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國難時,如果各省紛紛進京勤王,那麼清政府能否守住北京呢?

庚子國難時,如果各省紛紛進京勤王,那麼清政府能否守住北京呢?

甲午戰爭後,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人民反抗鬥爭也日益高漲。無數個不平等條約壓得清廷喘不過氣,而人民也是不堪重負,最終爆發了義和團運動。早期,朝廷是不待見義和團的,也曾讓袁世凱前去剿滅,但沒想到越剿越多,甚至有點一發不可收拾。

庚子國難時,如果各省紛紛進京勤王,那麼清政府能否守住北京呢?

就在這個節骨眼,慈禧和光緒終於撕破了臉,慈禧把光緒軟禁了,甚至有了換掉光緒的想法。沒想到西方列強紛紛反對,這讓慈禧大為惱火。要錢給錢,要地給地,現在竟然開始摻和起大清內部事務,這也增加了慈禧的排外情緒。

慈禧在守舊派的忽悠下,竟然相信義和團能夠刀槍不入。而在慈禧的默許下義和團開始湧向北京,走上了扶清滅洋的道路。結果西方列強以此為藉口,發動了侵華戰爭,也就是八國聯軍侵華。

庚子國難時,如果各省紛紛進京勤王,那麼清政府能否守住北京呢?

清政府也在這個時候向各國“宣戰”,可東南各省卻私下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搞了一個東南互保,作壁上觀了。

關於東南互保也是爭議不斷,有人說保住了東南半壁江山免受災禍,但也有人認為這種做法是與洋人勾結的賣國行為。

那麼,在庚子國難時,如果各省紛紛進京勤王,清政府能否守住北京呢?

庚子國難時,如果各省紛紛進京勤王,那麼清政府能否守住北京呢?

當時的八國聯軍實際上只有2萬人不到3萬。其中像意大利等國只不過是打醬油的,英國和法國雖然派出了參戰部隊,但大多都是殖民地的人,戰鬥力一般。

清政府這邊直接參戰的武衛軍4個軍將近五萬人,再加上義和團運動的民間兵力,人數並不少。

庚子國難時,如果各省紛紛進京勤王,那麼清政府能否守住北京呢?

不過清政府可不止這些人,在東北還有一支主力部隊,人數達到了4-6萬人,分別是盛字營,吉字營和齊字營,這裡面大部分都是旗人。這支東北駐軍也全部是清一色的新式武器。但他們來不了,因為俄國出兵東北了。

在東南,有張之洞編練的自強軍,還有劉坤一的五路防軍,這些軍隊採用的都是西式,也全都裝備了新式武器。還有武衛右軍在山東忙著鎮壓義和團。

庚子國難時,如果各省紛紛進京勤王,那麼清政府能否守住北京呢?

有人說,如果這些新軍北上參戰,結果不會這麼慘。

可是這個只能是一廂情願。要知道義和團從爆發到八國聯軍以此為藉口,時間非常短。而慈禧惱怒之下,對各國宣戰其實也是一時情急,根本沒有通盤考慮。就算各省新軍進京勤王,時間上也來不及。

如果忽略時間因素的話,各省新軍參戰的話,暫時能都抵擋侵略者的步伐。

庚子國難時,如果各省紛紛進京勤王,那麼清政府能否守住北京呢?

不過這裡面有個問題,即便打贏了八國聯軍又如何?全國一心對抗的話,那就是全面戰爭了,如果八國聯軍增兵的話,那麼結果可能會更慘。

畢竟北洋海軍已經覆滅,雖然在重建中,但形成戰鬥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西方軍艦可以隨意出入長江等內河,也可以隨時就到達大沽口。

庚子國難時,如果各省紛紛進京勤王,那麼清政府能否守住北京呢?

清政府根本阻止不了,而雖然清軍的武器裝備並不差,但問題也不少。清軍缺乏統一的領導,只能是各自為戰,更有甚者他們自己還矛盾重重。而新軍戰鬥力與洋人相比明顯不如,這不是裝備新式武器的就可以解決的。

所以如果清軍繼續打下去,那麼結果只會更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