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助王陽明心學“四句教”,理解孩子行為,學習智慧教育方法


藉助王陽明心學“四句教”,理解孩子行為,學習智慧教育方法

親子關係中誰是強者

家庭教育中,家長和孩子形成親子關係,既對立又統一,表現為相愛相殺,愛恨交織。

其實這是人際關係的縮影,我們都在關係中生活、生存、生長,誰也逃不掉,掙不脫。

既然關係是對立統一的,雙方就有強勢一方,也有弱勢一方。

沒學過心理學的人,常常以為親子關係中,父母是強勢一方,給孩子供吃供喝,一言九鼎,說話有權威,道理滔滔不絕,看似說了算。

其實,稍微想一想,真正控制關係的恰恰是弱勢一方。

比如,小嬰兒是家庭弱勢方,恰恰會讓一家人圍繞團團轉,要是頭疼感冒了,能讓父母整天不安,一旦發燒,半夜也得趕緊爬起來看醫生。

家庭教育也是如此,看似孩子處於弱勢地位,動輒會被家長來上一通大道理,其實呢,孩子稍微發力,就可以使得家長惱羞成怒。

有個初中生孩子,晚上關門玩電腦遊戲,父母踹門要打要罵。最後孩子猛然拉開門,說來來來,你們不是拿著錘子砸門嘛,衝他腦袋打,誰打死誰拉倒。

藉助王陽明心學“四句教”,理解孩子行為,學習智慧教育方法

一個輕易就被孩子激惹的父母,你以為真的是強勢一方嗎!

繼續上面的故事,這個家長被孩子幾句狠話搶白,頓時如鬥敗的公雞,垂頭喪氣,投降認輸。

你還能真的把孩子打死嗎,用孩子家長對孩子奶奶的話說,“我想打都打不過啊,要不你湊他試試”。

這就是家庭中弱小者,控制著家庭貌似強大者。

因此,心理學家認為,“強者才示弱,弱者才逞強”。

親子關係互動中,孩子瞭解家長要比家長了解孩子多得多,家長習慣講道理的“三板斧”,早被孩子摸得一清二楚。

很多時候,孩子才是心理上的強大者,不計較家長的嘮叨而已。作為家長,如果敢於承認這一點,也就由弱者變得強大了。

為此,我們藉助王陽明心學的“四句教”,看看家長如何努力學習,才能做好孩子榜樣,才能言傳身教,才不會被孩子輕視。

藉助王陽明心學“四句教”,理解孩子行為,學習智慧教育方法

藉助心學“四句教”理解孩子行為

王陽明“四句教”就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那麼,在家庭教育中,如何理解上面“四句教”呢。

以上面看電腦孩子為例,我們分析“看電腦”這個讓家長憤怒的行為吧。

孩子喜歡看電腦,這原本就是感官享受,對於孩子來說沒有善惡好壞之分,如同我們爆發情緒時候,本質是表達我們對於周圍人事物的態度和看法,如此而已。

這就是“無善無噁心之體”,也是我們常說的行為沒有對錯,只有合適不合適。

孩子玩電腦這個行為,由於環境問題,也就有了合適不合適,即“有善有惡意之動”。

玩電腦是為了娛樂放鬆,人之常情,無可厚非,這就是“心之體”,而熬夜玩電腦,耽擱正常休息,有了不合適,就有了“意之動”。這裡的意之動,動的就是慾望、需要、目的。

孩子玩電腦到底對不對,需不需要干涉,在於價值判斷這個行為好壞,也就是善惡區分。

比如家長認為多玩一點也可以,就顯得寬容,如果認為玩得太多了,嚴格約束,就是不滿意態度。

玩電腦時候,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心裡知道這個做法是否過度,如果過分就會產生內疚感。

心理學家非常重視內疚感,認為這是一個人“良心內核”,“良心報警器”。

其實,這就是“知善知惡是良知”。

寫到這裡,再梳理一下邏輯關係。

玩電腦原本是中性行為,如同吃喝玩樂需要,無好壞,這是“心之體”;


貪玩電腦,屬於情緒表現,有慾望追求,這是“意之動”;


評價玩電腦是好還是壞,屬於認知範疇,區分好壞是非,這表現為“是良知”。

可以看出,行為無好壞,情緒是慾望,認知是評價。

而在王陽明看來,理解良知非常關鍵,他認為人人都有良知,類似天生就有的內疚,我們要做的就是激發人們良知感。

藉助王陽明心學“四句教”,理解孩子行為,學習智慧教育方法

家長教育方法“格物致知”

王明陽第四句話,“為善去惡是格物”,提出了家庭教育方法。這個方法其實在儒家經典《大學》,就是“格物致知”。

是指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不斷的試誤、犯錯、成功、體驗,來激發、促進孩子的良知,包括內疚、激勵、動機、目標、慾望等。

最後,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讓孩子健康茁壯成長。

格物致知的要點在於,一是相信孩子有良知,二是讓孩子試誤中學會學習,三是陪伴孩子過程提升家長智慧。

事實上,孩子對於父母的愛,也是超出父母感受認知的,有時候還非常深刻,感人至深,比如我們忘記自己生日、結婚紀念日,可能孩子會記得並送上祝福。

孩子貪玩電腦或者其他活動,一樣有內疚感,這一點毋庸置疑,我們要做的是提醒孩子,幫助孩子自己領悟,自覺轉變。

最後說一下,陽明心學三個觀點,即“心外無物,心即理也”,“致良知”,“知行合一”。

可以這樣加深理解“四句教”:善惡作為心理本體,原本是中性的,但是由於慾望意念的出現,有了區別心,為此要用社會規則引導向善,具體方式就是去實踐,實踐中做到知行合一。

總之,家庭教育非常考驗家長智慧,這個智慧藉助陽明心學,表現為有耐心、有愛心、有信心。#423頭條知識節#

喜歡王陽明心學書籍的朋友,可以點擊鏈接購買,價格有優惠。


藉助王陽明心學“四句教”,理解孩子行為,學習智慧教育方法



作者簡介:心理諮詢師,關注家庭教育、婚戀、親子、神經症性心理困惑等,堅持日更千字文章多年。歡迎關注 ,一起學習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