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歷史的“反清復明”計劃——有名的“六使詰責”事件。

朝鮮歷史的“反清復明”計劃——有名的“六使詰責”事件。

李朝君臣確信“胡人無百年之運”的儒家格言,將地震、彗星等自然災害視為清朝滅亡的徵兆,對南明政權、吳三桂和三藩分裂勢力、臺灣鄭成功、準噶爾蒙古等反清勢力寄予厚望,準備派使臣渡海聯絡,策劃夾擊清朝。

朝鮮歷史的“反清復明”計劃——有名的“六使詰責”事件。

臺灣鄭氏多次請日本聯合出師伐清復明,朝鮮對曰鄭聯合樂觀其成,甚至建議“假道朝鮮,出送援兵”(《仁祖大王實錄》)。李湨的兒子顯宗李棚(音“淵”)和孫子肅宗李焯(音“吞”),對聯日伐清之事也很積極。

朝鮮歷史的“反清復明”計劃——有名的“六使詰責”事件。


1650年,李溟向清廷奏報“日本近以密書示通事,情形可畏,請築城訓練為守禦計”,企圖以防禦日本為由擴軍備戰。清朝警覺到朝、日、南明聯手組成軍事同盟的危險,於是派遣密使前往朝鮮核實情況。

朝鮮歷史的“反清復明”計劃——有名的“六使詰責”事件。

結果查明朝鮮與日本素租好,奏摺不實,順治皇帝下詔斥責朝鮮國王,罷其用事大臣。這就是朝鮮歷史上有名的“六使詰責”事件。

  由於朝鮮財政困難,軍備薄弱,北伐大計難以實施。而且由於新興的清朝連續有順治、康熙兩位勵精圖治的皇帝,不僅鞏固了全國的統一,而且為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面繁榮奠定了基礎。朝鮮反清派期望的漢民族武裝反抗、清朝統治土崩瓦解局面一直沒有實現。

朝鮮歷史的“反清復明”計劃——有名的“六使詰責”事件。

1683年,清朝統一臺灣,南明殘存勢力滅亡,影響中、朝、日關係的不確定因素消失,作為實際行動綱領的朝鮮北伐計劃壽終正寢。朝鮮沒有介入中國內戰,也沒有鋌而走險聯合日本跨過鴨綠江入侵遼瀋,冒犯正處於全面上升和旺盛時期的新興滿洲軍事強權。這是朝鮮的大幸,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朝鮮歷史的“反清復明”計劃——有名的“六使詰責”事件。


  北伐雖沒有成為事實,但是加重了朝鮮的財政負擔,延緩了中朝關係改善的步伐。朝鮮的北伐論者不想肯定中國在清朝統治下的文化和經濟先進性,以後還幾乎全面封鎖了對中國文化的引進。

  

朝鮮歷史的“反清復明”計劃——有名的“六使詰責”事件。


  明朝滅亡後,李朝王室一直進行各種追思活動,仁祖不忘宮中焚香望闕之禮。1704年甲申,明朝滅亡60週年,李朝肅宗自宜春門詣禁苑壇,以太牢祭祀崇禎皇帝。又命漢城府在後苑春塘臺設“大報壇”,祭祀神宗皇帝。“大報”出於《禮記》郊特牲,是郊天之義,且兼有報德之意。1749年(乾隆十四年)又以明朝太祖、神宗、毅宗並享大報壇,並於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禮。這種祭祀活動每年進行,直到李朝末年。

朝鮮歷史的“反清復明”計劃——有名的“六使詰責”事件。

  朝鮮對清朝的鄙視仇恨和恪守藩屬朝貢制度同時並存,且反清復明計劃和北伐準備是在隱蔽狀態下進行的,清朝政府知之甚少。由於以追求實利為標準的外交傳統始終在朝鮮起作用,清政府又主動採取種種善意舉措,1683年清朝統一臺灣後,中朝關係終於進入了穩定發展的時期。


朝鮮歷史的“反清復明”計劃——有名的“六使詰責”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