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藍杯,大麻煩

瑞幸咖啡業績造假始末

小藍杯,大麻煩


在全球經受新冠疫情肆虐期間,在中國的上市公司圈裡,也發生了一起不亞於疫情的衝擊——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業績造假事件。瑞幸咖啡(下稱“瑞幸”)在4月2日在提交給美國證監會(SEC)的監管文件Form 6-K-Report顯示,該公司的特別調查委員會發現,公司2019年二季度至四季度期間虛增了22億人民幣交易額,相關的費用和支出也相應虛增。此消息一出,美國當地時間4月2日開盤後,瑞幸的股價就觸發熔斷機制,隨後在40分鐘內觸發了6次熔斷,最終瑞幸當天股價從前一日的26.20美元暴跌至6.40美元,跌幅75.57%,投資者面臨鉅額虧損。


其實早從2019年5月17日晚,瑞幸帶著鉅額虧損的財報登陸美納斯達克,募集資金6.95億美元。安邦智庫(ANBOUND)就預警這樣“快速上市”將會變成曇花一現。安邦智庫研究人員進一步的解釋道在快速打造造富神話這件事上,創業者、投資人們一直樂此不疲的賺快錢,合夥製造“擊鼓傳花”的“圈錢遊戲”;而在塑造常青樹、建立百年老店方面卻往往無所作為,不能腳踏實地的做企業。這對於中國的投資文化有很大的傷害。對於瑞幸咖啡來說,最重要的是未來能走的更好、更長遠。


早在2019年安邦智庫就注意到,除了傳統咖啡館品牌如Costa、太平洋之外,外賣咖啡、便利店咖啡和自助咖啡機、咖啡角等各類新形式的咖啡項目紛紛入局咖啡市場。咖啡市場打響下沉市場價格戰,作為代表之一的瑞幸咖啡仍在不斷虧損。瑞幸咖啡發佈的首份上市後未經審計的財務數據顯示,2019年第二季度,瑞幸咖啡淨虧損6.81億元。有投資者也表示,整體而言咖啡市場確實很燒錢,實現盈利應該是市場成熟之後的事。


據不完全統計,僅2018年,國內針對咖啡行業的投融資額已超過35億美元。中國咖啡市場已然呈現出一派“百家爭鳴”的狀態,新玩家、新業態爭相出現,在增速和潛力的雙重刺激下,各個行業的資本力量也開始進入咖啡市場,咖啡已經成為新的投資“風口”。但新咖啡業務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擺脫“共享經濟”模式的弊端,避免行業過熱導致一地雞毛的情況發生。


然而,瑞幸的業績造假事件早已有跡可循。2020年1月31日,做空研究機構渾水公司發佈的一份做空報告稱,瑞幸從2019年第三季度開始捏造財務和運營數據,誇大門店的每日訂單量(單店銷售誇大了69%-88%)、每筆訂單包含的商品數、每件商品的淨售價,從而營造出單店盈利的假象。此外,該公司還通過誇大廣告支出(2019年第三季度誇大了150%以上),虛報除咖啡外其他商品的佔比來掩蓋單店虧損的事實。該研究報告立足於最基礎的信息方法——瑞幸委派了92名全職調查員和1418名兼職調查員,收集了瑞幸的25843張小票,進行了11260個小時的門店錄像,收集了大量內部微信聊天記錄。


那麼這次瑞幸咖啡業績造假事件會對上市公司以及瑞幸本身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造假事件的負面影響

小藍杯,大麻煩


瑞幸咖啡的財務造假不僅會對即將在美上市、融資的中國企業產生負面影響,對已經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企業的估值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對中國企業形象破壞性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還有許多持續虧損的中國企業,甚至還有許多依靠持續燒錢擴大市場版圖的知名企業。統計顯示,目前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不含OTC)有200多家,超7成自上市以來股價跌破發行價,超一半的上市公司股價腰斬,綠能寶、第九城市和UT斯達康等多家公司股價跌幅超99%。在美上市中概股中,有一半的企業近4個季度的淨利潤是虧損的,其中淨利潤虧損超10億元人民幣的有16家企業。其中蔚來汽車近4個季度的虧損最大,虧損近113億元,該公司自上市以來股價累計下跌63.6%,近4年累計虧損285億元。愛奇藝淨利潤虧損102.77億元,最新市值為890億元,自上市以來股價上漲9.71%,但近5年連續累計虧損286億元。這其中拼多多市值最大,為3050億元,公司去年淨利潤虧損69.68億元,2018年上市以來股價累計上漲38.2%。16只虧損最大的中概股中,未來金融科技集團跌幅最大,上市以來累計下跌98.19%,蘑菇街、趣頭條、優信、瑞幸咖啡股價分別累計下跌93.23%、85.35%、84.18%、73.6%。近年來新經濟模式下催生的互聯網企業多陷於虧損泥潭之中。當然,依靠燒錢佔領市場的這種商業模式也有成功的,比如京東2019年首次實現盈利,公司在2014年至2018年之間累計虧損206億元。當然,中概股中也有很多優質的上市公司,如4個季度阿里巴巴淨利潤達1634億元、中國移動為1068億元、網易為214億元。股價表現看,網易上市20年股價翻了近100倍、唯品會股價上漲超24倍、新東方股價漲了20倍。


隨著今後造假問題進一步曝光,瑞幸可能面臨集體訴訟、懲罰和賠償,甚至被強制退市,瑞幸的投資者將面臨鉅額損失。其次,瑞幸的股東必將承受不可逃避的損失。據瞭解,美國已有多家律所對瑞幸提起集體訴訟,控告瑞幸作出虛假和誤導性陳述,違反美國證券法。由於瑞幸的嚴重造假已經坐實,集體訴訟可能帶來鉅額賠償和法律責任。第三,瑞幸的員工是事件中的無助群體,可能面臨降薪、裁員甚至公司關閉導致全體失業的風險。


更為廣泛的負面影響則來自瑞幸造假事件的間接後果。在安邦智庫的研究人員看來,瑞幸造假事件的影響將遠超公司個案層面,對其關連投資機構、中介機構、海外中概股甚至所有在海外融資的中國公司,都將會造成廣泛的負面影響。我們注意到,瑞幸造假事件的衝擊在上述領域已經開始逐漸出現。


公開資料顯示,瑞幸IPO的中介機構包括:瑞信、摩根士丹利、中金國際、海通國際為其聯合承銷商;安永為其審計師;金杜、競天公誠分別為其公司中國律師、券商中國律師;達維、佳利分別為其公司美國律師、券商美國律師;弗若斯特沙利文為其行業顧問。據瞭解,迄今的集體訴訟中尚未追加審計和投行等中介機構作為被告,但未來則完全有可能追加。審計機構、投行等中介機構,有可能面臨鉅額的集體訴訟。這方面有前車之鑑,當年嘉漢林業的審計師被判賠償1.17億加元,而中國高速頻道的審計師被判賠償1200萬美元。


瑞幸未來之路


小藍杯,大麻煩


瑞幸咖啡業績造假事件對市場的確有非常大的影響,並且加劇了國際資本市場對中概股的惡評


十多年前,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擁有“金磚國家”和“世界工廠”的雙重光環(現在則是“中國市場”概念),中概股曾經是國際資本市場上受青睞的投資概念。但遺憾的是,一部分中國企業在公司治理、商業誠信等方面屢次爆出“地雷”,打擊了中概股的品牌。有國內市場人士擔心,不管瑞幸最後的調查結果怎樣,數據造假這個大帽子將再次死死地扣在中國企業頭上,可能永遠都翻不了身。


還要指出的是,在貿易摩擦背景下,瑞幸造假事件還為其他國家指責中國提供了新“口實”。從近幾年中美貿易戰不難看到,美國對中國企業的審查標準已大大提高,知識產權保護、強制技術轉讓、國家安全“威脅”、商業腐敗行為、信息造假、與受制裁國家交易……任何一項都可能成為中國企業遭受制裁的理由。前有諸多案例,現在瑞幸造假事件爆發,無疑向國際市場、國外監管機構、政治人物提供了一個重磅“口實”。目前,有少數美國議員正在推動中概股議案,該議案要求所有在美國證交所上市的中國公司遵從更為嚴厲的監管,包括向當局提供更多的審計信息以及受中國法律限制的程度。市場預期,在瑞幸事件後,中概股議案有可能加快。


雖然瑞幸不是在中國註冊的公司,也不在中國上市,但中國證監會在4月3日表態,“高度關注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對該公司財務造假行為表示強烈的譴責”。要指出的是,對造假問題只停留在譴責層面是不夠的,必須有強有力的行動和機制來進行嚴控和處罰。如果中國的政府部門、監管機構、國內市場不痛下決心,從體制、機制、監管、公司治理方面來解決,誠信問題將成為破壞國內資本市場發展、引發國際指責中國的又一個焦點。中國要真正建設起好的資本市場,必須徹底治理誠信問題這一“毒瘤”。


我們還需要反思的是,為數不少的公司造假,除了與公司創始人、管理者的道德及誠信水平有關外,還與資本的推動有重要關係。在資本過剩的時代,過多的資本追逐過高的回報,而中國市場上好的創業公司太少,再加上中國市場的監管不嚴,過剩資本的推波助瀾,放大了人性的貪婪、推動企業不切實際地過快膨脹、過於追求短期利益,結果在中國市場上催生出一大批造假或違約的公司。國內市場上曾經的風光無限的樂視、ofo、暴風等,都在資本催生的泡沫下崩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