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吞象,戲說施樂收購惠普之爭

近期,施樂收購惠普事件越演越烈,吃瓜群眾和歡喜大叔一起來看看這場蛇吞象收購之爭。

蛇吞象,戲說施樂收購惠普之爭

緣起2018年,最開始施樂希望惠普收購自己,甘做新娘

施樂和惠普的收購之爭追溯源本的話,源起於2018年。

話說2018年,施樂和惠普面對各自業務的下滑,雙方舉行了一次溝通,雙方最初希望是成立一家合資企業面對市場變化。

但畢竟惠普還有其筆記本電腦業務的支持,施樂卻只有單一的複印機業務,施樂的危機感更強,施樂更希望成為交易的公司。2019年下半年開始雙方開始探索合並交易的可能。施樂最開始希望惠普收購自己,施樂CEO約翰·維森丁(John Visentin)在談判的初期擔心,施樂缺乏內生性增長機會,要麼通過收購進行擴張,要麼被其他企業收購。在2019年9月份與時任惠普首席執行官韋斯勒的一次會議上,維森丁與韋斯勒會面時說,施樂曾試圖收購富士在雙方合資企業中的股份,但遭到對方拒絕。當時施樂CEO維森丁更希望惠普使用其股票來收購施樂,但現金也可以接受。但惠普拒絕了。

此後,恩裡克·洛雷斯(Enrique Lores)接替韋斯勒出任惠普CEO,洛雷斯也與伊坎、維森丁和其他施樂高管進行了多次溝通。例如,伊坎去年11月告訴他,如果惠普願意,那麼以每股45美元的價格收購施樂將是“一個誘人的價格”。惠普拒絕收購施樂的提議後,同月,施樂以每股22美元現金加股票的形式對惠普發起收購要約。

歡喜大叔就奇怪了,施樂是有多愛惠普啊,被惠普拒絕收購後,乾脆自己反轉去收購惠普,這強買強賣可不好啊!強扭的瓜不甜,這個我們吃瓜群眾都明白的道理,施樂咋就不明白了!

施樂第一次提出收購,惠普認為施樂收購就是場鬧劇

2019年11月 5 日,施樂公司以現金加股票的方式正式向惠普公司發出收購要約,《華爾街日報》報道稱,美國打印機制造商施樂控股公司正考慮收購其業務合作伙伴和競爭對手惠普公司,彼時,施樂對惠普給出的收購報價為每股22美元。

施樂就向惠普提出過收購要約,當時開出的條件是330億美元,其中77%為現金,23%為施樂股份,若達成協議,惠普的持股比例將會提升至48%,而施樂則可持有餘下的52%股份。

十幾天後,惠普董事會拒絕了來自施樂公司提議的330億美元的收購邀約。惠普拒絕了這一出價,理由是出價太低,不符合股東的最佳利益。這也讓人懷疑施樂是否有能力籌集現金部分,以及合併後的公司是否有能力處理可能的債務問題。

彼時,施樂的市值大約為 80.7 億美元,而惠普則為 267 億美元。因此這一計劃當時也被外界形容為典型的“蛇吞象”式併購。

施樂鍥而不捨第二次提出收購,惠普爺看不起施樂的小身板,再次傲慢拒絕

在惠普董事會一致投票反對施樂的收購案後不到一週,施樂再次對惠普發出收購要約。對此,惠普明確給出第二次拒絕,稱雙方的合併沒有意義。惠普CEO恩裡克·洛雷斯(Enrique Lores)在寫給施樂CEO約翰·維森丁(John Visentin)的信中表示:“我們在八月和九月與貴司進行了私下討論,我們不斷提出問題,而貴司未能解決我們的問題還對此置之不理,試圖採取敵對的方式。”

惠普認為,施樂公司在過去的5個季度中,有4個季度未達到銷售預期,且預期收入還在持續下降。此外,惠普董事會還質疑施樂 “過高的債務水平對合並後公司股票的潛在影響”。對此,施樂CEO約翰·維森丁向惠普董事表示,如果他們不重新考慮這份收購要約,那麼他將直接與惠普股東進行接洽。

在約翰·維森丁看來,惠普的拒絕有些不可理喻:“坦率地講,我們對惠普董事會給出的拒絕理由感到困惑。在你們於今年 10 月 3 日宣佈重組計劃後,你們自己的財務顧問、高盛公司將惠普目標股價定為 14 美元,股票評級定為‘賣出’。而我們的報價比高盛的目標股價高出 57%,較 17 美元的 30 天成交量加權平均交易價格溢價 29%。”

按照惠普的重組計劃,惠普將通過員工離職和自願提前退休的方式,削減約 7000 至 9000 個工作崗位。預計到 2022 財年末,裁員計劃將為公司每年節省大約 10 億美元運營成本。而這一重組計劃為的就是提振惠普落後的打印機銷售業務。

目前惠普 PC 全球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二,僅次於聯想集團。但同時,惠普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打印機制造商之一,惠普更傾向於以折扣價出售打印機,然後通過墨盒賺錢,油墨也一度被惠普視為液體黃金,然而隨著用戶習慣的改變,惠普的打印機和油墨業務營收出現了下滑,甚至已經開始影響整個公司的利潤。

從財富雜誌統計數據看,2011年以來,惠普的整體營收從1272.5億美元下降到584.7億美元;利潤也從70.7億美元下跌到53.3億美元。

當然,施樂也並沒有好多少。此前惠普拒絕施樂的時候便提到,對施樂營收下滑持保留態度。施樂營收自 2018 年 6 月以來已從 102 億美元降至 92 億美元,施樂也正在實施一項 6.4 億美元的成本節約計劃。施樂2019年營收為98.3億美元,同比下滑4%;淨利潤為3.61億美元,同比增長85.1%。

施樂自2011年以來,年營收能力已腰斬過半,從226億美元,直接下跌到不足100億美元;淨利潤更是從2011年的近13億美元一路下跌,2016年一度出現虧損情況。

蛇吞象,戲說施樂收購惠普之爭

施樂近年營收一覽表

蛇吞象,戲說施樂收購惠普之爭

第三次提出收購輔以更換董事提名,惠普強烈拒絕並啟動“毒丸計劃“,雙方進入相愛相殺階段

2020年1月6日,施樂公司致函惠普董事會,確認已從花旗、瑞穗和美國銀行獲得 240 億美元具有約束力的融資承諾,以完成與惠普的併購。

施樂的首席執行官約翰·維森丁直接致信惠普董事會,勸說惠普的股東接受 330 億美元的收購要約。“我們計劃直接與惠普股東接觸以尋求支持,敦促惠普董事會抓住機會,作出正確的決定。我們的收購要約既可以使惠普股東立即實現現金價值,又可以享受收購帶來的巨大收益預期。”在信中,約翰·維森丁如此說道。

公開信全文如下:

親愛的惠普董事長 Chip 和 CEO Enrique:

過去幾周,我們與貴公司的許多大股東就收購惠普的戰略利益進行了建設性的對話。我們所有人都清楚,讓我們的公司走到一起,將帶來巨大的協同效應,並顯著增強現金流,進而可能增加對創新的投資,為股東帶來更大的回報。

但從我們與股東的對話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你和你的顧問一直在質疑我們籌集必要資金的能力。我們一直堅稱,我們的提議不受融資意外事件的約束,但為了消除任何疑慮,我們已從花旗、瑞穗和美國銀行獲得了有約束力的融資承諾(不受任何盡職調查條件的約束)。

我的提議是與你本人會面,無論你的顧問在不在,開始協商這筆交易。

對此,惠普再次拒絕,稱雙方的合併沒有意義。惠普新任首席執行官恩裡克·洛雷斯在給施樂的信中說道:“從貴公司咄咄逼人的言辭和舉動可以看到,施樂有意以投機性條件強迫進行潛在合併,而未提供足夠的信息。”洛雷斯認為施樂是否能提高收購方案中的現金部分仍然存在不確定性,而且即便獲得融資,合併後公司股價也會存在債務負擔過重的壓力。

之後,施樂公司於2020年1月23日公告表示,打算提名11位董事,在惠普2020年度股東大會上取代惠普董事會的獨立候選人。施樂的董事提名中包括安泰、聯合航空、希爾頓酒店等多家知名企業前高級管理人員。2月20日,施樂宣佈將向惠普董事會提出11名新董事,以推動這次收購。而按照計劃,惠普在4月將把董事會席位從12人減少到11人。這相當於要求換掉惠普整個董事會。為此,施樂需要自己提名的候選人擁有合計50%以上的惠普股份,為此還拉上了持股惠普11%的激進投資者卡爾·伊坎(Carl Icahn)。

卡爾·伊坎其人:卡爾·伊坎在2019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中排名61位,持有施樂約11%的股權,以及惠普4.3%的股權。《華爾街日報》2019年11月曾報道,美國激進投資人卡爾·伊坎已買入價值12億美元的惠普股票,並正向惠普施壓,要求其與施樂進行合併。伊坎認為,惠普與施樂的合併能夠給投資者帶來更高的利潤。監管文件顯示,美國激進投資者卡爾·伊坎(Carl Icahn)2019年8月表示,如果惠普不尋求與施樂合併,他本人可能會考慮收購惠普。2019年 8月12日的電話中向時任惠普CEO戴翁·韋斯勒(Dion Weisler)提出了這種可能性。伊坎當時僅持有惠普4.2%的股份,但他認為惠普與施樂的合併將可通過成本削減和收入增長帶來35億美元收益,但這一數字後來被下調到20億美元。監管文件提到伊坎的態度時表示,“他希望能儘快實現交易”。

據施樂2月10日公告,施樂已與惠普最大股東多次會面,將使惠普股東能夠“接受施樂令人信服的報價,儘管惠普一直拒絕追尋這個機會”。

惠普立即啟動“毒丸計劃”:給每股已發行的普通股分配一股優先購買權。毒丸計劃是指公司為防止被惡意收購,大量低價增發新股或給特定股東認股權證,攤薄惡意收購方的股權,使收購難度增加,收購成功後拿到的資產和投票權的大大減少。目前,雙方還在繼續拉攏惠普股東。施樂表示,惠普祭出毒丸計劃,是因為施樂的報價獲得壓倒性支持,並重申了對自己提名董事的期望。惠普則在2月24日發佈財報當天,宣佈了一項《價值創造戰略與財務計劃》,即2022年從股東手裡回購160億美元股票,並調高了每股收益目標,以吸引股東持股。該公司還表示,他們已經與施樂取得聯繫,探討是否可以通過某種合作方式為惠普股東創造價值。“洛雷斯先生向維森丁先生髮送了一封電子郵件,提議安排一次會議,探討可為惠普和施樂股東帶來誘人價值的交易和替代交易框架的基礎,並提出洛雷斯先生的辦公室將與維森丁先生的辦公室聯繫,以安排具體的溝通時間。”監管文件寫道。

在2月27日週四提交的文件中,惠普建議其股東拒絕施樂董事會的提名名單。同樣在週四,惠普表示,將暫時擴大董事會,增加13名成員,增加荷蘭恩智浦半導體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理查德·克萊默。惠普回應表示:“這些提名是施樂推進其提議的一項自私策略”,並稱施樂的董事會候選名單是億萬富豪投資人卡爾·伊坎(Carl Icahn)的“利己”策略,目的是推動“嚴重低估”公司價值的收購。與此同時,惠普也再次重申:“惠普股東的價值創造不依賴於施樂的合併,惠普有很多機會來推動可持續的長期價值,包括股票回購、有價值的併購等。”

2020年3月2日,施樂宣佈稱,擬對惠普的收購報價由此前的每股22美元上調至24美元,總價值達到340億美元,高於最初的320億美元。根據最新要約,施樂將以每股18.4美元的現金加每股0.149股施樂股票的價格完成收購。此外,施樂還表示,每股24美元的總體要約價比惠普未受影響的30天加權平均交易價格17美元溢價41%。

2020年3月5日,惠普公司又一次拒絕了施樂控股公司的收購要約,並要求股東不要響應出價。惠普在聲明中表示:這一報價有意低估了惠普,並給施樂公司帶來不成比例的收益。施樂公司發起收購要約的緊迫性表明,它渴望收購惠普以解決自己業務持續下滑的問題。

接下來,施樂收購惠普之爭怎麼演變,吃瓜群眾們搬好板凳靜聽下回分解。

相關閱讀

施樂的輝煌及遺失的時代

知道施樂歷史的人肯定不多了。施樂公司曾經有多厲害,簡單說就是個人電腦和互聯網都是施樂公司在硅谷的實驗室裡發明的。

1938年,一個美國的專利局文書員卡爾森發明了複印機,由於當時更流行使用複寫紙,所以卡爾森的複印機一直無人問津。1946 年,一家叫做哈羅伊德的公司看上了卡爾森的技術,將卡爾森連人帶技術一起買了過來。1960 年,哈羅伊德公司發佈了第一代自動靜電覆印機施樂914,大獲成功,成為辦公室的標配,把東西拿去複印在當時叫做“施樂”一下,就好像現在把在網上搜索叫做“百度”一下。由於“施樂”這個詞的流行,老闆威爾遜就把哈羅伊德公司改名叫施樂公司。這便是施樂公司的由來。

1970年,施樂公司投入巨資,在加州建立了一個名叫PARC的研究中心,這個研究中心在全美網羅計算機人才,轟動一時。據說當時全美100個計算機天才裡面,有58個都在PARC研究中心。施樂公司允許工這些天才們穿著睡衣、短褲來上班,在辦公室裡安放了許多懶人沙發和搖搖椅,沒有固定的工作位置,一切看心情。這樣的工作環境,比現在硅谷的科技公司都毫不遜色,PARC也成了全美計算機天才們嚮往的天堂。

這些天才們研究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個人電腦阿爾託(Alto)、世界上第一個鼠標、世界上第一個以太網;便攜式電腦 Notetaker(現在的筆記本電腦的雛形)、圖形化界面(類似現在的Windows系統)。可以說70年代的PARC,就已經奠定了現代電腦辦公的基礎。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施樂的複印機面臨著日本競爭對手的激烈競爭,生意每況愈下。由於PARC研究中心投資太大,研發出的產品也無法商用變現,施樂公司逐漸停掉了PARC的研發投入。施樂公司在計算機行業即將改變世界前,放棄了電子計算機行業,而專心於守住自己的老本行復印機。

1979年,喬布斯與施樂公司達成一項協議,蘋果接受施樂100萬美元的入資,而作為交換條件之一,施樂必須向喬布斯展示其施樂帕克研究中心的所有發明。1979年的某一天,偉大的喬布斯幫主去施樂的實驗室參觀,看到了鼠標和圖形桌面後,挖走了施樂實驗室的15位天才,在1983年推出了蘋果電腦。

上面的故事又一次上演,年輕的比爾.蓋茨去找喬布斯談軟件合作,但後來推出了自己的windows視窗系統。為此喬布斯大發雷霆,憤怒地指責比爾.蓋茨抄襲了蘋果電腦的圖形操作系統,他罵道:“比爾.蓋茨沒有一點廉恥之心,完全抄襲了我們的產品。”比爾.蓋茨的回應是:“好吧,史蒂夫,我想我們可以從其他角度來看這個事情。我覺得事情更像是,我們都有一個名為施樂的富豪鄰居,我闖進他家想偷電視的時候卻發現,電視已經被你偷走了。”

“如果施樂當時真的知道自己有什麼,找機會發揮自己的優勢,那麼它可以變成‘IBM+微軟+施樂’。”——喬布斯。

惠普的故事:硅谷的起點

1938年,比爾·休利特、戴維·帕卡德及帕卡德的妻子露西爾三人以月租45美元將愛迪遜大街367號租了下來。第一層的房間當作帕卡德夫妻的生活起居室,當時還是單身漢的休利則在花園內安家打起了地鋪。他們二人在車庫裡辦公,開始了自己艱辛的創業之路。當時他們的流動資金只有538美元。1939年1月1日休利特和帕卡德以兩人的名字,正式創立了一家名叫惠普的公司。惠普以技術開發和工程設計見長,以生產測試和測量儀器為專長,從音頻到微波、從無線電到醫學監測、從科學計算裝置到激光干涉儀、從個人電腦到噴墨和激光打印機,員工從3人擴充至上世紀90年代後期的12萬人,年營業收入從3.4萬美元增至超過400億美元。

但從90年代後期開始,惠普進入個人電腦行業,開始外聘職業經理人接管企業,這些人大多是銷售天才,惠普也逐漸剝離了最有創新能力與技術含量的測試和測量儀器部門。惠普就如同我國的聯想公司一樣,產品線非常豐富,但卻沒有什麼自己發明的東西,逐漸成為技術行業裡的銷售企業。

惠普的巔峰時刻在2006年,這一年惠普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生廠商。

2015年面對不斷下跌的市值,惠普把公司分拆成了兩家獨立的上市公司,其中一家提供企業級IT服務,從事服務器、存儲、軟件服務和雲計算解決方案的,稱為“惠普企業”(Hewlett-Packard Enterprise);另一家主營PC和打印業務,襲用“惠普公司”(HP In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