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顿河畔吹来醉人的风

感受顿河畔吹来醉人的风

第一次知道有一本书叫《静静的顿河》是1969年。当我以“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身份,恢复已被剥夺两年上学权利后,直接到初中二年级“复课闹革命”

的时候,在语文课本中第一次看到了一篇中国留苏生在苏联课堂上批评《静静的顿

河》的课文。这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它描写什么内容?凭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在哪个“破旧立新”,文学艺术被重度摧残的年代,《静静的顿河》这个书名牢牢

的刻在我的脑海中。

在哪个年代,根本不可能得到这样一本“苏修'书籍。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

在学校图书馆才借到这本书。

通读名著,是我年轻时立下愿望,但是养家糊口的拼搏和劳顿的工作之余,使

这个愿望大打折扣。当时我在某成人大学担任共青团兼校办文秘的工作。大量学生

工作和学校的文件材料等着我去执笔。下班后还要接送孩子,用两到三个小时生炉

子煮非常难熟高粱米饭。每几天才有可能腾出一点时间看上几页。一本《静静的顿

河》被我看的囫囵半片。一百五十万字的长篇我看了半年,脑海里只留下几个断续

的片段和朦胧的印象。

退休后我希望能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目标。今年我实现了南下(三

亚)北上(呼伦贝尔草原)的愿望,安抚了一颗驿动的心。在北风呼啸的冬天里,

品着茶香,一头扎进了《静静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整篇文字是那样安静、平静,甚至有点冷情,肖洛霍夫就像他笔

下那条静静的顿河,带着无限的忧郁、惆怅,流露出一丝一缕的浅浅的哀愁。饱含

着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敬畏,充满了“那种对人类的痛惜心情”!

这是真正的史诗,肖洛霍夫描写了每个生命的悲剧、痛苦和创伤,作品散发着

强烈的人道主义气息,你可以感受到哥萨克浪漫不羁的性格,河畔人们对春种秋收

的眷恋,他们对生与死豁达无畏,他们对正教虔诚的信仰。特别是书中对顿河大自

然风貌的描写,让人如身临其境,感到东欧风情,让人暂时忘却了残酷生活里和死

亡:“黑夜里星星流着悲哀的眼泪,冬日的月亮,像战争和火灾的血红光亮一样,

烟雾朦胧地在村庄的上空照耀着”;“初春的早晨,顿河边的树林、草地、湖泊和

光秃秃的田野,都庄严地和静静地被粉红色霞光的火堆阳照得通红”;“像缎子一

样光滑的,绿油油的冬小麦,全身凝结着眼泪一样的露珠,像怕冷一样紧紧贴在松

脆的黑土地上,吸着黑土地的黑色鲜血”;“像母亲的膨胀的乳房一样的满潮的小

河里流淌着清凉的,像孩子的眼泪一样纯净的泉水”;“野麻丛里,连续不断地发

出了鹌鹑斗的咕咕叫声,金花鼠吱吱叫着,野蜂嗡嗡叫,被风吹动的青草沙沙响,

云雀在流动的蜃气当中歌唱,远处的干枯的山沟里,有一挺机枪顽强地、凶狠地和

沙哑地嗒嗒嗒响着,表示着人类确实是万物之灵”。这些神来之笔,使我融入、融

化,心醉了。

主人公葛利高里不是英雄,他也没有办法成为英雄。他懦弱,他简单,他空虚

,他孤陋寡闻,他郁郁寡欢,他拥有一个平凡人所有的一切弱点,然而永远是平凡

人写就历史,作者也许不太想告诉我们这一切,而葛利高里却是活生生存在的我们

身边人。

小说中有很多环境描写,篇幅也很宏大,人物众多,从中反映了生活的广度和

深度。人物上至将军,下至一般群众,个性都塑造得很鲜明,其中几个主要人物形

象尤其生动。肖洛霍夫用细致入微的笔描绘出哥萨克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匠人构建

出来的,而是对土地与人的情感宣泄。

爱情是其中一条线,作品所描绘的是一幅广阔的画卷:战争、杀戮,红军、白

军,是非、善恶,离合、悲欢,逃亡、追寻等等。在纷乱的社会表象下面,作者探

寻的是人类的生存精神,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意蕴,现在读来更加清晰。人类生存的

伟力,在历史发展的血与火中铸就,百折不挠,生生不息。书中展现的哥萨克的野

性与坚韧,那种不屈不挠的倔强,在我看来,正是人类生存精神的生动体现。葛利

高里和阿克西尼娅,置各自的婚姻而不顾,私奔到外村去生活。分分合合,始终难

以割舍。最后,战火纷飞中葛利高里出逃,他抛弃一切,就带着阿克西尼娅。不幸

的是,阿克西尼娅中弹倒下。葛利高里扔掉枪支回到自己的村庄,在门口抱起了年

幼的儿子。非常可惜的是四卷小说就在这里怅然而止,给人留下无限的遗憾。

将来有机会我一定要到俄罗斯的伏尔加格勒,北上顿河畔去看看,感受河边鞑靼村民的生活。和河岸上矗立着“阿克西尼娅挑着水桶正要回家,葛利高里骑在马上拦着去路”的一组雕塑合影!

感受顿河畔吹来醉人的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