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宗罪」的冷知識:早期中世紀的版本中驕傲不是罪,沮喪才是

談到【七罪宗】,我想說一個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冷知識(因為不僅中文互聯網亂寫,英文互聯網上也到處是亂寫的東西):你現在看到的「七罪宗」名單,並不是中世紀通行的名單。

「七罪宗」是由教宗聖額我略一世確定的,但是這份名單是這樣的:虛榮、嫉妒、忿怒、沮喪、貪婪、貪饕、淫佚。(Moralia in Job XXXI, xlv. 87)——和現在通行的名單比,少了「驕傲」,多了「虛榮」;少了「怠惰」、多了「沮喪」。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和「罪宗」這個詞有關。有些人可能注意到了,中文互聯網上整天說「七宗罪」、「七大罪」、「七死罪」,很少有人說「七罪宗」,這其實是因為漢文世界一般是從英文「seven deadly sins」翻譯過來的,而英文實際上是個誤譯。

所謂「罪宗」,原本拉丁文寫作「capitalia crimina」,人們拿來一看,很好翻譯啊,「砍腦袋的罪」,因此就翻譯成了「deadly sins」(死罪),然而其實「capitalia」本義並不是「砍腦袋的」,而是「關於腦袋的」,而這恰恰才是這個詞的本義——教宗聖額我略一世這麼寫道:「這些罪惡中,有一些罪惡是走在前頭的,就好像是首領一般,而其他的罪惡按照軍隊的紀律追隨他們。」所以當教宗聖額我略一世使用「capitalia crimina」這個詞時,他的意思是說「作為腦袋的罪」,文雅點說就是「諸罪之宗」,因此被譯為「罪宗」。

那麼,為什麼「罪宗」有七個,而不是六個或八個呢?教宗聖額我略一世沒有解釋,但是聖多瑪斯·阿奎那給出瞭解釋,他說「罪宗」的數量是可以數出來的:(Summa Theologiae IIa, Q84 A4)

【】所有人的行為要麼是在追求善(或逃避惡),要麼是在逃避善(因為追求善會帶來痛苦)。

【1- Ia】追求善又可細分為三,其一,追求精神的善,而不恰當地追求此善便是【虛榮】;

【2- Ibα】其二,追求肉體的善。此行為又可分為二,首先是追求自身存活的善,此善最基礎的行為就是飲食,因此不恰當地追求此善,不恰當地追求此善便是【貪饕】;

【3- Ibβ】其次,追求自身傳承的善,此善最基礎的行為就是性交,因此不恰當地追求此善,便是【淫佚】;

【4- Ic】其三,追求他人的善,而不恰當地追求此善,便是【貪婪】;

【5- IIa】逃避善又可細分為二,其一,逃避自己的善,便是【怠惰】;(阿奎那總論七罪宗時將「怠惰」列為罪宗,但是分論罪宗的時候遵循教宗聖額我略一世的名單,用「沮喪」代替了「怠惰」)

【6- IIbα】其二,逃避他人的善。此行為又可分為二,首先是還不想對別人下手的,便是【嫉妒】;

【7- IIbβ】其次是想對別人下手的,便是【忿怒】。

至此,與一切合理性的行為相對立的罪宗便全部確定了。但是最後有一個特殊的存在,便是【驕傲】,教宗聖額我略一世並沒有把她列為罪宗,為什麼呢?因為驕傲還不只是一切罪惡的腦袋,更是一切罪宗的腦袋!因此【驕傲超越於七罪宗之上】,被稱為【一切罪惡的女王】。

※補充說明一下,傳統上描述罪惡使用「女王」、「女兒」這樣的字眼,並不是說看不起女性,而是因為這些詞在語法上都是陰性,我們說「祖○母親」(patria)、「命運女神」(fortuna)之類,也是因為這些詞本身是陰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