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在這次PISA測評中取得世界第一

12月3號下午,世界經合組織OECD公佈了2018年PISA(國際學生評估計劃)測試結果。



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組成的中國部分地區聯合體(B-S-J-Z),在這次PISA測評中,閱讀(555)、數學(591)、科學(590)三門學科,均取得世界第一

(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在這次PISA測評中取得世界第一

2018PISA測評結果 (按閱讀成績由高到低排列)

這是繼2009年、2012年上海學生在PISA測評中,連續奪得冠軍之後,中國學生時隔6年,再一次名列榜首。


值得驕傲的是,中國澳門和香港地區,平均閱讀成績也僅次於新加坡,分別位列第三和第四。


今年,有79個國家/地區,大約60萬名學生參加了PISA測試。


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國際教育評估項目,PISA每三年發佈一次,考查15歲學生能否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各國教育系統中,15週歲學生基本處於初三或高一階段,因此,PISA成為各國衡量基礎教育水平的一個重要窗口。


從PISA歷年成績來看,中國參賽地區的基礎教育水平的確可圈可點。雖然2015年由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組成的地區聯合體(B-S-J-G)略有下降,滑至第十名,但在世界範圍內也是排名靠前。


儘管此次中國只有四個地區參與了測試,但這些地方總人口超過1.8億,且參與測試的學校和學生隨機抽取,涵蓋不同層次,PISA認為中國取得的優異成績值得人們思考。


每一屆的PISA測評,都會側重閱讀、數學、科學的其中一門。今年,PISA測試的重點是閱讀


此外,PISA測評中還會設置一系列調查問卷,涉及學習時間、閱讀偏好、職業傾向、價值觀、幸福感等內容,對各國教育現狀進行全面調查。


成績發佈的第一時間,外灘君查閱了長達64頁的OECD官方報告,為大家梳理一些值得關注的重點內容。

(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在這次PISA測評中取得世界第一


1

在數字化閱讀時代,做好準備


在今年的PISA測評中,中國學生的閱讀平均分不僅最高,而且達到了現有國家中的最高水平(level 4)。


而一直在閱讀測評中表現不凡的新加坡、芬蘭,這次分別排名第2和第7名。


相比上一輪PISA測評中第27名的閱讀成績,中國學生在閱讀測評中取得了巨大飛躍。

(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在這次PISA測評中取得世界第一

PISA閱讀成績排名

PISA閱讀測評,究竟測的是什麼?


PISA官方給出的答案是,學生需要掌握審辯式閱讀能力,表現為:能準確理解包含複雜信息的文本,從字裡行間區分事實和觀點的能力,辨別錯誤信息和不可靠的信息來源,以及提取、對比、整合信息文本的能力。


這是OECD對數字化時代閱讀能力的要求。因此,PISA閱讀測評內容,主要考查這些方面。


但是這一測試結果卻並不樂觀。總體而言,10名學生中只有1名學生,能夠掌握複雜的閱讀任務,例如,在閱讀不熟悉的主題時能區分事實和觀點;並且每4名學生中就有1名學生,在基礎閱讀方面存在困難。

(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在這次PISA測評中取得世界第一

目前看來,中國學生在數字化閱讀上的平均表現,十分喜人,位列第一。測試的中國學生中,最差的10%的孩子也比OECD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平均水平高很多。


此外,在經合組織國家中,女孩的平均閱讀能力明顯優於男孩,相差了近一年的學習時間。在全球範圍內,中國則是男孩和女孩平均閱讀能力,

差距最小的國家之一

(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在這次PISA測評中取得世界第一

閱讀成績與每週總學習時長的關係

從這張閱讀成績與閱讀時間的對照圖表上,我們會發現,中國學生閱讀成績第一的同時,每週學習時長也無毋庸置疑是最多的超過55個小時


閱讀成績僅次於我們的新加坡,每週學習時間在50個小時。學習效率最高的依然非芬蘭莫屬。


雖然今年芬蘭閱讀成績排到了第7位,但學習時長卻是全球最短,每週僅有35個小時左右。


向芬蘭學習效率,如何讓學生在最短的學習時間內,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依然是各國需要學習和思考的。


今年的PISA測評重點放在了閱讀學科,也對各國學生的課外閱讀內容作了調查。


有趣的是,調查發現,今天的學生在小說、雜誌等休閒性閱讀上,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少;


相反他們更傾向於滿足實際需求的閱讀內容,比如實用性網站、在線新聞等。一種“功利性”閱讀的趨勢,在世界各國蔓延。


同時,各國學生的上網時間也顯著增長。到了2018年,15歲學生平均每天上網達到3到3.5個小時。


這意味著,今天的學生,必須要為數字化的世界做好準備。PISA強調,在全球信息浪潮裡,辨別信息真偽,準確地進行閱讀和蒐集信息,已經是每一位學生都必須具備的閱讀能力和素養


2

中國學生的數學和科學素養


除了閱讀科目以外,PISA的數學和科學科目,也是超出知識考查範圍,測評一個學生的能力和素養。


比如,PISA數學科目,測的是數學素養,而非數學知識和解題能力。是否具有良好的數學素養,體現在學生對數學的邏輯推理和提出論點的能力,以及能否靈活運用已有數學知識,解決各種現實問題

(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在這次PISA測評中取得世界第一

而科學科目中,則重點考察學生,能否作為一位反思性公民,參與科學相關的問題和互動,比如,能解釋科學現象、評價和設計科學探究,以及科學地解釋數據的能力。


PSIA認為,這些學科學習中涉及到的核心素養,才是當今世界越來越重要的競爭力。


而中國學生在數學和科學測評中,分別獲得591分和590分,均位列第一。

(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在這次PISA測評中取得世界第一

PISA數學成績排名

可見中國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數學強並非僅僅體現在解題能力強,平均數學素養表現也很值得稱讚。


那麼,有人疑惑了,既然中國的數學、科學等基礎教育表現優異,為什麼很難培養出世界公認的數學家、科學家?


下面這個調查,也許值得思考。

(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在這次PISA測評中取得世界第一

科學和數學成績最好的學生中,期待成為科學和工程專業人士的比例

(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在這次PISA測評中取得世界第一

科學和數學成績最好的學生中,期待成為科學和工程專業人士的比例

PISA調查了各國科學和數學成績最好的學生,諮詢他們未來的職業願景。


出乎意料的是,中國學生想要成為科學和工程專業人士的比例,

遠遠低於OECD調查國家的平均水平。其中,男生佔15%,女生還不到10%。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日本,這個近幾年每年都有諾貝科學獎誕生的國家,那些科學和數學成績好的學生中,想要成為這一領域專業人士的學生比例最少,不足10%。

(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在這次PISA測評中取得世界第一

性別差異在數學學習中的表現

不同性別在數學學習中的表現,又有怎樣的差異?


調查顯示,中國、韓國、日本等國,均存在女生數學成績表現不如男生的情況;而芬蘭、挪威等國,則是女生數學成績比男生更好。


這些國家是如何打破“女孩數學不如男孩”的固化思維?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


2021年,下一輪PISA考核的重點將是數學,並增加“創造性思維”這一評估項目。它也預示著在瞬息萬變的世界發展中,學生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


3

成長性思維,改變孩子的未來


在2018年的PISA測試中,有一個問題特別值得深思:“你相信智力因素無法改變嗎?”


在三分之一參與的國家和經濟體中,超過一半的學生說智力因素是他們所不能大幅度改變的。

(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在這次PISA測評中取得世界第一

各國學生對“智力因素能否改變”所持有的態度

(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在這次PISA測評中取得世界第一

各國學生對“智力因素能否改變”所持有的態度

在多米尼加共和國、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國家,至少60%的學生同意或強烈贊同這一說法。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

那些不同意或者強烈反對“智力因素是你不能努力改變”的學生其閱讀分數要比那些同意或強烈同意的學生,高出32分。


這並不難理解。研究表明,我們要對自己行為負責的這種信念,會影響我們的動機。如果學生們相信努力會促使他們取得理想的結果,他們就有可能投入更多的精力。


在參與測試的經合組織國家中,愛沙尼亞的學生表現出最大的成長心態,相信自己可以提高自己。這一點,和愛沙尼亞學生取得的驕人成績(排在第五位)形成映照。


具有成長性思維的學生,更能投資自己的未來。


在2018年的測試中,就有關於學生成長思維和態度的調查,主要分為這樣幾個維度,分別是:


掌握任務的動機;


自我效能感;


對失敗的恐懼;


學習目標和學校價值觀等;

(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在這次PISA測評中取得世界第一

成長思維模式和學生態度

不過,我們從中發現,目前世界各國學生都面臨同一個問題,那就是對失敗的恐懼


的確,在競爭激烈、焦慮蔓延的當下,世界各國的父母越來越傾向認為,教育是改變階層的有效手段。


學生們主動或被動地被捲入這場“軍備賽”,只能贏,不敢輸,害怕冒險,恐懼失敗,已經是全球範圍年輕一代的縮影。


而幾乎在所有的教育體系中,女生對失敗的恐懼都要比男生大,且在學業表現最好的學生中,這種性別差距更大。也就是說,女學霸的心裡健康狀態,往往比男學霸更嚴重。


不過PISA也表示,父母幫助學生創造積極的心態和學習氛圍上,有很大的作用。


一項對學校的調查中顯示,只有約41%的父母是主動與老師討論孩子學習進度的,有57%的父母是在老師的幫助下進行的。


而父母參與子女的教育,與學生的學業表現成正相關


同時,PISA 還發現,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父母,參與了學校管理或自願參加孩子學校的課外活動。


為什麼很少有父母參與這些學校活動?反饋中最常見的原因是,參加這些活動與父母的時間衝突。


基於這兩方面,PISA鼓勵,父母可以多瞭解孩子的興趣和憂慮,對他們的學校生活,以及在學校面臨的挑戰,給予更多的關心;而學校,則要創造一個與社區、家庭更好合作的環境。


4

教師的水平,決定教育的未來


除了學生的測試情況,外灘君也將目光投向了與教師隊伍相關的數據。


下圖是教師隊伍中擁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比例。可以看出,中國教師隊伍中,擁有碩士以上學位比例,依然遠低於OECD平均水平。


其中,在經濟條件差的學校中,碩士以上學位佔比不到5%,而在經濟條件好的學校中,高學歷老師佔比也不到20%。

(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在這次PISA測評中取得世界第一

擁有碩士學位的教師比例 (三角形代表經濟條件較好的學校,方形代表經濟條件較差的學校)

(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在這次PISA測評中取得世界第一

擁有碩士學位的教師比例 (三角形代表經濟條件較好的學校,方形代表經濟條件較差的學校)

教師學歷最高的國家,則是波蘭芬蘭,碩士以上學歷達到90%,甚至接近100%。尤其在芬蘭,十分有趣的現象是,經濟條件差的學校裡,高學歷教師隊伍甚至多於經濟條件好的學校。


為什麼芬蘭可以吸引到優秀的人才隊伍?


不得不提OECD的另一項測評TAILS,在這項針對發達國家的中小學教師測評中,芬蘭教師是全球最具有幸福感、教育領導力和職業發展的教師。


因此,想要吸引到更多高學歷人才,進入我們的教師隊伍,恐怕還得向芬蘭學習,如何提高教師的幸福感、領導力和職業發展空間。


正如去年PISA首席測試官池田京,在和外灘君的採訪中表示,“ 高工資對於吸引人才會發揮一些作用,但是它是遠遠不夠的。


想要吸納優秀學生進教師隊伍,一定要考慮到更多激勵因素。比如,給老師更多的自主性和能動發揮的空間,提供定製化專業的研討課程等。”


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是,有多少學生願意未來成為教師?


在上一輪的PISA測評中, OECD的國家裡面,只有4.2%的學生表示30歲時願意成為一名老師。且願意當老師的這些學生,他們的PISA成績在各個國家都相對偏低,中國的成績差距更大。


今年的測評結果是否有好轉呢?

(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在這次PISA測評中取得世界第一

不同性別排名前十的職業傾向

在今年的職業傾向調查中,15歲男孩和女孩都將教師這一職業,列為前十位。尤其是女孩,成為教師,成為僅次於醫療人員、律師的第四選擇。


不可否認,哪些人將被吸引進教師隊伍,決定了教育的未來。


作為PISA創始人,OECD教育與技能司司長安德里亞斯·施萊克爾甚至在《超越PISA:如何建構21世紀學校體系》一書中提出,上海之所以能在2009、2012年,連續獲得PISA第一的好成績,一個關鍵原因,就是上海學校體系教師隊伍的高質量

(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在這次PISA測評中取得世界第一

安德里亞斯·施萊克爾

最後,建設配套的全面的支撐體系,對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學效果也尤為重要。


PISA的綜述報告裡,提到了不同國家的做法。


比如在新加坡,最好的教師教最弱的學生;在日本,則會調遣高質量的教師去支援弱勢學校,確保所有孩子有機會接觸到優質教師。


中國上海的做法,也得到了PISA的重點關注。上海將好學校和差學校進行了配對,校長和教師可以在不同水平的學校間流動,好的管理經驗和教學經驗,就能傳授到相對弱勢的學校。


在施萊克爾眼裡,“ PISA最有價值的部分,是通過這一測試,收集各國教育相關數據;通過分析獲得有價值的結論,彼此取長補短,從全球視角,為未來教育發展提供參考。


因而,向世界各國取長補短,並向國內其他地區推廣現有的教育經驗,才是我們參與PISA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輕鬆一刻:

有人無人都是你(打一字)

答案下次揭曉

上期答案:有聲有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