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無良網紅炒作會給其拉流量,為何仍要批評

摘要:無良網紅的座右銘是,“被人罵”總比“無關注”要好。——他們希望被罵,罵帶來了流量,不是我們投鼠忌器放棄批評的理由。產生這種悖論,不是人們罵錯了,而是這個行業的底線太低了,拉低著社會道德水位。關鍵問題是,道德約束力是軟性的,挑戰者利用的就是這一點,所以,有些事情只能靠法律去辦了。


批評無良網紅炒作會給其拉流量,為何仍要批評


 曹林|文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啦,這輩子不可能打工的。做生意又不會做”。36歲男子周某,因盜竊四次入獄,這樣一句混帳話卻讓其變成了網紅。——因這一句話而紅,已經挺荒誕的了。更荒誕的是,在其出獄後,竟然有數十家網紅經紀公司希望與周某簽約,200萬、300萬的簽約價都有人提過。很多面目猙獰的自媒體也都把周某當成了流量獵物,圍追其進行直播。這種場景讓人想起去年走紅的“流浪大師”,想起網紅時代的很多扭曲的商業IP。


不打工而靠盜竊生活,正常的社會,顯然應被唾棄。讓人三觀盡碎的是,畸形的流量經濟和網紅生產鏈,竟真可能養活一個好吃懶做的人,實現其“這輩子不可能打工”不勞而獲的懶漢夢。這樣的網紅,這種毫無道德感的審醜文化工業,不僅毒害了傳播生態,更在澆灌“不打工”的網紅狂歡中,向社會輸入了一種反智、反主流的壞價值觀。周某未必想成為這樣的網紅,甚至在受訪時表達了拒絕,可充滿變現慾望、不放過任何流量機會的網紅經濟需要他。


說實話,一開始不想評論這個話題。我知道,那些寫滿亢奮流量慾望的網紅公司和直播達人,是不介意被批評的。相反,他們喜歡被批評,因為一件事爭起爭議、受到批評,才會有流量。某種程度上,他們正是知道這樣做會受到批評和圍觀,才投資下注周某身上的。在正常人看來,被批評是不好的事,這只是道德邏輯,對於流量拜物教者看來,在流量面前,道德算個屁。所以,最可悲的事莫過於,一群信仰道德的人義憤填膺地跟一群信仰流量的人講道德,信仰流量的歡樂地收割著道德口水帶來的流量。某種程度上,那種批判的聲音無意中成了流量崇拜者的共謀,針鋒相對的道德批評恰恰被反向消費。網紅炒作者的血盆大口,不僅消費醜陋,連人們的憤怒和批評也成為它消費的對象。


那,怎麼辦呢?批判的姿態很容易進入流量邏輯而成為流量文化工業的一部分,根本說服不了網紅,還幫他們製造著他們熱愛的流量,那就不能批評了嗎?


不,仍然要批評,面對這種現象無動於衷失去道德敏感,大家見慣不怪,對畸形炒作熟視無睹,才是可怕的。不能因為害怕無意中“拉昇”了流量,而不去守衛常識價值。網紅公司不要臉,社會不能不要臉。公眾的道德批評確實說服不了深陷流量崇拜的人,不是說嘛,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他們不是不懂那些道理,只是把利益當成了最高的道理,完全置於一般道理之上,只有利益而無是非。――但人們的這些道德批評,並不是跟網紅公司對話,不是講給他們聽的,而是說給公眾聽的,通過審判一種畸形的價值觀中在社會中重申正義常識,抗拒流量邏輯和犬儒主義者對正義價值的碾壓。


一個哲學教授談到盲人摸象的故事時說,這個故事的道理,不是說給盲人聽的,為什麼呢?因為現實中的盲人知道自己的侷限性,不會誤以為自己掌握了全局。所以要解決盲人摸象的問題,要點在於自知我們可能是“盲人”,才會有對自身侷限的意識,才會有反省、對話、討論的慾望。——所以,知道自己的道理是講給誰聽,非常重要。批評那些網紅公司,不是嘗試用“道德邏輯”去說服“流量邏輯”,而是說給那些能聽懂道德語言的人聽的,凝聚正常的共識,讓這個社會保持對價值觀缺失的恥感,保持道德水位不被去道德、去價值的庸常之惡所拉底,在是非、真假、美醜的界限不被稀釋和模糊。


不少人都說,這種明顯的病態行為,就別理它了,你一理它就輸了,看它一眼都會進入它的邏輯,網紅經濟要的就是“眼球”。——這是私域邏輯,公共領域不能有這種“別理它”的鴕鳥邏輯,如果大家對這種走火入魔、通過挑戰主流常識價值而變現的流量邏輯見慣不怪,破窗效應下,就會在道德領域發生公地悲劇。面對這種無節操的網紅炒作,出現一邊倒的批評和抵制,才說明這是一個價值觀正常的社會。就像眼睛受到攻擊時,一個健康的人會本能用手去護眼。常識價值觀正如我們的眼睛,輿論對網紅炒作的批評是本能的護眼行為,眼裡揉不進沙子,這種價值觀鼓勵良善和勤勞,讓努力的人得到回報,厭惡不勞而獲。


無良網紅的座右銘是,“被人罵”總比“無關注”要好。——他們希望被罵,罵帶來了流量,不是我們投鼠忌器放棄批評的理由。產生這種悖論,不是人們罵錯了,而是這個行業的底線太低了,拉低著社會道德水位。關鍵問題是,道德約束力是軟性的,挑戰者利用的就是這一點,所以,有些事情只能靠法律去辦了。




批評無良網紅炒作會給其拉流量,為何仍要批評

《時評寫作十六講》是我評論從業近20年、評論教學近十年的一次全面和深入的梳理,每一講都涉及評論寫作的理論講解與思維訓練,對實踐進行了萃取和提煉,總結出學習者可以把握的“抓手論”“身材論”“鉤子論”“包袱呼應論”“網狀案例論”“邏輯單鏈論”等實操技巧。本書得到了諸多北大學生、高中生家長、評論課教師、高中語文老師、新聞學院院長和資深評論員的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