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是非皆因多開口

大音希聲。 ——《老子·第四十一章》

真正有本事的人反而很少說話。

老人言:是非皆因多開口

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蓮花池上,面對諸位得道弟子,突然作拈花微笑,眾人不解其意,而只有迦葉尊者領悟了佛祖的意思,他會心一笑,於是就有了禪宗的起源。

釋迦牟尼佛拈花微笑,老子說“大音希聲”,這兩位東西方的高人的行為,寓意深刻。它勸誡人們:為人寧可保持沉默寡言的態度,不驕不躁,寧可顯得笨拙一些,也絕對不可以自作聰明,喜形於色,溢於言表。

陶覺說:“出於身當言者,緩頰而陳;不當言者,捲舌而退。”就是說一個人懂得講究說話藝術的人,一定是一個懂得如何做人的人。

老人言:是非皆因多開口


所以說,人不可無緘口之銘! 在各種場合,能言善道的人,似乎擁有一件強有力的武器,佔盡一切便宜。但是,成功的人,並非因為那一張嘴巴而成功。正如俗語所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很多人的失敗,往往又是因為那張不能控制的嘴巴。事實上,上天賜給你天才,但又沒教你說話的技巧。說話的天才和技巧,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天才雖然是上天特別的照顧,但技巧是靠後天的努力才可得到。

話說得太多意味著思路不清和信心不足。一個思路不清晰的人,很難讓人信任。連自己的事情還沒搞懂,如何幫助人家去做好事情。如果思路是清晰的,但話太多,表明這個人信心不足,信心不足的原因只有一個,他說的東西不像他所描述的那樣好,他想盡力讓人相信他的謊言。

老人言:是非皆因多開口

一個說話隨便的人,往往沒有責任心。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萬語,也不及一件事實留下的印象那麼深刻。我們絕對要少說話,尤其當有陌生人比我們有經驗,或者有更瞭解的人在座時。因為如果多說了,便是不打自招地露出了自己的弱點,也失去了一個獲得智慧和經驗的機會。說話要說得少而且說得好。因此,在我們人生中,有兩種訓練是不可少的,那就是沉默與優美而文雅的談吐。如果我們沒有機智的談吐,又不會適時沉默,是很不幸的。我們常因說話而後悔,所以,當你對某事無深刻了解的時候,最好還是保持沉默!

少說話的人就能靜靜地思索,使自己說出來的話更為精彩。

老人言:是非皆因多開口

說話不容易,然而語言又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因此,要能達到雙方勾通的效果,說話就必須有要領,否則就會有“做人難,難做人”之苦。那麼,應該如何說話呢?

(1)言必契理。有的人見到老農老圃,就說如何種植稻穀菜蔬;見到商人,就說出一套生意經;見到工人,就說各種工巧技藝。這表示其說話能契合聽者之意。契機固然必要,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要言論能夠合理、也就是契合道理。

(2)言可承領。這是說所有的言論,要讓別人能接納領受。如何讓別人接受我們的言論呢?這就是要多說好話,不要吝於讚美。此外,即使說好話也要能適時適地,簡單明瞭,讓人生起歡喜心,而接受我們的美言。否則,有好話不能使人承意領受,豈不可惜!

(3)言則信用。言而無信,如何立身?所以,說話要有信用。我們一生說話童叟無欺,不虛偽,能讓人相信我們的言論,其人格必為人所肯定。

(4)言無可譏。這是說我們所說的話要圓融,面面俱到,令人無懈可擊。要慎言,不可強不知以為知而隨意發言,讓人有譏諷的口實。什麼話可以讓大家接受、歡喜而不譏評呢?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言論,則能不為人所譏諷。

老人言:是非皆因多開口

不管一個人說得多好,你要記住:當他說得多的時候,終究會說出蠢話來。所以,一個人最可貴的才能是:管住自己的嘴巴,在用一個詞就能說清楚的地方絕對不用兩個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