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觀察:“老無所養”背後,孝文化式微

2300多年前,孟子提出“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以孝悌之義教導子女敬老愛老,奉養老人,這是我國古代農耕社會的養老觀,歷經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家庭養老依然是農村主要的養老模式。然而,春節期間,在與親朋好友的閒聊中,在與街坊鄰里的交流中,記者對家鄉“老無所養”問題深感憂心。/<font>

農村養老是個老話題,近年來備受社會關注。其面臨的現實困境及原因,不少媒體學者都進行過披露與剖析。通過對家鄉多年的觀察,記者發現,“老無所養”除凸顯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亟待完善外,其另一深層原因是孝文化在農村日漸式微。/<font>

農村老人:不能停止的奉獻/<font>

在記者的家鄉,老人們常說:“父母就像套磨的驢,只要活一天,就得拉磨轉一天,哪天轉不動了,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這話聽著很心酸,但基本道出了大多數農民的人生軌跡。年輕時候為了子女拼命幹,到了老年,但凡無痛無病,能走能動,就得繼續奉獻,既是家族繁衍發展的需要,也是生存現實的選擇。農民沒有退休金,也就沒有可能去專業養老機構安度晚年,老了唯一能指靠的就是孩子,尤其是兒子。如果沒有不遺餘力的付出,他們擔心子女會心存怨懟,自己的晚景將很淒涼。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農村姑娘們的擇偶標準有了新內容:公婆身體健康的家庭更有優勢。/<font>

鄰居家的兒媳婦小麗對自己的選擇就比較滿意。6年前她嫁給了鄰居家的獨生子,鄰居兩口子不到五十歲,身體健康,男主人常年在外打工,家裡條件在村裡屬於中等水平。小麗過門後,第二年生下了一個男孩,直接留給婆婆照顧,自己則和丈夫去了福建打工,所以在和周圍年紀相仿的小媳婦們閒聊時,她總會慶幸自己有眼光,公婆還年輕力壯,可以幫著帶孩子,自己和丈夫在外面可以放心掙錢,日子既輕鬆又快活。她甚至諷刺同村另一位小媳婦說:“真不知你看中了他家哪一點,家裡公婆都是快七十的老人,孩子也給你帶不了,錢也沒法出去掙,而且馬上就啥都幹不了了,以後有你苦的時候!” /<font>

小麗的想法在村裡很有代表性。父親說,現在的年輕人很實際,尤其是姑娘家找對象,不僅看經濟條件,還要看公婆身體情況。所以算起來,農民這輩子,只要能幹動,你就得盡己所能幫襯子孫,那時候還有點話語權,等到年老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就得聽天由命了,命好的話,兒子媳婦能給你端口吃喝,命不好,那就難說了。/<font>

兒女不孝,誰能奈其何?/<font>

少時的一個夏天傍晚,記者本家的一個大伯,拄著柺杖顫巍巍地找來,哭訴兒媳不讓他吃飯,“剛開始,我去灶房盛湯,找不到饃,我就只喝了碗湯,誰知道這兩天,我再去盛湯,媳婦直接上來奪我的碗,不給吃,這都餓了一天了。”族伯淚水漣漣,接過記者盛來的飯菜邊狼吞虎嚥,邊哭求記者的二伯為他主持公道。/<font>

二伯是個很剛正的人,在家族中比較有威望,早些年族人嫁娶、分家等,基本都要請他到場,可慢慢地,二伯說的話沒有以前那麼管用了,族裡的事也很少找他了。即便如此,在聽了族伯的哭訴後,二伯還是去了族伯家問根由。族伯的兒媳得知二伯來意,不僅連基本的尊重都沒有,還指罵二伯多管閒事。二伯的介入非但沒有解決問題,反倒讓族伯境遇越來越糟糕了。二伯明白這事自己管不了,在族伯第二次找到家裡來時,只好建議他到法院起訴。當時在記者看來,絕望無助的族伯只有這條路可走了,但隨後發生的一件事卻讓記者大感意外。/<font>

那是在二伯去了族伯家幾天後的一個晚上,記者和小夥伴們在街上玩耍,突然聽到一陣由遠及近的警車鳴笛聲,同在一起納涼的人笑著打趣族伯說,聽聽,警車來了,說不定就是抓你兒子兒媳婦的,看他們還敢不敢不給你飯吃!族伯一聽,立馬站起來,柺杖也不要了,一路小跑回去通知兒子兒媳。族伯的舉動,讓人既無奈又同情,也許這是村裡大多數老人的真實心理反應吧,對不孝兒女既恨又愛的矛盾和糾結。/<font>

二伯聽說後,悵然地說:“清官難斷家務事,現在不像以前了,以前兒孫不孝有族規整治,可現在都是各過各的,誰聽你的?雖說法律管得了,可為人父母的,誰能忍得下心真去告?”/<font>

舊的家族宗法制度被打破,現行法律規章難以發揮作用,新的道德約束機制尚未建立起來,在這種情勢下,不孝子女在經受不痛不癢的輿論譴責後,依然可以我行我素,而老人只能沉默忍受,久而久之,孝文化傳承不利,農村和諧受到影響。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明確指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農村如何實現以德治教化村民事孝,值得思考。/<font>

孝與不孝 家風很關鍵/<font>

國風之本在家風,家風之本在孝道。每次回家過年,除了聽說一些極端的個例,更讓人欣慰的是那些躬親行孝的故事。自小生長在村裡的記者發現,這些故事中的家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有著良好的家規家風。正是由於家風嚴正,他們養育的孩子,娶進的兒媳,才會明事理,懂孝道,並將這個優良的傳統美德代代傳遞下去。 /<font>

大年三十晚上,李忠輝和侄女正忙著包餃子,侄女負責包,老人負責擀皮,爺倆有說有笑的。83歲的李忠輝對現今的日子很滿意,拉著記者讓看放在客廳正中的新彩電,樂呵呵地說:“39寸的,晚上等著看春節晚會了!”早年間李忠輝為了拉扯幾個年幼的弟妹,錯過了婚育年齡,如今老人雖然無兒無女,但並沒有為當年的選擇後悔。他告訴記者,侄女怕他孤單,專門來陪他吃年夜飯,還特意給他買了臺大彩電,侄兒每年打工回家,都要給老人帶點香菸,給點零用錢,有這麼孝順的侄兒侄女,李忠輝很知足。村裡人說,李忠輝的弟媳就是個賢惠人,公爹臥床不起,兒媳不嫌髒不怕累,前後照顧了一年多,是村裡人眼中的模範兒媳,所以,她教育的子女怎能不孝順?/<font>

李玉良以前是村裡的會計,老人見過一些世面,所以對幾個孩子的教育也與村裡其他人不同,李玉良的母親在世時,妻子盡心侍奉,直到老人離世。言傳身教,幾個兒女都承繼了良好的家風,李玉良和妻子相繼生病臥床時,幾個子女商量一番,帶著老人去省會醫院找專家會診,最小的兒媳辭掉了外面的工作,專職守在病床前,直至二老過世。左鄰右舍誰不誇讚?/<font>

孝文化是鄉風文明的重要內容。真心希望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春風中,孝文化在家鄉能夠得以廣泛弘揚和傳承,勞碌一生的老人們老有所養,盡享天倫,鄉親們過上物質充裕、老慈幼孝的美好生活。(文中出現的人名均為化名)

/<font>

/<fo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