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冀A到冀T——河北各地市名稱由來及歷史沿革簡要

河北,簡稱冀,省會石家莊,河北在戰國時期大部分屬於趙國和燕國,所以河北又被稱為燕趙之地。河北地處華北,漳河以北,東臨渤海、內環京津,西為太行山地,北為燕山山地,燕山以北為張北高原,其餘為河北平原,面積為18.88萬平方千米。東南部、南部銜山東、河南兩省,西倚太行山與山西省為鄰,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東北部與遼寧接壤。轄11個地級市。河北省是中國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濱的省份。是中國重要糧棉產區。工業生產中的一些行業和產品在中國居重要地位。河北地處中原地區,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有“燕趙多有慷慨悲歌之士”之稱,是英雄輩出的地方。下面讓我們簡要的瞭解一下河北各地市名稱的由來和歷史沿革。

從冀A到冀T——河北各地市名稱由來及歷史沿革簡要


冀A:石家莊市

石家莊市是河北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科技、金融、文化和信息中心,是國務院批准實行沿海開放政策和金融對外開放城市。在首都北京的西南方向,距北京283公里。截至2017年底,石家莊(不包括河北省直管的辛集市)轄區總面積13504平方千米,全市常住總人口為1039.42萬人(截止2019年底)。


從冀A到冀T——河北各地市名稱由來及歷史沿革簡要

石家莊市的名稱來源於石家莊村。一百年前,石家莊是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面積不足半平方公里,只有百餘戶,六百多人。從1902年起隨著京廣、石太、石德鐵路的興建,逐漸發展為現代都市。

石家莊之所以從一個小村發展為大城市,關鍵是由於京漢(今京廣)鐵路與正太(今石太)鐵路交匯點的確定。由於京漢、正太鐵路通車,火車站建立,石家莊的工商業迅速發展。1925年初,石家莊商務會要求石家莊自治建市。經中華民國臨時執政批准,籌建石家莊市,以石家莊為其區域。由於人口不足等原因,臨時執政又於8月29日指令,將休門、慄村併入,取石家莊、休門首尾各一字,更名為石門市,同時建立了市政公所。“石門”之名,就始於此。

1947年11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石門。12月26日,《石家莊市政府通知》中說:“石門市自即日起改為石家莊市”。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會由保定遷往石家莊。1978年3月11日,石家莊市改為省轄市。


冀B:唐山市

唐山,簡稱“唐”,河北省省轄市,位於河北省東部、華北平原東北部,南臨渤海,北依燕山,毗鄰京津,地處華北與東北通道的咽喉要地,是京津唐工業基地中心城市、京津冀城市群東北部副中心城市。總面積為13472平方千米。唐山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工業基礎雄厚,素有“北方瓷都”之稱。這裡誕生了中國第一座機械化採煤礦井、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第一臺蒸汽機車、第一桶機制水泥,孕育了豐厚的工業文明。唐山是中國評劇的發源地,素有“冀東三支花”之稱的皮影、評劇、樂亭大鼓享譽全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冀A到冀T——河北各地市名稱由來及歷史沿革簡要

“唐山”在唐山市路北區境內,現名大城山。唐山名字之始有唐代和後唐兩種說法。第一種,唐朝時,李世民兩次東征,均屯兵於現市區內的大城山,山賜唐姓,唐山由此而得名。第二種,據光緒《灤縣誌》卷7記載:“唐山週迴數里,復嶺重崗,其東麓則徒河縈帶。相傳後唐李嗣原曾屯兵於此,立石城二百餘丈。又後唐姜將軍斬蛟有功,葬於此,後人建廟祠之。山以唐名,實由於此。”

清光緒二年(1876年),李鴻章,派輪船招商局總辦唐廷樞,諧同美國礦師馬立斯到開平鎮勘測,勘察結果很好。唐廷樞向李鴻章報告,認為要僱用洋匠,採用西法,開採煤鐵,大有作為。1877年,李鴻章指定唐廷樞主持開平煤礦的開採工作。因而當年建立開平礦務局,在橋頭屯買地造房,購置機器。隨著煤礦的發展,人口增多,商賈繁盛,1878年,橋頭屯升格為鎮(喬頭鎮),與開平鎮平行。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因喬頭鎮以鎮北有“唐山”,而改名為唐山鎮,此為唐山行政名稱之始。

1946年4月,中共河北省委員會第132二次會議通過唐山設市,同年5月5日,唐山市政府成立。1978年3月11日,唐山地區的唐山市改為省轄市。

冀C:秦皇島市

秦皇島,簡稱秦,又稱港城,現為為河北省省轄市,是中國唯一一個因皇帝尊號而得名的城市。國務院批准的全國甲級旅遊城市。著名的風景區山海關、北戴河坐落於此。世界級汽車輪轂製造基地和中國最大鋁製品生產加工基地,北方最大糧油加工基地,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中國海濱城市,東北亞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地處環渤海經濟圈中心地帶,是東北與華北兩大經濟區的結合部。秦皇島港是世界第一大能源輸出港,有國民經濟“晴雨表”之稱。


從冀A到冀T——河北各地市名稱由來及歷史沿革簡要

傳說秦始皇吞併六國,當上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以後,派一個名叫盧生的方士幫他到海里去求長生不老藥。盧生要求齋戒沐浴,帶上珠寶法器,三天後找一個沙軟潮平的地方乘船入海。秦始皇一一答應,趕緊派出大隊人馬去找入海的地方。三天後,有一隊人馬回報說:“在碣石山東北80多里的海岸上,發現一個翡翠般的海島,那裡風小浪平,適於船隻航行。”秦始皇登島一看,蒼松翠柏,一片碧綠。島上開滿了鮮花,大海風平浪靜,海邊細沙像鋪了層柔軟的絨毯,景色好極了。不由讚歎道:“我遊遍天下,不料在此發現一個美麗的地方。如能在此久住,也可算作神仙了。”在這裡,盧生帶著一應物品和20多名隨員,分乘三艘船扯風划船入海了。秦始皇親自為他們送行。盧生入海幾天,根本找不到什麼仙山,更求不到仙藥。秦始皇求長生不老藥雖然一無所獲,卻意外地發現了這塊伸入渤海的小半島。後人在秦始皇站過的東山腳下刻碑為記:“秦始皇求仙入海處”。秦皇島也因此而得名。後來,秦皇島曾一度叫“秦王島”,據說與唐太宗東征高麗有關。其實,唐太宗徵高麗在他即皇位以後的貞觀十九年,人們不會再稱他為秦王。由於“秦王島”一名不合理,就被人們摒棄了。至於秦皇島的“島”,指的是現在海港區的東山,二百多年以前,“四面皆水”,未與陸地相連。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岸泥沙堆積,演變成半島。至清代中葉,這裡有了小漁村。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自闢秦皇島為商埠。四年以後,英國在這裡築碼頭運開平煤。1948年11月27日,秦皇島解放,建市。

冀D:邯鄲市

邯鄲,河北省省轄市,位於河北省南端,太行山東麓,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與晉、魯、豫三省接壤,是國務院批准具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和市區人口超百萬的大城市。總面積12073.8平方公里。


從冀A到冀T——河北各地市名稱由來及歷史沿革簡要

邯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8000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戰國邯鄲為趙國都城,魏縣為魏國都城; 漢代與洛陽、臨淄、南陽、成都共享“五大都會”盛名; 漢末曹魏在臨漳建都, 先後為曹魏、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城;北宋,大名府成為北宋陪都;清代,大名府為直隸省第一省會。邯鄲的城邑,肇起於商殷。在商代早期建都於邢(今邢臺),後遷都於殷(今安陽)的數百年間,邯鄲均為畿輔之地。古本《竹書紀年》中,就有商末殷紂王在邯鄲建“離宮別館”的記載。至遲在殷紂王時期邯鄲一名就已經出現,證實邯鄲古城距今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歷史,而且“邯鄲”名稱一直未曾改動過。邯鄲名稱的來歷,有很多說法。

說法一:此城內有座山,名邯山。邯鄲由此而得名。椐《漢書》注者張晏解釋:"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雲"。

說法二:邯字的甘字邊,是旦的反寫。日以出升過於地平線曰旦;而日未過地平線曰甘。甘的"日"隨未過地平線,但日的光輝以照射過地平線,說明日即將升起。鄲字的單字邊,是地平線上有一塊肥沃的田原,田字上面的兩點是象徵著田地生長著茂盛的谷稷和青草。邯鄲兩字的耳字旁,是象徵著這塊土地上人丁興旺,牛羊成群。總起來說,邯鄲是太陽即將升起,陽光照耀在這塊人丁興旺,牛羊成群的肥沃土地上。

說法三:是以姓氏取名的。古代有邯鄲這個姓氏的,班固所著《在昔篇》中有過對"邯鄲淳"其人的記述;"邯鄲,名淳,字子叔。邯鄲其複姓也"。邯鄲地名可能由姓氏而取名。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邯鄲是晉冀魯豫根據地的中心地帶。劉伯承、鄧小平率八路軍129師轉戰千里太行,創建了以邯鄲為中心的晉冀魯豫解放區,從此奠定了邯鄲作為晉冀魯豫四省接壤區域中心城市的基礎。1945年10月5日邯鄲城獲得解放。從此這座飽經滄桑、歷盡三千年盛衰榮辱的古城終於秋風蕭瑟換了人間。邯鄲解放後,邯鄲縣城始建為邯鄲市,直屬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政府設在邯鄲市)。1949年3月,撤消邯鄲市,降為邯鄲鎮,同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設立了邯鄲專區,邯鄲鎮劃歸河北省邯鄲專區管轄。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邯鄲鎮仍為邯鄲專區專署駐地。1952年12月22日,邯鄲鎮復升為邯鄲市。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消邯鄲地區,實行地市合併,將邯鄲地區所轄各縣劃歸邯鄲市管轄,稱邯鄲市[1]。

冀E:邢臺市

邢臺市,簡稱“邢”,舊稱邢州、順德,位於京津冀區域冀中南地區中心,西依太行山與山西毗鄰,東沿衛運河與山東相望,北連石家莊、衡水,南接邯鄲,總面積12456平方公里,是中原經濟區的北方門戶。邢臺還是河北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首批國家智慧城市、中國太陽能建築城、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首批全國創建新能源示範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市、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從冀A到冀T——河北各地市名稱由來及歷史沿革簡要


邢字古通“井”,《康熙字典》說:“穴地出水曰井”,古邢臺百泉竟流,故稱井方,上古時期黃帝曾居住在邢臺軒轅之丘(幹言岡)一帶,黃帝親率邢人開發利用井水,建井田,築邑而居,史稱“黃帝鑿井,聚民為邑”,後世為了紀念黃帝的鑿井築邑之德,乃合井、邑二字為一字,即為“邢”,此為邢得名由來。

又因春秋戰國時期邢侯和趙成侯、趙武靈王曾先後在邢地高築檀臺,大會諸侯,以標信德之義,故宋徽宗趙佶乃改邢為邢臺,今邢臺之名即沿用於此。邢臺市於1925年建立為順德市,為直隸省5個自治市之一,1945年解放後建為邢臺市,為太行區直轄市,1980年改為設區市,1983年設為省轄市。


冀F:保定市

保定,位於華北平原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北京、天津構成黃金三角,互成掎角之勢,自古是“北控三關、南達九省、地連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保定曾是直隸省會,直隸總督駐地,也是河北省最早的省會,從1669年至1968年,是河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京津冀地區中心城市之一。


從冀A到冀T——河北各地市名稱由來及歷史沿革簡要

保定的由來,與戰事有關。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約燕、齊滅中山。燕趙重新劃定疆域,現保定市區的地域範圍劃歸燕國,以南為趙國地。據明弘治版《保定郡志》記載,燕昭王曾於今保定城東五里建廣養城,俗稱空城,為放牧戰馬之城。保定始有燕南趙北之稱。由此可見,保定最初出現城鎮,就是為保衛燕國安全所設的戰備城市。保定原來以清苑為中心,北魏太和元年(477年)設清苑縣,五代時被契丹侵兵焚燬,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趙匡胤在其祖陵附近的清苑廢城設“保塞軍”(“軍”是宋遼金時期在要塞所設的行政區劃,駐有重兵),984年升為“保州”,1213年蒙古軍隊攻陷金國保州,屠城。1227年蒙將張柔重建城池,1275年元帝取“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設“保定路”,從此有了保定之名。1386年,明朝改保定路為保定府,又稱金臺郡,因保定城位於保定府河之陽,故又有保陽郡之稱。此為保定設府之始,轄3州17縣。1669年,直隸巡撫由正定移駐保定始為直隸省省會。直隸省轄順天(今北京)、永平(治盧龍)、保定、正定、河間、順德(治邢臺)、廣平(永年)、大名八府。1724年,改直隸巡撫為直隸總督署,轄區增口北道宣化府、熱河廳承德州、張家口廳。1748年,直隸總督署下屬轄區達11府(123縣)六州(含17縣)三廳(張家口、獨石口、多倫諾爾)。清代,保定市為省、府、縣三級官府所駐地。

1912年,直隸省會由保定遷往天津,今保定城仍為保定府和清苑縣二級官府駐地。1935年,河北省始以保定城為省會。1937年9月24日,保定被日軍佔領,河北省政府遂成為流亡政府。1946年6月14日,國民黨河北省政府由北平遷至保定。由於當時保定四周各縣基本解放,因而國民黨河北省政府於1947年10月10日開始由保定遷回北平。

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12月6日成立保定市人民政府。這是保定建市之始。保定市轄一、二、三、四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在保定市宣告成立,決定保定市為河北省省會及保定專署駐地。1958年4月18日,河北省人民政府由保定市遷往天津市。1967年河北省省會又遷回保定市,次年2月3日河北省會遷往石家莊市。1968年8月18日,建立保定地、市革命委員會。1982年7月19日,保定市革命委員會改為保定市人民政府。1983年11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保定市又升格為河北省轄市。


冀G:張家口市

張家口市是河北省下轄地級市,又稱“張垣”“武城”,位於河北省西北部,是冀西北地區的中心城市,連接京津、溝通晉蒙的交通樞紐。距今200萬年前古人類就在此繁衍生息。5000年前,黃帝、炎帝、蚩尤“邑於涿鹿之阿”,合符釜山,開啟了中華文明之先河。這裡是現行長城最多的地區,素有“長城博物館”的美稱。崇禮、赤城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天然滑雪場,被譽為東方達沃斯。


從冀A到冀T——河北各地市名稱由來及歷史沿革簡要

據《宣府鎮志》記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這一帶因“民戶不足,調山西諸處餘丁充之”。其中有張姓人家遷來在隘口附近定居(這一點可以從《宣府鎮志》關於此處有“張家莊”記載中得到印證),這就使“口”與,“張家”發生了聯繫,而賦之以新的社會人文內涵。久之,“隘口”一名遂被人們冠以張姓,稱做“張家隘口”後來又簡化為“張家口”。宣德四年,張文修築城堡,以“張家口”做為堡之專稱,命名為“張家口堡”。據此,可以認定,張家口的得名當在洪武末年到永樂年間,而宣德四年則可看做是官方正式命名之始。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張家口”名稱的內涵也發生了幾次大的演變。當“張家口”一名被移植為城堡的專稱之後,它便由自然地理實體名稱向社會聚落名稱轉化。及至清朝闢大境門,人們對東、西太平山之間的山口的稱謂漸被“大境口”所代,至此,“張家口”也就徹底完成了其做為自然地理實體名稱的歷史使命。經過幾代人口繁衍,居民以張家口堡為中心,不斷向周圍廣闊地區散佈,形成日益增多的居民區和村落,“張家口”又被人們用來泛指這一帶地區,而張家口堡的稱謂則被“堡子裡”所代替。“張家口”名稱內涵的延伸、擴大,促使其由聚落地名進一步演變為區域地名。

民國十七年(1928年)設察哈爾省,張家口為省會。到了1939年,日偽設置張家口特別市,“張家口”又開始成為行政市的名稱。1945年8月,張家口首次解放,張家口市人民政府宣告誕生。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重設察哈爾省建制。1952年11月察哈爾省建制撤銷,察南、察北兩專區合併後稱張家口專區,劃歸河北省,張家口市為專區治所,張家口、宣化兩市劃屬河北省。1958年5月張家口市改屬張家口專區。1959年5月撤銷張家口專區, 所轄各縣劃歸張家口市。1961年5月復置張家口專區,張家口市及所屬各縣隸屬之。1967年12月,張家口專區改稱張家口地區,轄張家口市,縣屬不變。1983年11月,張家口市改為河北省省轄市。

冀H:承德市

承德是河北省省轄市,處於華北和東北兩個地區的過渡地帶,西南與南分別挨著北京與天津,背靠蒙遼,省內與秦皇島、唐山兩個沿海城市以及張家口市相鄰,是國家甲類開放城市。 承德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民國和解放初期為原熱河省省會。位於承德市的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旅遊勝地四十佳、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同時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也是國家首批世界文化遺產。


從冀A到冀T——河北各地市名稱由來及歷史沿革簡要


“承德”的名字是清朝入關後第三代皇帝雍正所命。清統治者進入北京奪取全國政權之後,為了不忘關外“龍興”之地的盛京,康熙四年(1665年)下令把奉天首府邑縣改名“承德”縣,有奉天承運之意。雍正元年(1723年)設熱河廳,第二年設熱河總管,統理東蒙民政事務。雍正十一年(1733年),胤禎取承受先祖德澤之義,罷熱河廳設承德直隸州,此是“承德”名稱的始源。辛亥革命後,廢除府建制,民國三年(1914年)設熱河特別區,民國十七年(1929年)改建熱河省,承德為熱河省省會。1933年承德被日寇侵佔,成立偽滿洲特別行政區,1945年解放,9月籌建承德市人民政府,11月正式成立。1946年8月國民黨軍隊佔領承德。1948年承德市再次獲得解放,隸屬熱河省管轄,為熱河省省會。1955年熱河省建制撤銷,承德市劃歸河北省,1984年1月承德市改為省轄市。

冀J:滄州市

滄州市地處河北省東南,東臨渤海,北靠天津,與山東半島及遼東半島隔海相望,滄州市是是河北省省轄市,國務院確定的經濟開放區、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也是石油化工基地和北方重要陸海交通樞紐,是環渤海經濟區和京津冀都市圈重要組成部分。

從冀A到冀T——河北各地市名稱由來及歷史沿革簡要

滄州因瀕臨渤海而得名。南北朝時期(420-589),鮮卑人拓跋氏建立北魏,統一中國北部以後,和南方漢族政權相對立。滄州全境,先是屬北魏領土,分屬瀛州、冀州地。北魏熙平二年( 517年) ,析瀛州、冀州各一部分設置滄州。據《魏書·地形志》載:“滄州,熙平二年,分瀛、冀二州置。治饒安城”。《廣韻下平十一唐》載:“滄,亦州名。後魏所置,蓋取滄海為名。”《北史魏遼西公意烈傳》載:“玄孫洪超,大乘賊亂之後,詔洪超綏慰冀部。還上言:‘冀土寬廣,界去州六七百里,負海險遠,宜分置一州,鎮遏海曲’。朝議從之。後遂立滄州”。由此可見,滄州的名稱是取“滄海”之意,建州目的是為了“鎮遏海曲”。滄州一名的出現,結束了滄州史無定所的歷史,滄州一名並一直沿用至今,歷時1490年之久,被國務院闢為“千年古縣”。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設滄縣專區。1958年6月,天津市歸屬河北省後,滄縣專區與天津專區合併,稱天津專區,專署駐天津市,同年9月,滄縣鎮改設滄州市(縣級),隨後撤消併入滄縣。1959年初撤天津專區併入天津市。1961年恢復滄州專區,並恢復滄州市(縣級),專署駐滄州市。1967年12月,滄州專區改稱滄州地區。1983年12月,滄州市改為河北省轄市。

冀R:廊坊市

廊坊市是河北省直轄的一個地級市,位於河北省中部偏東,地處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之間,被譽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廊坊市歷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聚居。4000多年前"黃帝制天下以立萬國,始經"安墟","安墟"即在現安次區附近。


從冀A到冀T——河北各地市名稱由來及歷史沿革簡要

廊坊名字的由來,與出生在當地的一位歷史人物緊密相連。他的名字叫呂琦,曾任五代時期後晉兵部侍郎。呂琦在歷史上雖然名氣不大,但他的兒子卻是赫赫有名。“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中的呂端,就是呂琦的兒子,北宋初年曾任宰相。呂琦在任時,在老家也就是現在的廊坊市區蓋了一所大宅院。由於房屋高大,遠近聞名,加上房子的主人是兵部侍郎,就成了這一帶的標誌性建築,老百姓管它叫“侍郎房”。叫的時間長了,“侍郎房”變成了村名。又經過長期的口傳筆寫,慢慢地,就演變成為郎房——廊房——廊坊。清朝康熙年間的《安次縣誌》記版載的就是“郎房”。 1897年,廊坊建火車站開始用“廊房”。 1948年,毛澤東起草《關於平津戰役的作戰方針》,寫的就是“廊房”。 1950年後,廊房成為安次縣城,廊房名字的使用率大大提高。老百姓為書寫方便,就把“廊房 ”寫成“廊坊”,以後廣泛流傳,約定俗成,大家就都用“廊坊”了。1928年屬河北省。1937年屬晉察冀邊區。1949年劃歸河北省,名天津專區(1968年改地區)。1973年改名廊坊地區。1981年析安次縣廊坊鎮設廊坊市。1983年安次縣併入廊坊市,屬廊坊地區。1988年撤銷廊坊地區,廊坊市升為省轄市。

冀T:衡水市

衡水市是河北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大禹治水劃天下為九州,現衡水所轄冀州為九州之首。 河北省稱冀,也緣於此。


從冀A到冀T——河北各地市名稱由來及歷史沿革簡要


“衡水”一詞始見於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文成帝南巡碑》,文成帝曾在信都(今冀州市)“衡水之濱”舉行過規模盛大的“禊禮”。“衡水之濱”中的“衡水”,為當時穿越今冀州市境內的漳水後一段的別稱,又名“橫漳”或“衡漳”。隋朝開皇十六年,新置衡水縣,取“漳水橫流”之意。因漳水從衡水縣西南入境後,不是東流入海,而是折向北流,然後入海,古人亦把這一段漳河水稱為“衡水”。此後,衡水縣名稱歷代沿用。中華民國初期,各州皆改為縣,直隸於省。至1914年,今轄區分屬大名道、保定道、津海道管理。1928年,直隸省改稱河北省,同時廢道,各縣直接劃歸於省管轄。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今轄區分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察冀邊區之冀中區和晉冀魯豫邊區之冀南區。1948年5月,兩邊區合併改稱華北行政區。1949年8月1日始設衡水專區,屬新建立的河北省。1952年11月7日衡水專區撤銷,1962年,衡水專區復置,1970年,衡水專區改稱衡水地區。1982年1月,衡水鎮升為衡水市。1996年,撤銷衡水地區,改設衡水市,為河北省轄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