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到底要不要和孩子做朋友?谈谈“家庭文化土壤”的概念及培养

家长到底要不要和孩子做朋友?谈谈“家庭文化土壤”的概念及培养

很多父母往往在“要不要和孩子做朋友”之间拿不定主意

案例:父母和孩子“做朋友”有风险

班上一个学生黄某因为屡次抽烟被学校给予“留校查看”的纪律处分。其中有一次抽烟被班主任亲自发现,询问情况,黄某交代“烟是从家里面带来的”,说完之后学生还补充了一句“我妈妈允许了的”。

班主任以为学生在撒谎,没想到这却是真有其事。在周末的时候,妈妈带黄某去参加“别人的结婚宴”,黄某将饭桌上的那包烟拿过来放到自己裤包里,并且还当众抽了一支。而在旁边的妈妈则淡淡地说了一句“你抽吧!下次就不行了哦?”

原来,黄某妈妈一直对孩子很溺爱,完全就是充当了孩子的“小伙伴”,甚至很多时候这个妈妈还帮着孩子向老师撒谎请假在家玩耍。不过,黄某的父亲则非常严厉,只要孩子犯错,动不动就是一顿“教训”。为了教育孩子,夫妻二人吵闹了好几回。

妈妈的一片苦心,并没有真正让黄某改正错误,不再违纪,反而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孩子没有教育好,家庭关系变得更加紧张起来,如何在“已经出现的问题”中寻找“出路”,这是摆在黄某家长面前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

家长到底要不要和孩子做朋友?谈谈“家庭文化土壤”的概念及培养

简单地和孩子“做朋友”,家长和孩子都容易模糊“父母角色”

亲子关系处理不当的“三种后果”

其实,这里面就涉及到教育理念方法上的分歧。黄某的妈妈认为对孩子要关心、理解,要跟孩子“做朋友”,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和孩子沟通;而黄某的父亲则认为,在教育孩子时,十分有必要摆正自己的“家长位置”,必须要让孩子明白“父母”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付出。

在是否和孩子“做朋友”方面,夫妻二人也产生了分歧。

最近几年以来,一种“学会和孩子做朋友”的理念逐步在社会上宣扬开来,一些家长感觉十分有道理,于是便回头在家中学习实践这种理念。也确实有做得比较好的家长,经过“朋友化”之后,孩子和妈妈之间增加了信任和感情,有什么烦恼和心里话,孩子都会向妈妈倾吐,妈妈和孩子之间,似乎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但是,像黄某的妈妈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这种“朋友化”的教育方式,也引起了一些专家们的注意,重庆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赵石屏老师就认为,“家长最好不和孩子做朋友”,“你让孩子把你当朋友,那么谁把你当父母?”

“朋友化”的教育方式,实际上是西方文化的一种体现,是在西方“神本位”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中“平等理念”。在西方,所有人都只尊崇一个人,那就是“上帝”。“上帝”之外,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包括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这种基于“神本位”的“平等理念”和教育方式在中国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简单粗暴地直接拿过来运用到家庭教育当中,可能就会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环境下“水土不服”,从而造成三种不同层次的后果:

1.“目无尊长”,不尊敬父母,不尊敬长辈;

2.“仇恨父母”,把父母当成耽搁自己前程的“敌人”;

3.“报复父母”,用极端方式对父母进行伤害。

家长到底要不要和孩子做朋友?谈谈“家庭文化土壤”的概念及培养

失败的家庭教育往往把孩子培养成自己的“敌人”

“家庭文化土壤”是人们长期忽略的一种家庭教育环境!

(一)“家庭文化土壤”的内涵。

很多人一谈到家庭教育,头脑里就显出各种东方的或者西方的教育方式。可以说,有不少家庭都陷入了“只看重教育手段,而不重视教育文化”的教育误区。“家庭文化土壤”的概念一直被忽略。

但是,我们只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就能发现:如果我们“培养树苗”却没有“良好土壤”,那么我们寄予厚望的“树苗”该如何生长呢?

这里所说的“家庭文化土壤”,是指一种旨在为教育方式提供文化生存养料的家庭环境,主要作用是帮助教育达到更好的预期目标。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教育大部分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土壤发展起来的,被称为“中式教育”;而现代教育则往往以“西方现代思想”为土壤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被称为“西式教育”。

严格地讲,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必须找到适合它生长的土壤环境,只有在合适的土壤环境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生长。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应该以不同“家庭文化土壤”作为依托,才能够真正培养出茁壮的树苗。

家长到底要不要和孩子做朋友?谈谈“家庭文化土壤”的概念及培养

“家庭文化土壤”一直被人们忽略,人们往往更加重视“教育的手段”

(二)“家庭文化土壤”受制于“三个因素”的影响:

1.传统文化因素。

一些家庭,在教育理念上倾向于用传统教育方式进行教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大部分家庭教育都是耕植于传统教育文化的,无论是“棍棒出孝子”还是“黄荆棍出好人”,无论是“尊师重教”还是“三十而立”,都来源于传统的教育文化观念。

一个家庭,如果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话,就往往更倾向于“中式教育”;如果这个家庭很少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反而是接受现代观念较多,则可能会倾向于“西式教育”。

在一些具有强烈“辈分意识”的传统孝文化家庭中,推行西方所谓的“朋友化”的教育理念,是注定行不通的,会产生许多碰撞和矛盾。

家长到底要不要和孩子做朋友?谈谈“家庭文化土壤”的概念及培养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家庭,不要贸然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

2.家族文化因素。

一些大姓家族,为了维持本族的秩序和繁荣发展,经过历代族人所共同总结、提炼、积累起来的家族文化,是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和家族传承的重要内容。

这些家族以“宗族”为中心,推行“家训”,在教育子女方面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和价值观。历史上,一些“帝王家训”“将相家训”和“士大夫家训”都非常有名,比如《刘邦家训》,《范仲淹家训》,《曾国藩家训》等。

现在社会,也有像这样有着巨大影响的家族,如香港著名慈善家田家炳老先生的“田氏家族”,他在教育子女时就有自己独到的家庭教育理念,将“爱国”“做人”“教育”放到“经商”前面,这对于一个商人来说真是不同凡响。

家长到底要不要和孩子做朋友?谈谈“家庭文化土壤”的概念及培养

“家族文化”往往能够影响家庭中每个成员的成长和发展

3.经济文化因素。

“经济文化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也非常大,父母怎么挣钱,怎么开支,怎么消费,这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家庭文化土壤。

如果父母挣钱容易,随便花钱,专挑昂贵的购买,那么这种经济观念势必会影响到孩子的价值观。

人们所经常讨论的什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或者“女孩要富养,男孩要穷养”等观念,都是家庭经济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一个孩子长大后是否有“出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年时期家庭、父母传递给他的“经济观念”:如何对待和使用“财富”,关系到一个人最终的人生高度。

家长到底要不要和孩子做朋友?谈谈“家庭文化土壤”的概念及培养

如何对待和使用“财富”,关系到一个人最终的人生高度

如何培养“家庭文化土壤”?

要让一种教育理念或者教育方式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发挥效用,就必须培养相应的“家庭文化土壤”。有了合适的文化土壤,家庭教育就能够事半功倍。

那么,家长到底应该如何去培养这种“家庭文化土壤”呢?

(一)发扬必要的家庭传统美德。

1.尊老爱幼是底线。无论父母如何与孩子亲近,如何讲究平等,但是“尊老爱幼”这一条底线必须坚持。在家庭中或者是在对外关系中,面对长者必须施以礼仪恭敬,面对孩童必须予以保护关照。父母应该将这种传统美德从小教给孩子,当然,父母自己必须也要保持遵守这一点;尤其是父母绝不能在孩子面前对爷爷奶奶进行吵闹或打骂,这是保持家庭和谐的“秘诀”。

2.家务劳动要坚持。一个不劳动的孩子,一定不会懂得尊敬别人劳动成果。适当的家务劳动,不但可以让孩子提高一些独立生活的能力,还能够适时地缓解紧张的家庭氛围和矛盾冲突。父母一定不能为了疼爱孩子,而放弃锻炼孩子的机会,连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都舍不得让孩子做,到头来,孩子不会理解父母的辛苦,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只会越来越紧张。

家长到底要不要和孩子做朋友?谈谈“家庭文化土壤”的概念及培养

必要的家务劳动能够促进家庭和谐

(二)建立适合自己家庭的亲子关系。

有三种亲子关系提供给家长们选择:

1.重伦理的“血缘关系”。在东方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更看重“伦理道德”与“和谐融洽”,所以,传统的亲子关系是一种基于伦理的“血缘关系”,这种关系提倡家庭参与,强调家庭角色,重视彼此奉献。

爷爷奶奶不能够“越位”扮演父母的角色,父母也不能“越位”扮演朋友的角色,孩子也必须扮演儿子、女儿、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角色。总之,要能够让整个家庭“和谐融洽”,每个人都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家长到底要不要和孩子做朋友?谈谈“家庭文化土壤”的概念及培养

重伦理的“血缘关系”,强调每个家庭成员的角色扮演

2.重诚信的“朋友关系”。

正如上文所言,西方的现代思想是一种基于“神本位”的平等理念,除开上帝之外,所有人一律平等,西方的宪法早有制定“人人生而平等”。这种文化土壤培养出来的亲子关系重诚信,讲义气,提倡契约精神,强调权利义务,重视法律关系。

“个人权利神圣不能侵犯”,父母就不能过多的干涉孩子自由,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只能选择和孩子“做朋友”,只能跟孩子讲平等,讲义气,讲契约。

家长到底要不要和孩子做朋友?谈谈“家庭文化土壤”的概念及培养

重诚信的“朋友关系”,在家庭中强调的是平等和义务

3.重意义的“场合关系”。在“血缘关系”和“朋友关系”之外,还有第三种选择,即“场合关系”。这种“场合关系”是一种基于不同场合所扮演的“临时关系”,它不像“血缘关系”和“朋友关系”那样强调“固定”,而是以“变化”为原则应对各种不同场合。“场合关系”提倡随机应变,强调具体环境,重视意义挖掘。

例如有长辈在的场合,父母和孩子可以表现出“血缘关系”;如果有同事或外入在场,父母和孩子可以表现为“朋友关系”;如果有老师在场,父母和孩子还可以表现为“师生关系”。

家长到底要不要和孩子做朋友?谈谈“家庭文化土壤”的概念及培养

重意义的“场合关系”,强调具体环境的和谐相处

(三)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

1.“必须花费”的项目坚决不吝啬,“可花可不花”的项目衡量后选择。孩子没有经济观念,孩子的所有经济观念都是父母给的。所以,那些经常乱花钱的孩子,其问题主要出在父母的身上。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尽可能地“引导”孩子的购买欲望。凡是必须要购买、花费的项目,那就不能吝啬,比如学习书籍,生活用品;凡是可以不买的项目,就暂时不买,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凡是不适合学生买的项目坚决不让买,比如化妆品,项链,匕首,甩棍等。

家长到底要不要和孩子做朋友?谈谈“家庭文化土壤”的概念及培养

家长必须教给孩子“该花费”和“不该花费”的概念

2.“勤劳致富”的观念从小扎心中,“嫌贫爱富”的思想最好早断绝。一个家庭无论财富多少,都必须培养孩子的“财富观”。并不是说“腰缠万贯”的家庭才有“财富”,勤劳的家庭和智慧的家庭都有“财富”。作为父母,一定要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能给孩子一笔什么样的财富?”是物质的财富,还是精神的财富?“勤劳致富”的观念就是一种精神的财富,这种观念要从小灌输给孩子,没有钱不可怕,也不可耻,只要足够的“勤劳”,就能够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当然,“嫌贫爱富”这种思想家长要注意,自己不能有,同时也不要用这种思想来影响孩子。

家长到底要不要和孩子做朋友?谈谈“家庭文化土壤”的概念及培养

孩子要从小培养“勤劳致富”的意识

3.“物质生活”的安排家长需有度,“精神生活”的追求一定要丰富。一些家庭由于物质条件充裕,在平时的消费开支上面就非常“豪气”“奢侈”;钱多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多过的“物质享受”就会忽略“精神生活”的追求。我们宁可生活得更加朴素自然,但是能够从中获得更多快乐;同时,对于知识和文化的追求,更能够带领孩子接受正面教育,充分吸收知识和文化的养料,以此来充实自己。当然,父母也要寻找机会培养孩子的“怜悯心”已经“艺术感受力”,只有这样的“精神生活”才能够让人感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人一旦陷入“物质主义”,也就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家长到底要不要和孩子做朋友?谈谈“家庭文化土壤”的概念及培养

家庭中“精神生活”的追求一定要大于“物质生活”的追求

结束语: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够随便地“捡起”一种方式,一知半解地实施在孩子身上。家长如果要“和孩子做朋友”,就必须就分析自己家庭的文化土壤是属于什么类型,“家族文化”太过浓厚的家庭,不太适合“朋友关系”的亲子关系!

家长到底要不要和孩子做朋友?谈谈“家庭文化土壤”的概念及培养

不同的“家庭文化土壤”决定着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否有效、是否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