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無情帝王家,細數歷史上那些骨肉相殘的王權之爭

論爭鬥,沒有什麼是比王權之爭更殘酷更血腥的了。

市井之民所爭無非財物、女色、顏面等,所爭方式也頂多就是口舌之爭、拳腳之爭,嚴重的可能會兵刃相見,或者會流血殞命。但這也只是小規模小範圍的,不會造成大規模大範圍的影響和傷亡。但王公貴族們所爭的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們所爭者乃世上至高無上之東西——王權。王權之爭勝者王敗者寇,無關乎交情,無關乎親疏,無關乎血脈骨肉。即便再好的朋友世親,再親的父子弟兄,一旦涉足王權之爭,都將變成路人、仇人、敵人,都將上演你死我活、勢不兩立的慘劇。

歷史上這樣的事例太多太多,這樣的慘劇也太多太多。

01 桓公誓殺公子糾,二世矯旨逼扶蘇

都知道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雄才大略,治國有方,但他繼承王位的過程卻並不那麼順利。

齊襄公死後,他的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齊桓公)都打算從國外趕回繼承王位。公子糾的謀士管仲為了幫助公子糾順利繼位,於是半路截殺齊桓公,但是桓公命大未死並且還搶先回到了齊國繼承了王位。公子糾沒辦法,只得又逃往魯國。桓公繼位之後為了一雪前恥,同時也為了消除對自己王位的威脅,於是不斷地對魯國施壓要求魯國除掉公子糾。魯國相對於齊國而言是弱國,對於齊國的要求不敢不從。最終,迫於壓力魯國只好派人殺死了桓公的親弟弟公子糾,並把管仲也押送回了齊國。

和齊桓公手段差不多,秦二世胡亥也是藉助別人之手成功將自己的兄長公子扶蘇置於了死地。

最是無情帝王家,細數歷史上那些骨肉相殘的王權之爭

秦始皇死後,原本的王位繼承人是大公子扶蘇。但扶蘇當時在千里之外的邊關,對於始皇的死,對於始皇的遺詔,對於胡亥趙高等人的陰謀都渾然不知。於是胡亥借已死去的始皇之手給扶蘇送去了一道假的詔書,逼迫扶蘇和大將軍蒙恬自殺。扶蘇性情敦厚,在使者的不斷催促下於是自盡,大將軍蒙恬見扶蘇已死,也心灰意冷服藥自殺了。

02 武靈王困死沙丘,玄武門太宗弒兄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名垂青史。然而正是這樣一位偉大的君王,晚景卻十分悽慘。

趙武靈王在他四十歲時選擇退位,將王位讓給了自己的兒子趙惠文王,自己當起了太上皇,稱“主父”。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一同遊於沙丘,趙武靈王的大兒子公子章趁機發動叛亂,欲殺死自己的弟弟趙惠文王取而代之。但是叛亂很快被平息,公子章無處可逃,敗退到趙武靈王的宮殿請求庇護,趙武靈王接納了他並準其入宮。但是,後來平叛的軍隊還是攻入了主父宮,殺死了公子章,並遣散了宮中所有人,唯獨不讓趙武靈王出宮。趙武靈王就這樣被圍困宮中三月之久,最後水盡糧絕,活活被餓死。餓死趙武靈王的與其說是圍困他的那些將領兵士,不如說就是他的兒子趙惠文王。試問,沒有國王的默許,誰會有這麼大的膽量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舉動?而且是長達三月之久。

和趙惠文王持久囚困趙武靈王做法截然不同的是唐太宗的快刀斬亂麻。

最是無情帝王家,細數歷史上那些骨肉相殘的王權之爭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唐太宗)在長安城太極宮的玄武門發動兵變,殺死了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並逼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太子,成為王位合法的繼承人。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不僅僅是殺死了自己的親哥哥親弟弟,還連帶他們的妻妾兒女都幾乎殺了個遍,真可謂是斬草除根。當然,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有多種版本,有說是被逼無奈的,有說是蓄謀已久的,但不管怎樣,殺兄殺弟都已成事實,這也成為唐太宗人生的一大汙點,是怎麼也洗不掉的。

03 朱溫荒淫被子弒,斧聲燭影太祖亡

朱溫,五代十國時期後梁的開國皇帝,為人荒淫、殘暴。為了當上皇帝,朱溫殺了很多唐朝官員,最後更是強迫唐末代皇帝唐哀帝禪位,讓自己登上皇帝寶座。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朱溫幾乎和他的每個兒媳婦都有不倫的關係,還不以為恥,這也就註定他後來的悲劇下場。

在一場征戰途中朱溫不幸病倒了,並且病情越來越嚴重,於是他打算將自己的王位傳給他的養子朱友文。但這事不巧讓他的親生兒子朱友珪知道了。於是滿懷怒火的朱友珪半夜帶人潛入宮中,對著病榻上的朱溫就要一通猛砍。起初朱溫還繞著柱子不停躲避,但由於年老體衰再加上本身又有病在身,沒躲幾下朱溫就被朱友珪和他的手下活活砍死了。朱溫死後他的屍體被朱友珪用蚊帳裹起來藏於寢宮地下,一直等到朱友珪除掉了朱友文,確保他可以順利登基了才向世人宣佈皇帝駕崩的消息。

最是無情帝王家,細數歷史上那些骨肉相殘的王權之爭

朱溫被人砍死於半夜,並且悄無聲息,幾十年之後也有一位帝王似乎被人砍死於半夜,也悄無聲息,這個人就是宋太祖趙匡胤。

公元976年十月的一個午夜,病重的宋太祖趙匡胤召其弟晉王趙光義議事,並屏退左右不讓任何人聽聞。不久之後但見燭光之下隱約有斧起斧落之影,並伴有太祖斷斷續續的驚呼之聲,大約到五更之時,太祖便駕崩了。由於外人不得進入,所以當夜究竟發生了什麼,是太祖病逝還是太宗弒兄也就沒有人知道,後人只能通過“斧聲燭影”這樣四個字來揣度和猜測。

04 建文帝下落不明,康熙帝九子奪嫡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下場是所有帝王中最為神秘的一個,因為他一夜之間就下落不明瞭,是死是活,是隱是逃誰也不知道。

公元1399年,明建文帝朱允炆的叔叔燕王朱棣帶兵南下奪取了他的政權,史稱“靖難之役”。燕王奪取了朱允炆的京城金陵之後,宮中突然起了大火,建文帝也在這場大火中消失。有人說他自焚於宮中,也有人說他從密道逃脫,落髮為僧,雲遊天下,還有人說他逃到了東南亞,後來的鄭和下西洋其目的之一就是尋找建文帝。真真假假誰也說不清,但他確實就這樣消失了。

如果說“靖難之役”是叔侄兩人之間的一場戰爭,那麼接下來的康熙帝“九子奪嫡”可就不僅僅是兩人了,這場內亂牽連了康熙帝九個兒子,是一場規模空前的王位爭奪戰。

最是無情帝王家,細數歷史上那些骨肉相殘的王權之爭

康熙帝一共有二十多個兒子,參與了皇位爭奪的九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最後四阿哥胤禛勝出,在康熙帝去世後繼承皇位,成為雍正帝。“九子奪嫡”的結局是很慘的,雍正帝繼位以後對他的親哥哥親弟弟們採取了一系列的迫害措施,大部分都被幽禁或是折磨致死。其手段之殘忍毒辣,民間也多有傳說。

以上都是真實的歷史事件,件件觸目驚心,件件讓人不寒而慄。

擁有的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地位越高,承擔的風險也就越大。帝王之家,從來沒有什麼“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有的只是“勝者為王君臨天下,敗者為寇難活於世”。所以王室貴胄有王室貴胄的生活,市井之民有市井之民的生活,誰也沒必要羨慕誰。

最是無情帝王家,逍遙自在是平民。以平常之心對待生活,以平常之心過自己的生活,生活才會更美好,人生也才不會被生活所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