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難撼中國糧食安全!

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恆的課題。

從前段時間我國境內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到當下全球疫情蔓延,公眾對糧食保障的高度關注,始終貫穿其中。

全球疫情,難撼中國糧食安全!

2020年我國糧食夠吃嗎?

從全球來看,為了保障糧食供應充足,各國也是拼了——

越南、柬埔寨、俄羅斯等稻米、小麥出口國,陸續宣佈限制糧食出口;

部分糧食進口國已經開始未雨綢繆,如阿爾及利亞、土耳其等主要小麥進口國已經發布了新的招標書……

相對於各國的保糧“操作”,網友們表示更關心國內情況。

4月4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佈會上,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給出了“定心丸”:

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5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口糧保障絕對安全;

人均糧食佔有量持續高於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達到472公斤,遠高於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

目前我國糧食庫存足,特別是小麥和稻穀,庫存約相當於一年全國人口的消費量;

我國穀物年度進口數量不大,僅佔我國穀物總消費量2%。

4月8日,對於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有可能帶來的糧食安全問題,袁隆平表示,中國完全有實現糧食生產自給自足的能力,不會出現“糧荒”,希望大家不要擔心。


全球疫情,難撼中國糧食安全!


中國為什麼不會出現“糧荒”?

一是不斷強化的糧食生產基礎能力。新中國成立以來,始終把強化糧食生產的基礎能力作為抵禦自然風險、保障糧食安全的首要路徑,通過不斷改善糧食生產面臨的農田、水利、農業機械與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客觀條件,不斷實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在城鎮化與工業化快速發展,耕地資源愈發有限的背景下,我國確定了必須嚴守的18億畝耕地紅線,劃定了永久基本農田,在耕地數量上保障了糧食生產的基礎能力。同時,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力“減肥減藥”,推行休耕輪作試點,恢復與提升耕地地力,在耕地質量上保障了糧食生產的基礎能力。

據統計,目前,我國耕地面積約為20.23億畝

,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6.4億畝,有效灌溉面積10.24億畝;農業機械總動力超過10億萬千瓦,主要糧食作物的機械化作業率超過8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3%,為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是優化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推進農村承包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我國不斷探索出新的生產方式,提高了糧食生產,保障了糧食安全。“三權分置”改革不斷放活承包地經營權,鼓勵土地流轉,逐漸實現適度規模經營。

同時,在“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上,既強調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糧食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又不斷引導小農戶通過社會化服務、農業生產託管等方式,實現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努力實現糧食安全的“雙主體”保障

全球疫情,難撼中國糧食安全!

三是不斷深化的糧食市場體制改革。70年來,我國的糧食流通體系經歷了從“自由貿易”到“統購統銷”再到“市場化收購”的發展歷程,顯現了主要由行政推動向市場引導的動力變革。

在糧食市場化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仍堅持對於糧食的宏觀調控,強化國家規劃對糧食安全的引領作用,有效發揮中央與地方儲備糧在我國糧食安全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推動糧食增長與保障糧食安全進程中,糧食市場化改革發揮的關鍵作用在於,不斷完善糧食的價格形成機制,不斷消除對糧食價格的扭曲,提高我國糧食的競爭力;同時,也有利於避免大量的外國糧佔據我國市場、威脅我國糧食產業的安全,確保中國人飯碗中裝的是自己的糧食。

四是不斷完善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21世紀初,我國進行了農村的稅費體制改革,於2006年全面取消了農業稅。2016年全面推開的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整合了過去的“三項補貼”,更加精準有效地減輕了種糧農民的負擔,以更加符合WTO貿易規則的方式穩定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整體上,取消農業稅與建立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一方面減輕了種糧農民的負擔,保障了農民種糧的收益,提高了其應對市場風險與自然風險的能力,保障了國內的糧食產量安全。

另一方面,在中國加入WTO之後,完善對於農業與糧食的支持保護,進而降低農民種糧的成本負擔,是有效提高我國糧食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能夠確保我們的飯碗裡裝的是自己的糧食。

全球疫情,難撼中國糧食安全!

“後疫情”時代,

如何守護我國糧食安全“命脈”?

靠別人解決吃飯問題是靠不住的,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因此,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走好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 “引進來”:注重引進種質資源、技術和智力

加快推動種質資源國際合作,引進別國優異種質資源、國際技術和管理經驗。深化改革,推動我國種子企業、科研單位與農業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的種子企業、科研組織開展國際交流。

  • “走出去”:促進農業對外直接投資,保障糧食安全

建立農業“走出去”專項基金,建立和完善保險體系,建立境外投資農業企業數據庫,對這些企業進行跟蹤瞭解,做好諮詢服務。

  • 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要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施糧食產業的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優銷,實現糧食全產業鏈的增值增效。

  • 樹立全球化視野,培育我國國際糧商

作為我國的大糧商,要樹立全球化視野,加快推進跨國經營,掌握第一手的糧源,直接參與世界糧食市場競爭,防止通過價格傳導衝擊國內生產和農民增收。

70年來,中國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飯碗,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並且“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儘管中國完全有能力實現糧食自給自足,但從中長期看,中國糧食產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鬆,這次全球疫情就是一記警鐘。

一方面要繼續堅持正確的糧食安全方針,實現從糧食生產大國向糧食產業強國邁進。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國減貧經驗,積極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為發展中國家爭取糧食定價權、話語權,確保在應對一切客觀和主觀的糧食安全威脅時立於不敗之地。


人民論壇新媒體綜合整理

資料來源 | 新華網、《人民論壇》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