斤蘋果的,結果買了3斤,足足有12個,可把我這朋友樂壞了!蘋果買回去,有時候真不願意吃,主要是削皮太麻煩,結果12個蘋果足足吃了半個月,甚至有的蘋果,皮已經開始收縮,水分也不足了。


你入過多少買的越多價格越低的坑?


批發商其實最喜歡運用“逐級而下”的階梯定價法

做批發生意的老闆,單個產品的利潤其實是不高的,都是靠走量來賺錢。特別是在一些行業的批發生意,是靠完成廠家的量,然後拿廠家的返點來賺錢的,真正的靠批發商品賺的錢還沒有廠家返點高。那麼這個時候,批發商為了快速批貨,達到廠家定的任務量,就會運用階梯定價策略對商品進行定價。

比如,做五金批發生意的,老闆門面上擺放的樣品價格都比較高,當遇到量大的老闆時,價格都有很大的商量餘地。這也提醒我們做採購工作的朋友,如果能夠在去洽談價格之前,就瞭解該批發行業的一些規則,再去洽談價格就會比較得心應手。有一部分衝廠家量,拿返利的,到了年底一般價格都會比較好商量,年底都是老闆們衝量的關鍵時刻,基本上不為賺錢,只要量。

一句話理解,階梯定價法:多買多便宜,少買少抽筋。



往期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