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春節習俗」吃攪團?敬財神,文\王啟珍

正月初五,民俗稱“破五”,意即大年已過結束,生產生活恢復正常。這一天家鄉的習俗,一是趕五窮,吃攪團;二是祭財神。

五窮即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有些地方叫“送五窮”、“送五鬼”,在我們老家叫“送窮神”。窮神就是傳說中的姜太公的老婆。姜太公在封神時將背叛自己的老婆封為髒神,專管茅坑、糞土。人們清晨起來後,先放一串鞭炮,意即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轟出去,讓它們離我們越遠越好。然後進行大掃除,從內往外掃,掃下的灰塵垃圾,簡單一些的倒出門外,複雜一些的則送門外倒垃圾的地方,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

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人們希望送走貧窮困苦,渴望新一年能有寬裕生活的美好心願。

萬戶千門看,誰家不送窮?“送窮神”的習俗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已經在我們老家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而吃攪團和敬財神的習俗卻傳承至今。

據說吃攪團的來歷,始於諸侯紛爭的“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岐山,久攻中原不下,又不想撤退,便屯兵五丈塬,發展農業,補充軍糧。而四川、漢中人吃慣了米飯,不會用關中平原的麵粉做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為了調節軍中士兵想家的情緒,便讓兵士將麵粉均勻地撒到開水鍋中,攪成稠稠的面團團,然後用西岐老醋調了湯汁蘸著吃,這一吃便留下了一種新奇的美食“攪團”。

攪團是用雜糧面在開水鍋裡以饊、攪的方式做的比饊面飯更稠一些的饊面飯,叫攪團。過去我們老家大多人家的攪團以味澀的秫秫面為原料做成,叫蜀黍面攪團;盛產蕎麥的高寒陰溼山區用蕎麵做的叫蕎麵攪團;川道河谷用玉米麵做的叫玉米麵攪團;除此之外,還有谷面攪團,莜麥面攪團和獨領風騷的洋芋攪團等。雖做攪團的面各有不同,吃後易消化,但不耐飢,被人們稱為窮飯。

正月初五吃攪團,意為“糊窮坑、除窮根,填窮坑”。一般都是早上吃,家鄉講究的是初五吃黃(胡)蘿蔔洋芋醋攪團。

清晨起來後,燒一鍋熱水,將廚房案板、灶具抹洗乾淨,就開始做攪團。先將紅蔥、蒜苗和幹辣椒切絲,待油加熱熗炒,加水煮沸,然後添水倒入提前礤成細絲絲的黃蘿蔔、洋芋,煮至8成熟,將準備好的莜麥麵糊糊緩緩倒入鍋中,攪勻溢上幾遍,再調上醋、鹽、菠菜、芫荽等佐料,(如有肉湯加一些,味道更鮮美)煮成湯汁,一鍋黏糊糊、香噴噴的莜麥麵湯汁(有些地方叫醋恭水)舀入大盆中待用。之後,再用做饊面飯的辦法將秫秫面做成攪團,舀入面盆中,鍋中倒入調好的湯汁加熱,一頓色味俱全、酸辣可口的攪團便大功告成。

吃之前,先在碗裡舀上一些攪團飯,用筷子蘸一點,粘在門、窗、櫃、箱、篅、缸等器物上,名曰“然五福”,把一切不如意的東西用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祈盼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福祿壽喜,降臨家門。正如俗語說的:“正月初五吃攪團,拔了窮根吃白麵。”“攪團吃了三大碗,一年到頭沒麻煩。”

攪團吃完後,娃娃們換上新衣服,跟上大人去財神廟上香敬財神。

“財為養命之源”,每個人都渴望財神給自己帶來好的財運。去財神廟上香敬財神,是這一天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俗話說:“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為人心術正,財富月月通”。五路財神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出門東西南北中五路,皆可得財。

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 在民間傳說中,以文武財神較為人們所熟知。文武財神通常指的是趙公明、關羽,文財神則多以比干、范蠡。其中又以武財神趙公明為最。

趙公明一生隨心所欲,憑著他一身好法術,而把姜子牙打得落花流水,但後來法術被破, 在臨死前還不屈就投降,天帝因憐其忠志, 而又致雙眼失明,對世間人民財力不會大小眼,故封他為“武財神”。武財神的執守是追討世人欠債不還,以伸正義,主持世人財富公正。

關羽是眾多財神之中剛毅耿介的一個,他忠肝義膽,誠信重義故為商家所崇祀。

比干奉為財神主要是忠義。又稱“增福財神”,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在一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

范蠡最具財神氣質。他是靠勤勞、智慧發財的腰纏萬貫的大富豪,大財神。同時他又善良、慈悲、施捨,是中國第一位大慈善家,深受人們愛戴的財神爺。

此外,還有偏財神為“五顯財神”,被人們奉為吉祥財神。

尚文的人家供奉文財神;尚武的人家供奉武財神。而我們老家認為關公是全能保護神、行業神和財神爺,故在上街頭北面緊靠大山頂粱人稱“龍頭”處修建了財神廟,供人們初一、十五祭拜。

「天水春節習俗」吃攪團?敬財神,文\\王啟珍

石佛財神廟

據說,屹立在上街頭懸崖上的財神廟,是陝西韓城在古鎮做生意的幾個商販,聯合漢中、四川等地的外籍商人,為了生意興隆,財源滾滾,看準古鎮當時為天水通往蘭州的必經之地,商賈雲集,市場繁華,加之文化發達,地理位置優越,被譽為“旱碼頭”。發財空間很大,便自籌資金,修建了氣勢宏偉的財神廟,供人祭奠,佑民財運。數百年來,成為古鎮百姓發財致富的精神寄託。

正月初四晚上,財神廟紅燈高懸,罄聲不斷。雖未到交子之時,但爭上頭香的人絡繹不絕,通宵達旦,鞭炮震天,熱鬧非凡。正如清代蔡雲《吳覦》詩中所說:“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就是“迎喜神”)

初五這一天,人們都要到財神廟上個香,許個願,請財神爺幫忙轉運旺財。商賈們到財神廟上香捐個香火錢,圖的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遍山川。莊稼漢到財神廟上個香,祈求財神爺保佑一年風調雨順福星照,五穀豐登六畜旺。正如一首民謠上說的:“正月初五請財神,家家戶戶財源滾。正月初五神進院,五穀豐登糧滿篅。正月初五上柱香,一年四季財源廣。正月初五摸元寶,大錢小錢用不了。”為了燒個頭香,贏個頭彩,人們憋足了勁,在初四晚上爭先恐後去燒頭香。

據說,財神一定要迎的早,得搶在人家的前頭,這樣財神才會開心,保佑一年財運亨通。

早飯後,我們弟妹五、六個都穿戴整齊,跟著二叔到財神廟去敬香。路上調皮的三弟笑著對二叔說,“關公是武將,能當財神爺。張飛也是武將,咋不是財神爺?”二叔笑著說:“你問得好,說明你幾年學沒有白上。其實,這裡面大有文章,你們想不想聽?”我們都大聲說:“當然想聽,有什麼文章?別轉彎抹角了,快給我們講一講!”二叔說:“我給你們講,你們走路小心些。”

據徐道《歷代神仙通鑑》記載,武財神關雲長的前身為‘解粱老龍’。漢恆帝時,河東連年大旱,老龍憐眾心切,是夜,遂興雲霧,汲黃河水施降。玉帝見老龍有違天命,擅取封水,令天曹以法劍斬之,擲頭於地。

解縣僧普靜,在溪邊發現龍首,即刻提到廬中,置於缸內,天天誦經唸咒,超度亡靈。時至九日,忽聽缸中有聲,啟視空無一物。而溪東解粱平村寶池裡關毅家已有孩子落地,乳名壽。幼從師學,取名長生。後自名羽,字雲長。關羽長大成人後,因原籍惡豪倚勢凌人,遂殺惡豪奔走於江湖。東漢末年,與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共患難,誓同死。同起義兵,爭雄天下。

建安五年,曹操出兵大敗劉備。劉備投靠袁紹。曹操擒住了關羽,看中關羽為人忠義,拜為偏將軍。後曹操察覺關羽心神無久留之意,便用大量金銀珠寶、高官、美女來收買,但關羽絲毫不為錢財名利所動。當關羽得知劉備在袁紹處,立即封金掛印,過五關斬六將去尋劉備。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封關羽為五虎大將之首將。曹操得知大怒,與司馬懿設計,聯合孫權共取荊州。劉備拜關羽為“前將軍”,都督荊襄郡事,令取樊城。關羽分荊州之兵攻取樊城,不幸中呂蒙計,痛失荊州,夜走麥城,兵敗被擒,不屈而亡。《三國演義》後又記載:關羽遇難後,陰魂不散,盪盪悠悠,直到荊州當陽縣玉泉山上空大呼:“還我頭來!”山上老僧普靜聞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論……今將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顏梁、文丑(皆被關羽所殺)等眾人之頭,又向誰索?”關羽恍然大悟,遂皈依佛門。

關羽一生忠義勇武,堅貞不二,為佛、道、儒三門崇信。明清時代,關羽極顯,有‘武王’、‘武聖人’之尊。由此關羽被世人附會成具有司命祿,估科舉,治病除災,驅邪避惡等‘全能’法力。

民間各行各業對‘萬能之神’關帝頂禮膜拜。人們之所以奉關公為財神爺,大概是因為關羽不為金銀財寶所動,與一些世間貪利妄義之徒形成鮮明的對比。世人尤其是商賈們,都敬佩關公的忠誠和信義,希望關公作為他們發財致富的守護神。另外,人們希望商賈堅守誠信進行交易,把關公奉為公正之神來維護傳統的道德秩序。”

二叔邊走邊講,不知不覺後面跟了一群敬香的人也豎起耳朵,聽二叔講故事。他們生怕漏掉一半句,連大聲說話的人也沒了。末了二叔說,你們以後長大了,做人一定要象關公,誠實、守信。常言說:“人字好寫卻難做,心字簡單卻難懂”。你們一定要牢記在心。故事說完了,我們也到了財神廟山下。

財神廟坐落在大山頂梁前堡子處。此山為關山支脈,雄厚險峻,延綿數百公里。其勢由北向南、由高向低、穿越秦安縣王尹大山樑,氣勢雄闊猶如一條巨龍,從窯甸直向石佛方向撲來,卻在古鎮上街頭嘎然止住,形似一巨大龍頭,和羅漢山隔溝相望,雄偉壯觀。

據鎮上老輩人講,傳說劉伯溫在一次巡查中,發現此山氣度非凡,恐將來出大人物而威脅朝廷,故親手將此山從窯甸龍身處和後堡子龍脖子處斬斷,以絕後患。至今兩處尚存大壑口,據老人說,壑口前為黃土,壑口後為紅土。紅土是龍流出的血染過的,故為紅土。敖鎮上出不了大人物,就是因為龍脈被劉伯溫斬斷了。傳說歸傳說,鎮上雖沒有出過太大的人物,但鎮上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有詩書育人的優良傳統,讀書人格外多。雖說鎮上沒出過一個狀元,但進士、舉人、秀才還是層出不窮。

清光緒21年中進士的楊潤身老先生,鄉人尊稱“楊進士”,就是古鎮下街裡我們中石村人)。時任朝廷法部主政,曾參與康有為發動的“公車上書,”為隴上名儒。還有清咸豐戊午年(1858年)中武舉人的楊國棟;清同治年間陝西鄉試中中舉人的郭鳳鳴;清光緒年間中文秀才的王永傑、中武秀才的王彪,均屬石佛鎮中石人。此外,州縣衙門為官者不乏其人。加之經濟活躍、市場繁榮,百姓憨厚勤勞,人民安居樂業,在當時的北鄉名列前茅。清雍正七年(1729年)就成為古秦州十大鎮之一,令人矚目。

屹立在三面懸崖上的財神廟,猶如龍頭上的一顆明珠,日夜俯瞰著古鎮。一年四季,保佑百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四方招財,八方進寶。每逢初一、十五,香火格外旺盛,百姓敬仰之心可想而知。

「天水春節習俗」吃攪團?敬財神,文\\王啟珍

屹立在大山樑前堡子的石佛鎮武財神關公廟

我們打打鬧鬧,說說笑笑向財神廟走去。一路上,只見大人娃娃,三五成群,你來我往。攀援在之字形的羊腸小道上,讓人格外揪心,害怕腳下打滑,所以行走十分緩慢。好不容易爬上山,就見山上人來人往,廟門前清脆的鞭炮聲不絕於耳。

走近廟門,只見拱門兩邊貼著大楹聯:上聯為“只有幾文錢,你也求,他也求,給誰是好;下聯為:不作半點事,朝也拜,晚也拜,叫我為難。”廟內屹立著三尊威武的塑像。正面為英俊威武的坐式武聖人關公,兩側分別站著關公的副手周倉和關公的兒子關平,手持青龍偃月刀,日夜忠實地守衛著關公。貢桌上香菸繚繞,燭火通明,貢品豐盛。貢桌前跪拜的人一撥未起,又一撥跪下。罄聲不斷,音繞古鎮,給新春佳節增添了不少祥和氣氛。

我們站在旁邊,等一撥人剛起,就立即插足而跪。在清脆悠揚的罄聲中,燒香點蠟,虔誠叩拜。二爸又捐了一塊香火錢,我們便出了廟門。幾個弟弟妹妹在二爸的帶領下,在廟前平坡上盡情嬉笑玩耍。

我站在風雨滄桑,已成為殘垣斷壁的前堡子牆下,眺望遠方。只見古鎮南邊,結冰的葫蘆河在陽光的照耀下泛著銀光,閃閃發亮。幾隻流浪狗在河邊追逐嘻鬧,不時發出幾聲狂吠。近看古鎮,巷道縱橫,大路交錯。幾百座農家小院,沿著街、路、巷、道的佈局,座落有序。

古鎮中心是一條北南走向的寬闊整潔的商業大街。街頭屹立著一座雄偉的古寺廟——三閣(官)爺殿,將上河溝處的大壑口堵得嚴嚴實實。下街石橋處又聳立著高大氣派的廟宇——文昌閣,和三閣爺殿遙相呼應。據老輩們講,廟宇鎮守在街道兩端,能聚氣生財,人才輩出,黎民百姓可安居樂業,古鎮能興旺發達。街兩邊商鋪林立,店面整潔,紅燈高懸,春聯耀眼。一派濃厚的節日氛圍。由於敬香的人絡繹不絕,雖未開集,街道上卻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不一會,弟弟妹妹都耍累了,我們帶著歡快的喜悅心情,跟上二叔回了家。

「天水春節習俗」吃攪團?敬財神,文\\王啟珍

作者王啟珍近照

作者簡介:王啟珍,男,現年75歲,麥積區石佛鎮人。中共黨員,從事行政工作40餘載,其中在鄉鎮基層工作長達30餘年。在職期間,曾在部、省、市級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並獲獎。退休之後,仍愛好文學,茶餘飯後,蒐集整理資料,先後出版了三陽川石佛鎮下街裡《王氏族譜》、反映三陽川石佛一帶傳統節日——過年的民情風俗《憶往事·話過年》等書。散文《年關迫近,進山換松子》、《昔日回家難,今朝盡坦途》,組詩《退休謠》等。散見於天水在線、天水文學、錦繡三陽川等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