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頓河畔吹來醉人的風

感受頓河畔吹來醉人的風

第一次知道有一本書叫《靜靜的頓河》是1969年。當我以“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身份,恢復已被剝奪兩年上學權利後,直接到初中二年級“復課鬧革命”

的時候,在語文課本中第一次看到了一篇中國留蘇生在蘇聯課堂上批評《靜靜的頓

河》的課文。這究竟是一本什麼書?它描寫什麼內容?憑什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在哪個“破舊立新”,文學藝術被重度摧殘的年代,《靜靜的頓河》這個書名牢牢

的刻在我的腦海中。

在哪個年代,根本不可能得到這樣一本“蘇修'書籍。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我

在學校圖書館才借到這本書。

通讀名著,是我年輕時立下願望,但是養家餬口的拼搏和勞頓的工作之餘,使

這個願望大打折扣。當時我在某成人大學擔任共青團兼校辦文秘的工作。大量學生

工作和學校的文件材料等著我去執筆。下班後還要接送孩子,用兩到三個小時生爐

子煮非常難熟高粱米飯。每幾天才有可能騰出一點時間看上幾頁。一本《靜靜的頓

河》被我看的囫圇半片。一百五十萬字的長篇我看了半年,腦海裡只留下幾個斷續

的片段和朦朧的印象。

退休後我希望能實現“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目標。今年我實現了南下(三

亞)北上(呼倫貝爾草原)的願望,安撫了一顆驛動的心。在北風呼嘯的冬天裡,

品著茶香,一頭扎進了《靜靜的頓河》。

靜靜的頓河,整篇文字是那樣安靜、平靜,甚至有點冷情,肖洛霍夫就像他筆

下那條靜靜的頓河,帶著無限的憂鬱、惆悵,流露出一絲一縷的淺淺的哀愁。飽含

著對大自然的崇拜,對生命的敬畏,充滿了“那種對人類的痛惜心情”!

這是真正的史詩,肖洛霍夫描寫了每個生命的悲劇、痛苦和創傷,作品散發著

強烈的人道主義氣息,你可以感受到哥薩克浪漫不羈的性格,河畔人們對春種秋收

的眷戀,他們對生與死豁達無畏,他們對正教虔誠的信仰。特別是書中對頓河大自

然風貌的描寫,讓人如身臨其境,感到東歐風情,讓人暫時忘卻了殘酷生活裡和死

亡:“黑夜裡星星流著悲哀的眼淚,冬日的月亮,像戰爭和火災的血紅光亮一樣,

煙霧朦朧地在村莊的上空照耀著”;“初春的早晨,頓河邊的樹林、草地、湖泊和

光禿禿的田野,都莊嚴地和靜靜地被粉紅色霞光的火堆陽照得通紅”;“像緞子一

樣光滑的,綠油油的冬小麥,全身凝結著眼淚一樣的露珠,像怕冷一樣緊緊貼在松

脆的黑土地上,吸著黑土地的黑色鮮血”;“像母親的膨脹的乳房一樣的滿潮的小

河裡流淌著清涼的,像孩子的眼淚一樣純淨的泉水”;“野麻叢裡,連續不斷地發

出了鵪鶉斗的咕咕叫聲,金花鼠吱吱叫著,野蜂嗡嗡叫,被風吹動的青草沙沙響,

雲雀在流動的蜃氣當中歌唱,遠處的乾枯的山溝裡,有一挺機槍頑強地、兇狠地和

沙啞地嗒嗒嗒響著,表示著人類確實是萬物之靈”。這些神來之筆,使我融入、融

化,心醉了。

主人公葛利高裡不是英雄,他也沒有辦法成為英雄。他懦弱,他簡單,他空虛

,他孤陋寡聞,他鬱鬱寡歡,他擁有一個平凡人所有的一切弱點,然而永遠是平凡

人寫就歷史,作者也許不太想告訴我們這一切,而葛利高裡卻是活生生存在的我們

身邊人。

小說中有很多環境描寫,篇幅也很宏大,人物眾多,從中反映了生活的廣度和

深度。人物上至將軍,下至一般群眾,個性都塑造得很鮮明,其中幾個主要人物形

象尤其生動。肖洛霍夫用細緻入微的筆描繪出哥薩克世界,這個世界不是匠人構建

出來的,而是對土地與人的情感宣洩。

愛情是其中一條線,作品所描繪的是一幅廣闊的畫卷:戰爭、殺戮,紅軍、白

軍,是非、善惡,離合、悲歡,逃亡、追尋等等。在紛亂的社會表象下面,作者探

尋的是人類的生存精神,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意蘊,現在讀來更加清晰。人類生存的

偉力,在歷史發展的血與火中鑄就,百折不撓,生生不息。書中展現的哥薩克的野

性與堅韌,那種不屈不撓的倔強,在我看來,正是人類生存精神的生動體現。葛利

高裡和阿克西尼婭,置各自的婚姻而不顧,私奔到外村去生活。分分合合,始終難

以割捨。最後,戰火紛飛中葛利高裡出逃,他拋棄一切,就帶著阿克西尼婭。不幸

的是,阿克西尼婭中彈倒下。葛利高裡扔掉槍支回到自己的村莊,在門口抱起了年

幼的兒子。非常可惜的是四卷小說就在這裡悵然而止,給人留下無限的遺憾。

將來有機會我一定要到俄羅斯的伏爾加格勒,北上頓河畔去看看,感受河邊韃靼村民的生活。和河岸上矗立著“阿克西尼婭挑著水桶正要回家,葛利高裡騎在馬上攔著去路”的一組雕塑合影!

感受頓河畔吹來醉人的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