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搖號新政”還需三思而後行

近日,上海市教委公佈《2020年本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根據《實施意見》,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中國青年報,3月30日)

上海的搖號新政,打破了多年“公辦保底,民辦擇校”的教育現狀。新政中要求上海的民辦小學、初中此後將不再具備“挑選生源”的權利,錄取學生要靠“搖號決定”。許多網友對這項新政褒貶不一,支持者認為新政的實施,能夠更好的分配有限的教育資源,並且能夠減緩現在社會上的擇校輔導熱現象,減輕學生家長的入學壓力和擇校焦慮。但反對者認為,民辦學校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並且有能力上的,需要交納高額的學費,普通家庭很難承受。搖號新政的實施,會讓這一部分人被迫選擇民辦學校,無疑會對家庭產生很多難題。

上海“搖號新政”還需三思而後行

筆者認為,搖號新政雖然能夠立竿見影的解決近些年困擾教育的很多難題,如公辦學校生源差、班容量大,面試輔導班盛行等教育問題,但政策的詳細內容還有待繼續完善。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本身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民辦學校是需要盈利的,是滿足著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更優質教育資源需求願望的。而公辦學校是社會兜底型教育,是社會福利的一種,承擔著讓所有受教育年齡的人享受教育權利的義務。如果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不分你我,一起分享同等的生源,勢必會對民辦學校造成打擊,優質的教育資源得不到認可。民辦學校優勢沒有了,但高昂的學費,會讓這部分搖號搖到民辦學校的學生感到社會的不公平,一樣的教育,有些人不用花錢上公辦學校,而有些人卻要交高昂的學費,對教育勢必會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

民辦學校的出現是促進公辦學校提升教育質量的催化劑,更是社會教育的風向標,這種斬龍頭式的搖號新政,雖然說最大程度的保障了教育的公平,但不免有違教育發展規律,還是需要三思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