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稱,印度經濟總量GDP在2050年會達到28萬億美元,大家怎麼看?

東震木


很搞笑,有如下幾點:1、英國如果有預測這麼準確的媒體,英國會比現在強大得多,早知三年亊,世上無窮國;2、英媒忽略了未來30年的很多不可預測因素,比如對外戰爭、內亂、大的自然災害、疾病、決策重大失誤等;3、即使達到28萬億,也許這個英媒充分考慮到了美元在未來30年的通貨膨脹嚴重程度,假如這30年美元超發5倍(這種可能很大),那麼只相當於現在的5.6萬美億元,這就算不了什麼了。


海景小漁村


很有可能!2050年印度GDP要達到28萬億美元的難度不是很大,印度屆時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概率更大。近幾年印度的GDP增速在全球前十大經濟體中排名第一,第一這個排名以前是中國的位置,中國逐漸從高速發展轉變為高質量發展。

1、2050年印度GDP要達到28萬億需要的增速是多少?

2018年印度的GDP總量是2.73萬億美元,如果到2050年要達到28萬億美元的經濟體量,那麼在未來32年的經濟增速需要達到每年7.6%,這個就是印度在未來32年需要達到的年均增速(名義增速)。

印度要完成這個經濟增速有多困難?我們回顧一下歷史,印度的改革開始於1991年,比中國要晚了13年,而有意思的事情是,印度在2018年的GDP和中國在2006年的時候相當,當時中國GDP也是2.7萬億美元,印度達到這個體量正好比中國晚了12年,而印度比中國改革開放晚了13年,這個是時間很有意思。

在1991年的時候印度的GDP是0.27萬億美元,而到了2018年達到了2.73萬億美元,這27年的年均增速是9%。在這27年中年均增速是9%。

不過這27年又分為2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啟動階段:1991年-2002年,為期11年,GDP從0.27萬億美元達到了0.515萬美元,年均增速是6.1%。這個階段可以稱之為啟動階段,速度較慢。

第二個階段,是快速增長階段:2002年到2018年,為期16年,GDP從0.515萬美元達到2.73萬美元,年均增速是11%。

11%的增速是一個非常快的增速,而過去的16年中印度就達到了這個增速,這個增速和我們平時知道的很不一樣,因為印度GDP增速達到8%就已經是一個很高的數據了,怎麼會達到11%,這個數據是名義數據,包含了通脹等因素,又因為是用美元記賬的,所以也包含了匯兌變化的結果,和我們平時知道的實際增速是不太一樣的。印度的這種經濟表現,在同期也就比中國差一點。

2、印度的未來可以借鑑中國的過去

中國GDP在1984年的時候達到了0.26萬億美元的水平,而1978年的時候只有0.15萬億美元,到2006年達到了2.75萬億美元,用時22年。相比印度用了27年,中國的用時只有22年。年均增速是11.3%,相比印度9%的增速要快2.3個百分點。


而中國在進入2007年後又進入了一波快速增速的通道(這之後的增速是趕不上之前十幾年的增速的,但是在2008年匯率大幅升值,導致用美元計價的GDP出現了大幅增長),GDP從2006年的2.75萬億,增長到2018年的13.6萬億元,年均增速是14.3%,這個增速是大大超乎我們的固有知識的,因為這個是名義增速,以及包含了匯率變化的數據。

看了以上數據以後我們覺得未來印度保持7.6%的名義增速(包含匯率變化的)有那麼難嗎?

答案是沒有那麼難!比較在過去的27年印度已經實現了年均9%的增速,尤其是在近16年更是達到了11%的增速。

3、那麼到時候中國的GDP會達到什麼水平?

如果中國的GDP名義增速也是7.6%,那麼中國的GDP將達到140萬億美元,不過考慮到中國的經濟已經發展到相當的水平,GDP的增速會逐漸下降,未來32年的平均GDP實際增速是3%-4%,而通貨膨脹率在1.5%的水平,那麼中國的名義GDP將是4.5%-5.5%,那麼中國GDP的總量到2050年將達到56萬億和75萬億的水平區間。

六七十萬億美元的GDP現在看起來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是其實即便是75萬億美元也只是2018年13.6萬億美元的5.5倍,增長了4.5倍。

而在2006年中國GDP只有2.75萬億美元,12年後的2018年就達到了13.6萬億美元,達到了當年的5倍,增長了4倍。

在複利的情況下,很多事情是非常有意思的,中國已經登山人均GDP1萬美元的門檻,GDP總量也在10萬億美元之上了,未來的增速即便是在放緩,但是在複利的作用下都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


壹號股權


你這裡掉了一個貨幣計價單位,我想應該是美元吧。如果是盧比的話,現在的印度早已經超過了。2018年,印度GDP是2.72萬億美元,摺合約為190來萬億盧比。

印度改革開放的年份實際1991年,這一年年印度的GDP總量是2700億美元。2018年是印度改革開放27週年,GDP總量達到了2.73萬億美元,差不多就是他改革開放初的10倍。 過去27年增長了10倍,那未來32年還能增長10倍嗎?可能性還是有的。

如果要做到這一點,就意味著印度今後平均每年的名義GDP增長率必須達到7.6%左右。你這個是名義GDP,而不是實際GDP。

名義GDP就是沒有扣除物價因素的GDP。一個例子。某地去年養了1萬頭豬,每頭豬的市場價格是3000元,那麼這1萬頭豬的總價值就是3000萬元。今年養了15,000頭豬,每頭豬的市場價格上漲到4000元,總價值就是6000萬元。那麼和去年相比,今年的名義總價值上漲了100%,實際總價值只上漲了50%,因為要扣除50%的價格因素。

32年年均名義GDP增長7.6%。裡面包含了好幾個因素,一個實際GDP增長率,一個是匯率的變動情況,還有一個就是物價的因素。這三個因素合計構成了GDP的名義增長率。可以這樣假設,實力GDP每年增長4%,盧比每年升值0.6%,物價每年上漲3%,這樣的話合計起來就是名義GDP增長率達到7.6%左右。

這樣算下來的話,我認為印度在2050年名義GDP達到28萬億美元應該問題不大。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印度的通貨膨脹水平一直較高。讓物價上漲的因素就能夠為印度名義GDP貢獻很大的成分。

我們以2000~2018年印度通貨膨脹率來做個參考。這19年間,硬度通貨膨脹率最低的年份2017年為2.49%,最高的年份是2010年達到11.99%。19年平均下來,年均通貨膨脹率達到了6%以上。換句話說2000~2018年,單是物價上漲的因素就讓印度的名義GDP增長2倍還多。


財經知識局


當前,印度的發展如火如荼,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2.716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七位,增速高居榜首,為7.4%,這樣的傲人成績不僅甩下了諸如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亞等多個發達國家,還將俄羅斯遠遠地甩在了後面,足見其不凡的發展潛力。

鑑於此,前不久,英國人大膽預測,未來30年,印度經濟總量有望實現28億美元之巨。那麼這樣的推測能否變為現實呢?

目前印度的優勢在於人口多,勞動力資源豐富;恆河、印度河貫穿全境,灌溉農業發達;IT電子業聞名遐邇,技術領先;政治基本穩定,發展環境優越;全民工作熱情高,對“印度世紀”充滿期待,有了這些積極因素,印度未來的發展應該令人樂觀。

印度從1991年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在不到30年的時間裡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一個極其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一個欣欣向榮的工業國,這樣的蛻變足以表明印度上至總理,下至一般百姓要求改變國家和個人命運的強烈意願和奮鬥精神。

美國如果不是本土工業空心化以及長年發動戰爭,GDP總量應該遠遠不止於20.5萬億美元規模,而印度一直在謀求發展本土製造業中心,努力控制戰爭風險,不斷消除貧困現象,積極創造勞動就業,這樣的局面非常有利於經濟發展。

可以想見,只要強勁的發展勢頭保持下去,並能審時度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經濟風險進行預防,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努力夯實經濟發展基礎,拓寬發展渠道,擴大商品出口規模,強化全民教育質量,凝心聚力,統籌兼顧,那麼一切皆有可能。

點贊太容易,評論顯真情,歡迎關注、留言,等你評論,等你『一鳴驚人』!

江淮聖手


印度是一個不能小覷的國際政治力量,而且是已經確定能成為大國的一個新興市場國家。

所以英國媒體的判斷不只是一家之言,而是幾乎所有國際機構的判斷,包括我們自己的經濟學家也這麼看。

別說2050年這麼長遠的事情了,就是再有10年,2030年,印度的GDP就會成為全球第三,超過日本,僅次於中美。

大家是不是覺得很吃驚啊?因為有些人始終還以為印度又髒又亂,基礎設施又差,怎麼能發展的好呢!

但印度在科技創新,在社會福利、減貧和基礎教育,乃至工業5.0等多個面向上,都已經有所成就了。

舉個例子,印度的飛船也開始進行太空探索了,甚至進行繞月飛行,這在全世界也只有3-4個國家有這樣的實力和動作。

當然印度還有很多問題,畢竟大國,一窮二白,有問題正常。不過印度能有解決問題的渠道和方法,這就是他們發展的路徑。

具體而言:

第一,印度的政治發展比較穩定,是第三世界國家裡少有的幾乎沒有軍事政變打斷的國家。

西方為什麼把印度視作是最大的民主國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印度政治很符合西方的民主制度特點,既三權分立,又沒有強大的軍隊來制約。

看看其它第三世界國家吧,比如印度的鄰居巴基斯坦軍方勢力強大,甚至動不動政變。

再看看很多東南亞和非洲國家,表面上西方民主,實際上也是有各種動盪。

而印度1947年獨立至今發展基本順暢,這是該國經濟能被預測的重要原因,也是經濟能發展的重要保障。

第二,印度人口多,年輕化,這是巨大的紅利,同時印度處在工業化、互聯網化和城市化發展的疊加期,機遇不錯。

發展既需要基礎,也需要機遇。

印度的基礎就是龐大且年輕的人口,他們無疑會給印度未來增加巨大的活力,他們的創造力再加上科技投入乃至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會讓印度發展後勁很足。

而且印度基本上是一個英語國家,英語普及率相對較高,高級知識分子的英語水平很好,這給印度在工業化和科技化時代與西方相協調提供了機遇。

因此,印度的發展只要沒有大的動盪,按照如今的模式,2050年GDP有個巨大提升是沒問題的。如今印度已經是全球第六GDP大國了,再高升一步是題中之義。


木春山談天下


我們可以來算一算數,2018年印度的經濟總量約為2.72萬億美元,距離2050年還有32年,倘若2050年印度GDP要達到28萬億美元,那將意味著這32年裡印度年均名義GDP增長率要達到7.6%才可以實現,這個速度其實是很高的了。不可否認,印度經濟近年來發展確實很快,名義GDP增速也能夠達到兩位數,但印度能夠一直保持32年7.6%的名義高速增長?這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印度本身經濟發展並不穩定,經濟常常大起大落,莫迪上臺之前,印度經濟增速只有4%~6%,即使莫迪上任之後能夠保持7%以上的增長,但其中一個廢鈔令就使得2017年的印度經濟增速回落至6.6%,而且莫迪總理上任之後,就修改了GDP的統計方法,根據新方法計算,原本2014年印度經濟增速只有4.7%被上修至6.9%,而到了2015年就已經超過7%,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如果按照舊的統計方法計算,印度經濟增速也只有4%~6%?因此小編並不看好2050年印度經濟總量能夠達到28萬億美元。



其實關於印度2050年經濟總量會達到28萬億美元,這都是一些機構的預測,不免對印度有吹捧之意,我們看看就好。如今距離2050年還有三十多年,三十年後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又有誰知道?印度似乎也對這種報告樂此不疲,而且它也時常把GDP何時超過中國掛在嘴邊,但如今我們國家的經濟總量是它的5倍!印度這種好高騖遠的做法不可取,空談誤國,實幹才能興邦!


錦繡中源


印度不可能在2050年達到28萬億美元,原因很簡單,印度經濟沒有強有力而且能夠持續下去的增長點。

2018年,印度GDP總量為2.7萬億美元,如果達到28萬億,相當於增加了十倍,而且還是在短短30年的時間裡,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締造經濟奇蹟的國家很多,日本、韓國、中國等國的經濟都曾高速增長,但是印度沒有這個潛力。

經濟發展的上限:教育水平


二戰結束之後不久的1957年,日本政府在戰後財政困難的情況下咬牙堅持完全免費的義務教育,到了80年代,第一批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在他們的努力下,日本經濟快速發展,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巔峰時期的1995年,日本經濟總量是美國的70%,是德國的2倍。

如今日本經濟發達,靠的是高端製造業,在機械,醫療設備,汽車等方面都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為教育水平高,日本獲得了多個諾貝爾獎,50年內30個的目標已經完成了18個。

印度教育呢?

印度最好的大學印度理工每年能夠培養出3000名畢業生,其中2000人選擇出國,絕大部分留在了美國。近年來,印度人才流失越來越嚴重,10年間增長了85%。

由於印度基礎教育投入不足,財富分配不均,加上種姓制度的限制,底層人上學的機會很少,尤其是佔多數人口的不可接觸的賤民。


未來幾十年,也包括現在,誰能獲得技術壟斷,誰就能提高經濟水平,如果不是依靠高科技,歐美、日韓等國就不可能達到如今的高人均GDP。科技水平依靠的是教育。

種姓制度

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的殖民體系之後,立刻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是時至今日,種姓制度仍然在印度發揮重要影響,底層人的工作機會被剝奪,只能從事最底層的工作,比如清洗屍體,清理下水道。


財富集中

印度財富過於集中,最富有的57個人掌握了全印度70%的財富,25年時間裡,印度1%的富人掙的錢比印度底層50%的人賺錢的總量還要多。

財富分配過於集中的後果就是居民的消費能力嚴重不足,這將會對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因為經濟發展需要消費拉動

印度以上三點註定了,即使經濟發展也不會有鉅額增長,更不可能變為現在的10倍。


寰球視野新觀


印度2018年的GDP是2.71萬億美元,也就是說印度要在未來32年,印度GDP實現10倍的增長,這可能嗎?

我們先來看一下印度過去10年的經濟增長率

印度2018年全年的GDP增速達到了7.4%,如果我們以2009-2018年的平均增長率來測算印度2050年的GDP數據。經過計算,印度過去10年的平均增長率為7.4%,以2018年的2.71萬億美元為基數,年數32年。2.71(萬億)*(1+0.074)Λ32=2.71*9.82=26.61萬億美元。

當然以過去10年的平均增長率來計算未來32年的經濟增長是理想化狀態下的,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經濟不可能一直處於高增長狀態。比如美國2018年的經濟增長率只有2.9%,如果印度經濟達到一定的規模,那麼印度的經濟增長率也會下降。

當然,2050年只是一個預測數據,我們按照7%的年增長率測算,2050年印度GDP是26.61萬億美元,英國媒體預測印度2050年GDP達到28萬億美元,兩者相差1.39萬億美元。所以在理想狀態下,印度2050年GDP達到28萬億美元也是有可能的。

印度2018年GDP是2.71萬億美元,印度有13.29億人口,而且印度目前的人口紅利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未來幾年印度人口規模還會繼續增加,成為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國。根據此前的一些預測數據,印度未來30年人口將達到17億左右,這麼龐大的人口,如果印度發展正常的話,應該可以支撐印度GDP達到28萬億美元。


銘蘇先生


首先看28萬億美元GDP的合理性:

從2019年起算,2018印度GDP是2.716萬億美元,總共32年,算每年的增長率:(28/2.716)^(1/32)-1=7.56%。

2018年實際GDP增長為7.4%,惠譽預計2019年GDP增長放緩,大概在7%左右。這道數學題告訴我們,要在2050達到28萬億美元,印度必須高於去年的GDP增長率,而且要年年都達到。

既然是32年以後,那麼我們計算過去32年的印度增長率,1986年GDP是2456.65,計算如下:

(27160/2456.65)^(1/32)-1=7.8%

GDP的增長率往往是前高後低,你如果讓美國每年增長率到7%,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中國如今在6.5%附近的增長率,不是中國經濟增長率低了,而是總量越往上越難。所以,得出28萬億的增長率,是按照歷史來繪畫未來,現實中是很難實現的。

其次再來看人均GDP1.7萬美元的判斷:

實際上總量不重要,人均才是需要關注的。即使默認28萬億美元的GDP合理,那麼印度的人口會是多少。從《金融時報》的判斷,印度應該到時候有16.47億人口,這個人口數字普遍低於人口預測,2017年聯合國人口報告顯示印度2050年人口將超過17億。而很多報告顯示,由於印度生育觀念上的差異,印度到時候的人口可能逼近20億。這樣人均1.7萬美元的數字應該有所攤薄。

綜上,無論是習俗,還是印度的貧富分化,老齡化結構,各種對於未來發展不確定性的考慮,對於預測可能並沒有幫助,畢竟不是天算未來。但明確的是,現階段印度生產率增長模式,以及體制並沒有什麼改觀,其外部環境也沒有得到切實的改善。

很多國外研究機構對於印度的樂觀由來已久,這源自於印度龐大的人口基數。有一種人口論的觀點,認為世界強國格局的改變,說到底是人口數量導致的。比如一開始荷蘭是海上馬車伕,但荷蘭人口並不是很多,繼而英國接過了旗幟,後面是美國。總體上,這就是一個人口從少到多的過程。大人口數量代表需求優勢,也代表國際談判和貿易具備更多的話語權。

個人認為,一個國家的發展,必然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融入國際社會,另一個才是擁有巨大的人力資本,人多力量大。類似於朝鮮和韓國的對比。所以,印度達到目標的前提是其要接受結構性改革,然而就如今印度國內罷工遊行,國外印巴對立這種態勢,預計印度應該沒有心思學習我們改革開放。


凱恩斯


我對印度2050年實現雞的屁28萬億美元只有四個字奉送——痴人說夢!

(圖:印度孟買的貧民窟)

世界銀行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全球共有12億極貧人口,而印度就佔了其中的33%。也就是說,印度全國還存在著4.2億以上的每天生活費不足1.25美元的窮人。

這是什麼概念呢?可以拿我們中國做個對比。我國從1981年開始,差不多用了40年時間消除貧困人口,到現在還有三四千萬人沒有脫貧。有印度在近30多年裡貧困人口從22%上升到33%。以印度政府的能力和體制,再過30年後能夠減貧多少人?好幾億人連溫飽都得不到解決,怎麼指望他們貢獻GDP?

中國花了30年時間經濟快速增長,有太多各方面努力及利好因素,更有運氣成分,所以叫做中國速度、中國奇蹟。假如隨便哪一個人口大國,都能克隆中國式發展路徑,那還能叫“奇蹟”嗎?

還有更離譜的預測,美英銀行界發佈印度展望,說到2050年印度的GDP將達到48萬億至50萬億美元。印度經濟前景那麼好,怎麼不見他們去大規模投資呀?

(圖:荒灘變大都會亮點,圖片上的中國看上去很美。)

英國作為曾經的世界老大,看著美國全球稱雄,看著日本、德法從戰爭廢墟中鹹魚翻生,尤其看著鴉片戰爭中英國派幾艘風帆戰艦,就能打得丟盔卸甲的落後的中國,一個個超越英國絕塵而去,心理上肯定酸溜溜的。因此,英國媒體這種酸葡萄似的預測,包含貶低中國成就、抬舉印度的用意——畢竟印度曾是英國的殖民地,印度的前景比中國還要看好,驕傲自大的英國人才會心理平衡些。

下面簡單談幾條印度不可能在30年內GDP增長到28萬億美元的理由——

第一,兩黨政治輪流坐莊,誰上臺願意花心思做幾十年後的長遠發展規劃?即使做了規劃,政治對手執政後還會繼續執行嗎?

第二,內憂外患,內部有紅色武裝割據,外有巴基斯坦等世仇國家對峙,缺少發展經濟必須的穩定環境。

第三,貧富分化懸殊,種性制度名亡實存,宗教矛盾難以調和。而上述矛盾,又是印度自身難以克服的。

(圖:印度首富豪宅,27層僅住了6個人,樓外就有乞丐)

第四,印度產業配套不齊全。事實上從工業革命開始,也僅僅有英法德等歐洲國家拼湊在一塊,或者一二戰之間崛起的美國,以及如今的中國打造了齊備完整的產業鏈條。

第五,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連帶著原料供應、運輸銷售、物流中轉成本加大,而可預見的未來無法徹底改善。

第六,印度社會大男子主義盛行,對婦女歧視嚴重,且不能得到明顯的改觀。無法釋放女性所包含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印度的勞動力優勢就縮減了一半。

(圖:印度低種性婦女兒童)

第七,印度國民識字率只有70%多,文盲率接近30%,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偏低,高素質的人才比例偏小。

第八,印度還有80%的百姓是農業人口,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科技化程度不夠,嚴重拖了印度發展的後腿,使得印度經濟瘸腿走路。

第九,印度現行體制不利於集中力量幹大事,地方政府自行其事,有很大的自主權;中央政令不易得到貫徹實施。每逢大選持續一個多月,耗資巨大,政府機構運轉大受影響。


(圖:印度的選民們)

第十,印度歷屆政府注重國防和軍力提升,花費大量外匯購買武器裝備,已躍升至世界最大的軍火買家。有限的資金花得冤枉,沒用到刺激經濟、改善民生的正地方。

除此之外,還有土地私有、國民懶惰、居住制度漏洞造成釘子戶眾多、全國發展布局不平衡、電力能源瓶頸等等弊端……

總之,印度社會毛病多多,未來30年之內,以如此多的弊端是無法支撐起每年7.5%的持續高速增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