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9我國新能源汽車政策發展歷史及影響(下)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歷史從2009年至2019年,歷經11年,從無到有,慢慢累積,開拓了一片新天地。回顧新能源產業十一年的發展,國家新能源補貼政策的支持及改進,都對新能源市場風向以及產業格局產生巨大影響。新能源汽車企業也在“適應”中不斷前進,浴火重生。

2015年到2019年,新能源汽車在政策引導下,蓬勃發展,市場認可度越來越高,產銷量一路上漲,我國新能源行業依然形成規模,未來可期。


2009-2019我國新能源汽車政策發展歷史及影響(下)

2015-2019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及政策


一、新能源補貼政策優化,技術路線顯現 (2015年-2016年)

2015年

2015年4月22日,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等國家四部委聯合發佈《關於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財建〔2015〕134號)。附件一《2016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標準》,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標準和門檻進行了調整,明確2017-2018年補助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20%,2019-2020年補助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40%。

5月7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於節約能源使用新能源車船車船稅優惠政策的通知》,5月7日起,對新能源車船免徵車船稅,對節能車船減半徵收車船稅。

具體補貼政策如下:

(一)、 純電動乘用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乘用車推廣應用補助標準(單位:萬元/輛)


2009-2019我國新能源汽車政策發展歷史及影響(下)


(二)、 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等客車推廣應用補助標準(單位:萬元/輛)


2009-2019我國新能源汽車政策發展歷史及影響(下)


注:上述補助標準以10-12米客車為標準車給予補助,其他長度純電動客車補助標準按照上表單位載質量能量消耗量和純電動續駛里程劃分,插電式混合動力客車(含增程式)補助標準按照上表純電動續駛里程劃分。其中, 6米及以下客車按照標準車0.2倍給予補助;6米<車長≤8米客車按照標準車0.5倍給予補助;8米<車長≤10米客車按照標準車0.8倍給予補助;12米以上、雙層客車按照標準車1.2倍給予補助。

(三)、 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等專用車、貨車推廣應用補助標準:

按電池容量每千瓦時補助1800元,並將根據產品類別、性能指標等進一步細化補貼標準。

(四)、 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補助標準(單位:萬元/輛)

2009-2019我國新能源汽車政策發展歷史及影響(下)


2015年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突破的一年,新能源汽車電池、電機、電控技術不斷改進,整車車型不斷豐富,消費者認知度有很大提高,充電設施建設迅速覆蓋,產業鏈發展不斷健全。

補貼退坡大幅提高,更有利於去劣存優,提高行業壁壘,鼓勵企業不斷提高品質、降低成本。此次補貼的逐步退坡對於整個行業的發展起到大浪淘沙的作用,產品不過關的、純靠國家補貼的企業和項目會被逐漸洗牌,真正有實力的企業才會脫穎而出,這也體現了政府對於新能源汽車行業更希望做到去劣存優,提高行業壁壘,鼓勵企業不斷提高品質、降低成本,行業健康發展。 

  同時期,出現一些企業抓住政策的漏洞,不顧市場需求,瘋狂生產以6米客車為主的新能源車型,理由很簡單:補貼高於造價。與此同時,高額補貼的誘導下,“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在新能源產業中迅速抬頭。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統計,2015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340471輛,銷量331092輛,同比分別增長3.3倍和3.4倍。其中,純電動車型產銷量分別完成254633輛和24782輛,同比增長分別為4.2倍和4.5倍;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產銷量分別完成85838輛和83610輛,同比增長1.9倍和1.8倍。

細分看,新能源乘用車中,純電動乘用車產銷量分別完成152172輛和146719輛,同比增長分別增長2.8倍和3倍;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產銷量分別為62608輛和60663輛,同比增長均為2.5倍。

新能源商用車領域,純電動商用車產銷量分別完成102461輛和100763輛,同比分別增長10.4倍和10.6倍;插電式混合動力商用車產銷量分別為23230輛和22947輛,同比增長91.1%和88.8%。

2016年

2016年1月19日,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發佈《關於“十三五”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獎勵政策及加強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通知》。通知指出,為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培育良好的新能源汽車應用環境,2016-2020年中央財政將繼續安排資金對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給予獎補,並制定了獎勵標準。

2016年12月29日,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等國家四部委聯合發佈《關於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財建〔2016〕958號)。在附件《新能源汽車推廣補貼方案及產品技術要求》中,針對純電動乘用車動力電池系統的質量能量密度做出了要求,應不低於90Wh/kg,對高於120Wh/kg的按1.1倍給予補貼。並且規定,地方財政對單車補貼的上限不超過中央財政單車補貼額的50%。

2016年新能源汽車生產51.7萬輛,銷售50.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1.7%和53%。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41.7萬輛和40.9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63.9%和65.1%;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9萬輛和9.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5.7%和17.1%。

新能源乘用車中,純電動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26.3萬輛和25.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73.1%和75.1%;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8.1萬輛和7.9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9.9%和30.9%。

新能源商用車中,純電動商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5.4萬輛和15.2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0.2%和50.7%;插電式混合動力商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8和1.9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22.5%和19.3%。

這一年,國家繼續根據市場優化補貼政策,增加能量密度要求,對於新能源汽車產業支持的思路已經十分明確,支持有品質、有技術、不斷尋求突破的企業在有補貼的情況下迅速佔領市場,並通過規模化的發展,降低成本來抵消補貼的退坡進而完全實現市場化。

這一年為進一步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4〕35號)的有關精神,四部委將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實施情況及財政資金使用管理情況進行專項核查,重拳出擊,嚴肅處理了一批存在騙補行為的企業。

二、新能源市場化展開,發展迅速(2017年-2019年)

2017年

2017年9月27日,工信部、發改委、商務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五部委聯合發佈《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除對境內各乘用車生產企業和各進口乘用車供應企業的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進行核算外,對其新能源汽車積分進行單獨核算。同時,工信部建立汽車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管理平臺,統籌推進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公示、轉讓、交易等工作。該管理辦法被稱為“雙積分政策”,因簡稱“CAFC”,所以也被俗稱為“咖啡法規”。此政策的推出,對於各大整車企業的新能源車型開發是一個巨大的推動,促使企業不斷髮展新能源業務。

2017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均接近80萬輛,分別達到79.4萬輛和77.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3.8%和53.3%,產銷量同比增速分別提高了2.1和0.3個百分點。2017年新能源汽車市場佔比2.7%,比上年提高了0.9個百分點。

新能源乘用車中,純電動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47.8萬輛和46.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81.7%和82.1%;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1.4萬輛和11.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0.3%和39.4%。

新能源商用車中,純電動商用車產銷分別完成20.2萬輛和19.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7.4%和16.3%;插電式混合動力商用車產銷均完成1.4萬輛,同比分別下降24.9%和26.6%。

2018年

2018年2月2日,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等國家四部委聯合發佈《關於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財建〔2018〕18號),對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進行了調整,並設定了新標準切換的過渡期,對補貼標準的執行方案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化。新補貼方案增加了調整係數,以純電動乘用車動力電池系統的質量能量密度和能耗水平作為標準,浮動範圍分別0.6-1.2倍和0.5-1.1倍。

(一)新能源乘用車補貼標準


2009-2019我國新能源汽車政策發展歷史及影響(下)


新能源乘用車技術要求

1. 純電動乘用車30分鐘最高車速不低於100km/h。

2. 純電動乘用車工況法續駛里程不低於150 km。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乘用車工況法續駛里程不低於50 km。

3.純電動乘用車動力電池系統的質量能量密度不低於105Wh/kg,105(含)-120Wh/kg的車型按0.6倍補貼,120(含)-140Wh/kg的車型按1倍補貼,140(含)-160Wh/kg的車型按1.1倍補貼,160Wh/kg及以上的車型按1.2倍補貼。

4. 根據純電動乘用車能耗水平設置調整係數。按整車整備質量(m)不同,工況條件下百公里耗電量(Y)應滿足以下門檻條件:m≤1000kg時,Y≤0.0126×m+0.45;10001600kg時,Y≤0.0045×m+12.33。百公里耗電量(Y)優於門檻0(含)-5%的車型按0.5倍補貼,優於門檻5(含)-25%的車型按1倍補貼,優於門檻25%(含)以上的車型按1.1倍補貼。

5. 工況法純電續駛里程低於80km的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B狀態燃料消耗量(不含電能轉化的燃料消耗量)與現行的常規燃料消耗量國家標準中對應限值相比小於65%,比值介於60%(含)-65%之間的車型按0.5倍補貼,比值小於60%的車型按1倍補貼。工況法純電續駛里程大於等於80km的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其A狀態百公里耗電量應滿足純電動乘用車門檻要求。

(二)新能源客車補貼標準


2009-2019我國新能源汽車政策發展歷史及影響(下)


新能源客車技術要求

1.單位載質量能量消耗量(Ekg)不高於0.21Wh/km·kg,0.15-0.21(含)Wh/km·kg的車型按1倍補貼,0.15Wh/km·kg及以下的車型按1.1倍補貼。計算Ekg值所需的附加質量按照《關於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財建〔2015〕134號)執行,能量消耗率按《電動汽車能量消耗率和續駛里程試驗方法》(GB/T 18386-2017)測試(新能源貨車和專用車也按此計算)。

2.純電動客車(不含快充類純電動客車)續駛里程不低於200公里(等速法)。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客車純電續駛里程不低於50公里(等速法)。

3.非快充類純電動客車電池系統能量密度要高於115Wh/kg,快充類純電動客車快充倍率要高於3C,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客車節油率水平要高於60%。

(三)新能源貨車和專用車補貼標準。

新能源貨車和專用車以提供驅動動力的動力電池總儲電量為依據,採取分段超額累退方式給予補貼,具體如下:


2009-2019我國新能源汽車政策發展歷史及影響(下)


新能源貨車和專用車技術要求

1. 裝載動力電池系統能量密度不低於115Wh/kg。

2. 純電動貨車、運輸類專用車單位載質量能量消耗量(Ekg)不高於0.4Wh/km·kg,對0.35-0.4 Wh/km·kg(含)的按0.2倍補貼,對0.35Wh/km·kg及以下的按1倍補貼。

3.作業類純電動專用車噸百公里電耗(按試驗質量)不超過8kWh。

2018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7萬輛和125.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9.9%和61.7%。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8.6萬輛和98.4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47.9%和50.8%;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8.3萬輛和27.1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22%和118%;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均完成1527輛。

純電動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79.2萬輛和78.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65.5%和68.4%。純電動商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9.4萬輛和19.6萬輛,產銷量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3%和6.3%。

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27.8萬輛和26.5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43.3%和139.6%。插電式混合動力商用車產銷均完成0.6萬輛,比上年同期均下降58%。

2019年

2019年3月26日,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等國家四部委再次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財建〔2019〕138號),附件《新能源汽車推廣補貼方案及產品技術要求》對純電動乘用車的補貼門檻提高到了續航里程250公里,並進一步降低了補貼金額。同時,根據純電動乘用車的電池能量密度、能耗水平,分別設置了0.8-1.0和0.8-1.1的調整係數;對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也基於燃料消耗量水平設置了調整係數,範圍為0.5-1.0。

2019年12月3日,工信部裝備司發佈《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徵求意見稿),從發展趨勢、技術路線、產業佈局、基礎設施、合作交流、政策法規、人才隊伍、知識產權等多個方面探討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並設定了2025年的發展願景: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佔比達到25%左右,智能網聯汽車新車銷量佔比達到30%。為汽車產業和企業指明瞭方向。

2019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4.2萬輛和120.6萬輛,同比分別下降2.3%和4%,這是新能源汽車發展十年來的首次下滑。2019年,純電動汽車生產完成102萬輛,同比增長3.4%;銷售完成97.2萬輛,同比下降1.2%;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2.0萬輛和23.2萬輛,同比分別下降22.5%和14.5%;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833輛和2737輛,同比分別增長85.5%和79.2%。

這一年新能源汽車受宏觀經濟壓力較大、國五排放車型降價銷售、財政補貼退坡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首次出現下滑。但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初步形成,只要企業堅定發展信心,加大創新力度,提升產品品質,加強市場開拓,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將繼續高速發展。

後記

時間進入了2020年,按照之前的規劃,到2020年底,針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將完全退出。一場疫情突如其來,世界陷入其中。國家已出臺對應政策,將保持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政策兩年不變,繼續為新能源行業發展保駕護航。

然而,歸其根本,新能源汽車的競爭力是產品本身,雖其在某些方面還有待完善,但不斷推陳出新的新能源汽車產品讓人看到了無限的發展可能。新能源汽車的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的趨勢為我們未來的交通出行、城市發展,甚至生活方式都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空間。未來將會怎樣,我們共同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