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吞象,戏说施乐收购惠普之争

近期,施乐收购惠普事件越演越烈,吃瓜群众和欢喜大叔一起来看看这场蛇吞象收购之争。

蛇吞象,戏说施乐收购惠普之争

缘起2018年,最开始施乐希望惠普收购自己,甘做新娘

施乐和惠普的收购之争追溯源本的话,源起于2018年。

话说2018年,施乐和惠普面对各自业务的下滑,双方举行了一次沟通,双方最初希望是成立一家合资企业面对市场变化。

但毕竟惠普还有其笔记本电脑业务的支持,施乐却只有单一的复印机业务,施乐的危机感更强,施乐更希望成为交易的公司。2019年下半年开始双方开始探索合并交易的可能。施乐最开始希望惠普收购自己,施乐CEO约翰·维森丁(John Visentin)在谈判的初期担心,施乐缺乏内生性增长机会,要么通过收购进行扩张,要么被其他企业收购。在2019年9月份与时任惠普首席执行官韦斯勒的一次会议上,维森丁与韦斯勒会面时说,施乐曾试图收购富士在双方合资企业中的股份,但遭到对方拒绝。当时施乐CEO维森丁更希望惠普使用其股票来收购施乐,但现金也可以接受。但惠普拒绝了。

此后,恩里克·洛雷斯(Enrique Lores)接替韦斯勒出任惠普CEO,洛雷斯也与伊坎、维森丁和其他施乐高管进行了多次沟通。例如,伊坎去年11月告诉他,如果惠普愿意,那么以每股45美元的价格收购施乐将是“一个诱人的价格”。惠普拒绝收购施乐的提议后,同月,施乐以每股22美元现金加股票的形式对惠普发起收购要约。

欢喜大叔就奇怪了,施乐是有多爱惠普啊,被惠普拒绝收购后,干脆自己反转去收购惠普,这强买强卖可不好啊!强扭的瓜不甜,这个我们吃瓜群众都明白的道理,施乐咋就不明白了!

施乐第一次提出收购,惠普认为施乐收购就是场闹剧

2019年11月 5 日,施乐公司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正式向惠普公司发出收购要约,《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美国打印机制造商施乐控股公司正考虑收购其业务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惠普公司,彼时,施乐对惠普给出的收购报价为每股22美元。

施乐就向惠普提出过收购要约,当时开出的条件是330亿美元,其中77%为现金,23%为施乐股份,若达成协议,惠普的持股比例将会提升至48%,而施乐则可持有余下的52%股份。

十几天后,惠普董事会拒绝了来自施乐公司提议的330亿美元的收购邀约。惠普拒绝了这一出价,理由是出价太低,不符合股东的最佳利益。这也让人怀疑施乐是否有能力筹集现金部分,以及合并后的公司是否有能力处理可能的债务问题。

彼时,施乐的市值大约为 80.7 亿美元,而惠普则为 267 亿美元。因此这一计划当时也被外界形容为典型的“蛇吞象”式并购。

施乐锲而不舍第二次提出收购,惠普爷看不起施乐的小身板,再次傲慢拒绝

在惠普董事会一致投票反对施乐的收购案后不到一周,施乐再次对惠普发出收购要约。对此,惠普明确给出第二次拒绝,称双方的合并没有意义。惠普CEO恩里克·洛雷斯(Enrique Lores)在写给施乐CEO约翰·维森丁(John Visentin)的信中表示:“我们在八月和九月与贵司进行了私下讨论,我们不断提出问题,而贵司未能解决我们的问题还对此置之不理,试图采取敌对的方式。”

惠普认为,施乐公司在过去的5个季度中,有4个季度未达到销售预期,且预期收入还在持续下降。此外,惠普董事会还质疑施乐 “过高的债务水平对合并后公司股票的潜在影响”。对此,施乐CEO约翰·维森丁向惠普董事表示,如果他们不重新考虑这份收购要约,那么他将直接与惠普股东进行接洽。

在约翰·维森丁看来,惠普的拒绝有些不可理喻:“坦率地讲,我们对惠普董事会给出的拒绝理由感到困惑。在你们于今年 10 月 3 日宣布重组计划后,你们自己的财务顾问、高盛公司将惠普目标股价定为 14 美元,股票评级定为‘卖出’。而我们的报价比高盛的目标股价高出 57%,较 17 美元的 30 天成交量加权平均交易价格溢价 29%。”

按照惠普的重组计划,惠普将通过员工离职和自愿提前退休的方式,削减约 7000 至 9000 个工作岗位。预计到 2022 财年末,裁员计划将为公司每年节省大约 10 亿美元运营成本。而这一重组计划为的就是提振惠普落后的打印机销售业务。

目前惠普 PC 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仅次于联想集团。但同时,惠普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打印机制造商之一,惠普更倾向于以折扣价出售打印机,然后通过墨盒赚钱,油墨也一度被惠普视为液体黄金,然而随着用户习惯的改变,惠普的打印机和油墨业务营收出现了下滑,甚至已经开始影响整个公司的利润。

从财富杂志统计数据看,2011年以来,惠普的整体营收从1272.5亿美元下降到584.7亿美元;利润也从70.7亿美元下跌到53.3亿美元。

当然,施乐也并没有好多少。此前惠普拒绝施乐的时候便提到,对施乐营收下滑持保留态度。施乐营收自 2018 年 6 月以来已从 102 亿美元降至 92 亿美元,施乐也正在实施一项 6.4 亿美元的成本节约计划。施乐2019年营收为98.3亿美元,同比下滑4%;净利润为3.61亿美元,同比增长85.1%。

施乐自2011年以来,年营收能力已腰斩过半,从226亿美元,直接下跌到不足100亿美元;净利润更是从2011年的近13亿美元一路下跌,2016年一度出现亏损情况。

蛇吞象,戏说施乐收购惠普之争

施乐近年营收一览表

蛇吞象,戏说施乐收购惠普之争

第三次提出收购辅以更换董事提名,惠普强烈拒绝并启动“毒丸计划“,双方进入相爱相杀阶段

2020年1月6日,施乐公司致函惠普董事会,确认已从花旗、瑞穗和美国银行获得 240 亿美元具有约束力的融资承诺,以完成与惠普的并购。

施乐的首席执行官约翰·维森丁直接致信惠普董事会,劝说惠普的股东接受 330 亿美元的收购要约。“我们计划直接与惠普股东接触以寻求支持,敦促惠普董事会抓住机会,作出正确的决定。我们的收购要约既可以使惠普股东立即实现现金价值,又可以享受收购带来的巨大收益预期。”在信中,约翰·维森丁如此说道。

公开信全文如下:

亲爱的惠普董事长 Chip 和 CEO Enrique:

过去几周,我们与贵公司的许多大股东就收购惠普的战略利益进行了建设性的对话。我们所有人都清楚,让我们的公司走到一起,将带来巨大的协同效应,并显著增强现金流,进而可能增加对创新的投资,为股东带来更大的回报。

但从我们与股东的对话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你和你的顾问一直在质疑我们筹集必要资金的能力。我们一直坚称,我们的提议不受融资意外事件的约束,但为了消除任何疑虑,我们已从花旗、瑞穗和美国银行获得了有约束力的融资承诺(不受任何尽职调查条件的约束)。

我的提议是与你本人会面,无论你的顾问在不在,开始协商这笔交易。

对此,惠普再次拒绝,称双方的合并没有意义。惠普新任首席执行官恩里克·洛雷斯在给施乐的信中说道:“从贵公司咄咄逼人的言辞和举动可以看到,施乐有意以投机性条件强迫进行潜在合并,而未提供足够的信息。”洛雷斯认为施乐是否能提高收购方案中的现金部分仍然存在不确定性,而且即便获得融资,合并后公司股价也会存在债务负担过重的压力。

之后,施乐公司于2020年1月23日公告表示,打算提名11位董事,在惠普2020年度股东大会上取代惠普董事会的独立候选人。施乐的董事提名中包括安泰、联合航空、希尔顿酒店等多家知名企业前高级管理人员。2月20日,施乐宣布将向惠普董事会提出11名新董事,以推动这次收购。而按照计划,惠普在4月将把董事会席位从12人减少到11人。这相当于要求换掉惠普整个董事会。为此,施乐需要自己提名的候选人拥有合计50%以上的惠普股份,为此还拉上了持股惠普11%的激进投资者卡尔·伊坎(Carl Icahn)。

卡尔·伊坎其人:卡尔·伊坎在2019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中排名61位,持有施乐约11%的股权,以及惠普4.3%的股权。《华尔街日报》2019年11月曾报道,美国激进投资人卡尔·伊坎已买入价值12亿美元的惠普股票,并正向惠普施压,要求其与施乐进行合并。伊坎认为,惠普与施乐的合并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利润。监管文件显示,美国激进投资者卡尔·伊坎(Carl Icahn)2019年8月表示,如果惠普不寻求与施乐合并,他本人可能会考虑收购惠普。2019年 8月12日的电话中向时任惠普CEO戴翁·韦斯勒(Dion Weisler)提出了这种可能性。伊坎当时仅持有惠普4.2%的股份,但他认为惠普与施乐的合并将可通过成本削减和收入增长带来35亿美元收益,但这一数字后来被下调到20亿美元。监管文件提到伊坎的态度时表示,“他希望能尽快实现交易”。

据施乐2月10日公告,施乐已与惠普最大股东多次会面,将使惠普股东能够“接受施乐令人信服的报价,尽管惠普一直拒绝追寻这个机会”。

惠普立即启动“毒丸计划”:给每股已发行的普通股分配一股优先购买权。毒丸计划是指公司为防止被恶意收购,大量低价增发新股或给特定股东认股权证,摊薄恶意收购方的股权,使收购难度增加,收购成功后拿到的资产和投票权的大大减少。目前,双方还在继续拉拢惠普股东。施乐表示,惠普祭出毒丸计划,是因为施乐的报价获得压倒性支持,并重申了对自己提名董事的期望。惠普则在2月24日发布财报当天,宣布了一项《价值创造战略与财务计划》,即2022年从股东手里回购160亿美元股票,并调高了每股收益目标,以吸引股东持股。该公司还表示,他们已经与施乐取得联系,探讨是否可以通过某种合作方式为惠普股东创造价值。“洛雷斯先生向维森丁先生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提议安排一次会议,探讨可为惠普和施乐股东带来诱人价值的交易和替代交易框架的基础,并提出洛雷斯先生的办公室将与维森丁先生的办公室联系,以安排具体的沟通时间。”监管文件写道。

在2月27日周四提交的文件中,惠普建议其股东拒绝施乐董事会的提名名单。同样在周四,惠普表示,将暂时扩大董事会,增加13名成员,增加荷兰恩智浦半导体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克莱默。惠普回应表示:“这些提名是施乐推进其提议的一项自私策略”,并称施乐的董事会候选名单是亿万富豪投资人卡尔·伊坎(Carl Icahn)的“利己”策略,目的是推动“严重低估”公司价值的收购。与此同时,惠普也再次重申:“惠普股东的价值创造不依赖于施乐的合并,惠普有很多机会来推动可持续的长期价值,包括股票回购、有价值的并购等。”

2020年3月2日,施乐宣布称,拟对惠普的收购报价由此前的每股22美元上调至24美元,总价值达到340亿美元,高于最初的320亿美元。根据最新要约,施乐将以每股18.4美元的现金加每股0.149股施乐股票的价格完成收购。此外,施乐还表示,每股24美元的总体要约价比惠普未受影响的30天加权平均交易价格17美元溢价41%。

2020年3月5日,惠普公司又一次拒绝了施乐控股公司的收购要约,并要求股东不要响应出价。惠普在声明中表示:这一报价有意低估了惠普,并给施乐公司带来不成比例的收益。施乐公司发起收购要约的紧迫性表明,它渴望收购惠普以解决自己业务持续下滑的问题。

接下来,施乐收购惠普之争怎么演变,吃瓜群众们搬好板凳静听下回分解。

相关阅读

施乐的辉煌及遗失的时代

知道施乐历史的人肯定不多了。施乐公司曾经有多厉害,简单说就是个人电脑和互联网都是施乐公司在硅谷的实验室里发明的。

1938年,一个美国的专利局文书员卡尔森发明了复印机,由于当时更流行使用复写纸,所以卡尔森的复印机一直无人问津。1946 年,一家叫做哈罗伊德的公司看上了卡尔森的技术,将卡尔森连人带技术一起买了过来。1960 年,哈罗伊德公司发布了第一代自动静电复印机施乐914,大获成功,成为办公室的标配,把东西拿去复印在当时叫做“施乐”一下,就好像现在把在网上搜索叫做“百度”一下。由于“施乐”这个词的流行,老板威尔逊就把哈罗伊德公司改名叫施乐公司。这便是施乐公司的由来。

1970年,施乐公司投入巨资,在加州建立了一个名叫PARC的研究中心,这个研究中心在全美网罗计算机人才,轰动一时。据说当时全美100个计算机天才里面,有58个都在PARC研究中心。施乐公司允许工这些天才们穿着睡衣、短裤来上班,在办公室里安放了许多懒人沙发和摇摇椅,没有固定的工作位置,一切看心情。这样的工作环境,比现在硅谷的科技公司都毫不逊色,PARC也成了全美计算机天才们向往的天堂。

这些天才们研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阿尔托(Alto)、世界上第一个鼠标、世界上第一个以太网;便携式电脑 Notetaker(现在的笔记本电脑的雏形)、图形化界面(类似现在的Windows系统)。可以说70年代的PARC,就已经奠定了现代电脑办公的基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施乐的复印机面临着日本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生意每况愈下。由于PARC研究中心投资太大,研发出的产品也无法商用变现,施乐公司逐渐停掉了PARC的研发投入。施乐公司在计算机行业即将改变世界前,放弃了电子计算机行业,而专心于守住自己的老本行复印机。

1979年,乔布斯与施乐公司达成一项协议,苹果接受施乐100万美元的入资,而作为交换条件之一,施乐必须向乔布斯展示其施乐帕克研究中心的所有发明。1979年的某一天,伟大的乔布斯帮主去施乐的实验室参观,看到了鼠标和图形桌面后,挖走了施乐实验室的15位天才,在1983年推出了苹果电脑。

上面的故事又一次上演,年轻的比尔.盖茨去找乔布斯谈软件合作,但后来推出了自己的windows视窗系统。为此乔布斯大发雷霆,愤怒地指责比尔.盖茨抄袭了苹果电脑的图形操作系统,他骂道:“比尔.盖茨没有一点廉耻之心,完全抄袭了我们的产品。”比尔.盖茨的回应是:“好吧,史蒂夫,我想我们可以从其他角度来看这个事情。我觉得事情更像是,我们都有一个名为施乐的富豪邻居,我闯进他家想偷电视的时候却发现,电视已经被你偷走了。”

“如果施乐当时真的知道自己有什么,找机会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它可以变成‘IBM+微软+施乐’。”——乔布斯。

惠普的故事:硅谷的起点

1938年,比尔·休利特、戴维·帕卡德及帕卡德的妻子露西尔三人以月租45美元将爱迪逊大街367号租了下来。第一层的房间当作帕卡德夫妻的生活起居室,当时还是单身汉的休利则在花园内安家打起了地铺。他们二人在车库里办公,开始了自己艰辛的创业之路。当时他们的流动资金只有538美元。1939年1月1日休利特和帕卡德以两人的名字,正式创立了一家名叫惠普的公司。惠普以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见长,以生产测试和测量仪器为专长,从音频到微波、从无线电到医学监测、从科学计算装置到激光干涉仪、从个人电脑到喷墨和激光打印机,员工从3人扩充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12万人,年营业收入从3.4万美元增至超过400亿美元。

但从90年代后期开始,惠普进入个人电脑行业,开始外聘职业经理人接管企业,这些人大多是销售天才,惠普也逐渐剥离了最有创新能力与技术含量的测试和测量仪器部门。惠普就如同我国的联想公司一样,产品线非常丰富,但却没有什么自己发明的东西,逐渐成为技术行业里的销售企业。

惠普的巅峰时刻在2006年,这一年惠普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生厂商。

2015年面对不断下跌的市值,惠普把公司分拆成了两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其中一家提供企业级IT服务,从事服务器、存储、软件服务和云计算解决方案的,称为“惠普企业”(Hewlett-Packard Enterprise);另一家主营PC和打印业务,袭用“惠普公司”(HP In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