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了先別哄、不哭了才給糖吃,別再被這些育兒經欺騙了!

蛋媽陪娃

孩子哭了先別哄、不哭了才給糖吃,別再被這些育兒經欺騙了!

大家好,我是荷包蛋媽媽。

不知道,身邊有沒有人對你說過這些話:孩子哭了不要馬上抱,先讓他哭一會。孩子想買玩具,好好吃飯才給買。孩子的需求,要延遲響應。……

這些說法,都是“延遲滿足法”的衍生品。

延遲滿足法,是個什麼厲害的角色?這個結論來自於一個名叫“棉花糖”的實驗。有群科學家,在一個幼兒園找了一幫孩子,讓他們單獨呆在一個房間裡。給他一塊棉花糖,跟孩子說,如果我回來之前,你沒有吃掉棉花糖,你將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

孩子哭了先別哄、不哭了才給糖吃,別再被這些育兒經欺騙了!

結果自然是,有的孩子選擇等待,有的孩子選擇吃掉。多年後,跟蹤調查了當年參與實驗的對象,選擇等待的那些孩子,長大後學業更成功,事業更有成就。因此,人們得出了一個簡單粗暴的結論,能延遲滿足的孩子,更能成功。於是,大家喜大普奔,奔走相告,彷彿找到了成功的捷徑。甚至,還有人斷章取義的將“哭聲免疫法”也與之相提並論,寄希望於培養出一個不哭鬧的孩子。

孩子哭了先別哄、不哭了才給糖吃,別再被這些育兒經欺騙了!

這些方法到底有沒有用?答案是,不一定。因為延遲滿足和成功、優秀等詞彙之間劃不上等號。但是,不得不承認, 能完成“延遲滿足”的人,確實更有能力克服人生的困難,更有能力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不過,相當一部分人實施“延遲滿足”的方法是錯誤的!到底要怎樣來實行延遲滿足法?

看下面這幾點。

孩子哭了先別哄、不哭了才給糖吃,別再被這些育兒經欺騙了!

低齡的孩子不適用

我對蛋姐的養育,2歲前,無條件滿足任何需求,要抱就抱,哭了就哄,要玩就陪玩,為什麼呢?因為,2歲前,建立安全感,才是首要任務。

孩子哭了先別哄、不哭了才給糖吃,別再被這些育兒經欺騙了!

孩子通過需求是否被滿足,來確認自己和媽媽的親密關係

,建立起最初的信任依戀,然後才能建立起對外部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所以,我們發現,需求被充分滿足的孩子,更好帶,很少吵鬧,因為他們不需要,通過哭鬧的方式來確認自己是否被愛。所以,2歲前,就不要涉及“延遲滿足”的雷區了。那是不是過了2歲就能嘗試了?也不是,從理論上來說,孩子到4歲才能理解,延遲滿足的邏輯。

孩子哭了先別哄、不哭了才給糖吃,別再被這些育兒經欺騙了!

要談延遲滿足,首先就得滿足!有句歌詞很應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如果“棉花糖實驗“中的孩子,超級喜歡吃棉花糖,但是他的父母很少滿足他,那麼,在這次實驗中,他肯定是選擇吃掉的那個。

孩子哭了先別哄、不哭了才給糖吃,別再被這些育兒經欺騙了!

孩子的自制力本來就比大人差,而一個從來沒有被滿足、從來就沒得選擇、永遠處於匱乏狀態的孩子,會在面對誘惑的時候更加沉不住氣。所以,慾望需要合理的滿足和壓抑。孩子的慾望,不會太離譜,無非就玩具和棒棒糖。

滿足,讓孩子內心充滿安全感,所以才有底氣等待甚至拒絕

孩子哭了先別哄、不哭了才給糖吃,別再被這些育兒經欺騙了!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我認為,延遲滿足的前面,應該加一個詞——被迫/自主。被迫延遲滿足的本質是:等、忍耐。從人的趨利性來說,等待、忍耐的感覺是不爽的。就算好不容易得到,也並不會認為等待能讓事情變得更美好了。被迫等到的感覺就更差了,那為什麼要等待呢?比如說,孩子想趕快吃到想吃的東西,等待讓他失去了耐心,大吵大鬧。媽媽覺得,沒耐心是件糟糕的事情。所以,故意延長了等待的時間,並且威脅他說,如果不耐心的等待,就不讓他吃了。於是,在這個孩子的心中,把等待和不愉快、被威脅聯繫了起來。

孩子哭了先別哄、不哭了才給糖吃,別再被這些育兒經欺騙了!

孩子非但沒有在“延遲滿足”中得到“滿足”,反而還認為媽媽是在刁難自己,開始對媽媽不信任起來。很明顯,被迫“延遲滿足”並不能達到所希望的結果。而自主延遲滿足的本質是:我願意。自主延遲滿足,意味著,等待是我自發的意願,因為我非常清楚,等待一定能帶來雙倍的快樂。比如,孩子晚上想吃糖,你跟孩子說,如果等到明天早上,它就會變成兩顆糖,你可以全吃掉,如果孩子希望能吃到兩顆糖,他就會願意等待。這就是標題所說的,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只有自發的,有內驅力的延遲滿足才有存在的意義,否則,只會讓孩子變得更沒有耐心。

-寫在後面-

其實,說來說去就是一個核心點:不要偷換主體。所有的事情,都要以孩子為主體,孩子能明白延遲滿足的邏輯,孩子願意享受等待過後的雙倍快樂,孩子沒有被強迫的感受。不得不提醒父母們的是,延遲滿足實施起來並不容易。首先和父母之間要有信任感,如果你曾經多次失信於孩子,應該來說,成功率是不高。另外,最開始的時候,可能會面臨孩子的情緒問題。請一定要先解決孩子的情緒,再來談論需要理智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