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人民的抗日鬥爭》選載之一:九一八的槍聲

70年前,阜新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歡欣鼓舞地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這一偉大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開闢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這一偉大勝利,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氣概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這一偉大勝利,將永載中華民族史冊,永載人類和平史冊。

在這場關係到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爭中,阜新人民以其不怕犧牲、不畏強暴的戰鬥精神,譜寫了一曲不朽的英雄讚歌,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阜新市史志辦公室、阜新市檔案局組織編寫了《阜新人民的抗日鬥爭》一書。

《阜新人民的抗日鬥爭》一書由市委書記張鐵民作序,市史志辦主任李立新主編,編寫組由王紫晨執筆。全書45萬字,並附有200多幅珍貴的圖片,以大量真實準確的史料深刻地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罪行,熱情歌頌了阜新人民的抗戰精神,是一部思想性、政治性、史料性很強的愛國主義教材。從本週起,本網陸續選載該書部分內容。

《阜新人民的抗日鬥爭》選載之一



九一八的槍聲



阜新市史志辦《阜新人民的抗日鬥爭》編寫組

王紫晨 執筆



《阜新人民的抗日鬥爭》選載之一:九一八的槍聲

日本侵略軍夜襲中國東北軍北大營

《阜新人民的抗日鬥爭》選載之一:九一八的槍聲

日本關東軍侵佔瀋陽

《阜新人民的抗日鬥爭》選載之一:九一八的槍聲

黃顯聲將軍

《阜新人民的抗日鬥爭》選載之一:九一八的槍聲

侵佔阜新縣城日偽軍頭目合影

1931年9月18日22時20分,駐瀋陽的日本鐵道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第三中隊所部河本末守中尉帶領日本士兵,以巡查鐵路為名,在瀋陽柳條湖南滿鐵路附近,選擇了從北大營南大約800米的地點,親自在鐵軌上裝置了騎兵用的炸彈,並點上火,“轟”——隨著一聲巨大的爆炸聲,炸壞的鐵軌、枕木飛濺四射;然後,日本侵略軍在爆炸現場擺了幾具身穿中國士兵服裝、沒有血跡的屍體,充當炸鐵路的“兇犯”,偽造了中國人炸鐵路的現場;同時,河本末守採取賊喊捉賊的伎倆,用其隨身攜帶的電話機向守備隊第二大隊本部和奉天特務機關報告,誣稱“中國軍隊破壞南滿鐵路,襲擊日本守備隊”。緊接著,預先埋伏在鐵路爆炸點以北約4公里的日本獨立守備隊步兵第二大隊第三中隊,在中隊長川島的帶領下,立即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動襲擊。關東軍隨即按照預定計劃,命令駐撫順、鐵嶺的鐵道守備隊和駐遼陽的第二師團迅速向瀋陽集中,連同在沈日本侵略軍分別向瀋陽城發起進攻。於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了。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的偉大民族,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進入近代以後,由於列強的入侵和封建統治的腐敗,中國落伍了,一步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特別是由於日本軍國主義的野蠻入侵,中華民族瀕臨亡國滅種的境地。

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嚴重匱乏,國內生產生活所用的原料主要靠從別國進口。日本的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從西方列強的情況看,資本主義的發展必然帶來對海外資源和市場的迫切需求,而世界政治經濟的不平衡性和資本主義列強在政治組織力、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尤其是武器裝備方面的優勢,使它們得以通過暴力強行奪取海外資源和開拓海外市場。要通過暴力強行奪取海外資源和開拓海外市場,就必須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為此,日本明治政府以軍事立國為根本國策,竭力擴充軍備,迅速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對外擴張、侵略亞洲各國,同時也將日本拖入戰爭,將日本民族引向災難。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中國東北全境;1937年又蓄意製造七七事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日本軍國主義的野心就是要變中國為其獨佔的殖民地,進而吞併亞洲、稱霸世界。

日本軍國主義通過甲午戰爭併吞中國臺灣和澎湖列島等領土後,又通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日俄戰爭攫取了中國東北南部旅順、大連、滿洲鐵路沿線並派兵駐紮,以及京津一帶等地區駐軍的侵略權益,為擴大侵華戰爭構築了前沿陣地。

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東北垂涎已久。在1927年夏,日本內閣就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制訂了《對華政策綱領》,露骨地聲稱中國東北“在(日本)國防和國民的生存上有著重大的利害關係”。同年7月,內閣首相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公然宣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從而確立了以“滿蒙”為侵略基地的狂妄戰略。

從1929年起,日軍陸軍參謀本部和關東軍在中國東北三省先後秘密組織了四次“參謀旅行”,偵察情況,制定了侵略中國東北的作戰方案。

1931年6月,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和陸軍省制定“滿蒙問題解決方案大綱”,確定了以武力侵佔中國東北的具體步驟;7月,陸軍參謀本部把攻城重炮秘密調運至瀋陽,對準東北軍駐地北大營;8月,日本陸軍大臣南次郎在日本全國師團長會議上叫嚷:滿蒙問題只有用武力解決。隨後進一步做了發動此次戰爭的各種準備。

9月19日凌晨1時30分至2時之間,板垣徵四郎又以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的名義,發佈了由作戰主任參謀石原莞爾起草的八項電令,除了命令佔領營口、鳳凰城、安東、長春等地外,還命令有關部隊迅速集結瀋陽,支援進攻瀋陽的日軍,同時還請求駐朝日軍越境增援。

九一八事變爆發時,在瀋陽的部分東北軍官兵,出於保家衛國的民族氣概,進行了一些自發抵抗。駐北大營的獨立步兵第七旅是東北軍精銳部隊之一,有官兵7000餘人。在日本侵略軍爆破鐵路並開始向北大營進攻時,旅長王以哲未在營區。參謀長趙鎮藩幾次用電話請示在城內的東北邊防軍參謀長榮臻和旅長王以哲,而得到的命令卻是“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但是身處北大營第一線的趙鎮藩覺得榮臻不可理喻,就掛上電話,命令各單位仍按原定計劃準備迎擊敵軍。夜11時半左右,部分日本侵略軍衝進營區,向第621團官兵掃射、刺殺。該團各營按照榮臻的命令,都未帶武器,因而來不及抵抗,紛紛奔走逃命,許多人被打死、刺死。但第620團第三營在值周官、九連上尉連長姜明文的指揮下,事先就將武器彈藥帶回營房。聽說日本侵略軍衝入營區後,他們立即在營房附近用麻包壘成臨時掩體,向敵人還擊,日本侵略軍未能接近。其間,榮臻在傳達不抵抗命令的同時,指示部隊必要時可組織撤退。第619團、621團先後向東撤走。第620團在團長王鐵漢的指揮下,至19日凌晨4時,也從東、北兩側圍牆分兩路撤退。從北圍牆撤出的團部和第三營、迫擊炮連、平射炮連等部在牆外遭到日本侵略軍阻擊。早已滿腔怒火的該團官兵立即槍炮齊發,將敵人的火力壓住,迅速撤出敵人的火力區。19日6時30分左右,日本侵略軍佔領北大營。據事後調查,日本侵略軍在進攻北大營時,東北軍官兵傷亡近300人。

19日上午,日本侵略軍開始進攻瀋陽城。日本侵略軍第29聯隊兵分三路,第一路攻商埠地南市場,第二路攻商埠地北市場,第三路攻入大西邊門、小西邊門。先將警察署包圍,接著又包圍電話局、無線電臺等處,然後包圍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省政府等重要機關及東三省官銀號、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接著,日本侵略軍又攻佔大北關、小北關和大南關、小南關,佔領瀋陽兵工廠及東塔飛機場,並開始在重要街巷路口設崗,任意屠殺百姓。其憲兵更是闖入民宅搜查武器及反抗分子。最後,日本侵略軍集中兵力,先後將瀋陽各城門及東關公安總局、公安總隊隊部用坦克攻開。駐城內的警察、公安隊奉省警務處長黃顯聲和瀋陽市公安局長熊飛的命令,對日本侵略軍進行了英勇抵抗。三經路警察署、商埠地三分局、南市場等處的戰鬥尤為激烈。但由於日本侵略軍以裝甲車、坦克進攻,火力強盛,公安警察抵擋不住,警員傷亡慘重,被迫撤退。日本侵略軍在佔領瀋陽後,掠奪了中國大量軍用物資,其中有飛機262架、各種炮3091門、坦克26輛、各種槍支12萬餘支。

日本軍國主義的野蠻侵略,激起中國人民的奮勇抵抗。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並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在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抗擊侵略、救亡圖存成為中國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的共同意志。

東北軍政當局最高負責人張學良,在九一八事變發生時,曾幻想蔣介石和國際聯盟能夠制止日本的侵略行為,因而執行了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命令。結果事與願違,導致東北大片國土淪陷。到9月下旬,遼寧和吉林兩省政府已經瓦解,黑龍江省政府也處於癱瘓狀態。面對這種形勢,張學良果斷地委任抗日人士主持東三省臨時政府。當時,遼西還沒有淪陷。9月23日,張學良發出通電,正式宣佈:“在錦州暫設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行署、遼寧省政府行署”,並支持黃顯聲發動和組建東北抗日義勇軍。

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後,日本侵略軍隨即對遼西錦州採取了軍事行動。10月19日,關東軍以重金收買了漢奸凌印清,網羅潰兵、民團、土匪成立了偽“東北民眾自衛軍”。凌印清被殲滅後,11月初,日軍又委任漢奸張學成為“東北民眾自衛軍”總司令,收攏凌印清殘部等,組成8個支隊,共4000多人。11月15日,遼寧省公安騎兵第二、三總隊前去圍剿,張學成“東北民眾自衛軍”一戰即潰,張學成及日本顧問全被擊斃。

日軍利用偽軍攻打錦州的計劃失敗後,便直接出兵進攻錦州。12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出“遼西討伐令”。對此,東北邊防軍嚴陣以待。12月21日,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第二師團、二十師團、混成第三十八旅團、第三十九旅團及第八旅團共4萬人,以奪取錦州為目標,沿營溝、北寧、大通3條鐵路線,同時向錦州及遼西的東北邊防軍發起總攻擊。各部義勇軍約3萬餘人沿途阻擊日軍。12月25日,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張學良電請南京政府迅速增援。同時,北平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通電全國各機關、軍隊、群眾團體,呼籲抗戰。針對中日雙方在遼西一帶的戰鬥情況,張學良於12月28日再次電請南京政府援助,結果還是沒有回應。12月29日,東北邊防軍參謀長榮臻下令錦州及附近的軍隊撤往關內,只留警務處長黃顯聲等率公安騎兵維持錦州一帶治安。

1932年元旦,遼寧省政府行署由錦州撤往河北灤縣。下午5時,日本侵略軍多門師團派飛機6架,用機槍掃射溝幫子、錦州間運輸車輛,並以兩旅團以上之兵力攻下歷家窩鋪,直撲溝幫子。時遼西義勇軍會同東北邊防軍六五八團的高政清、朱世清、榮炳炎各營及騎兵三旅第三十九團、四十團拼力抗拒,日軍炮火尤猛,東北邊防軍死傷慘重。激戰一晝夜,死亡約在2000人以上。日軍第二十師團第三十八混成旅團於  3日10時首先侵佔錦州。

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東北是四個省:遼寧、吉林、黑龍江和熱河,當時彰武縣屬於遼寧省;阜新縣屬於熱河省。九一八事變後兩個月,12月下旬,日本侵略軍集中兵力,企圖西進侵佔中國東北軍還守衛著的錦州。彰武自古是兵家要道,攻錦日軍兵分三路,其中右路由彰武取道義縣南下。

當時彰武縣城由東北邊防軍騎兵第三旅旅部和一個營駐紮,並於葉茂臺、十家子一線設防。12月26日,彰武縣城上空飛來兩架日軍飛機,那機翼上的圓圓的標誌就像張開的血盆大口,飛機呼嘯著投下6顆炸彈,落在東門外。第二天,又有兩架日軍飛機,到縣城投下兩顆炸彈,一顆落北大營軍營,一顆落城內,炸得大街火光沖天,瓦礫橫飛。12月30日,東北邊防軍騎兵三旅旅長張樹森接到命令,率部撤離彰武,開往義縣。縣長吳意和已於半月前辭職去北平。城內人心惶惶,店鋪紛紛關門,很多人逃往鄉下。  

12月31日,日本侵略軍鐵甲車從新立屯開到彰武。彰武縣公安局局長王恕領著一夥人到車站迎接日軍。從此,彰武縣淪陷,王恕當了偽縣長,日本人西崎敏夫任指導官。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在東北極力擴張,1932年3月1日建立了偽滿洲國,進而不斷強化反動統治,清剿抗日力量,在南滿、北滿治安基本趨於穩定時,便把矛頭指向熱河。1933年2月21日,日偽軍10餘萬人,兵分3路大舉進犯熱河。2月25日,中國守軍在朝陽、凌南一帶與日軍激戰。3月2日,日軍侵佔赤峰。3月4日,日軍侵佔熱河省會承德。

當時,阜新縣城內駐有東北軍湯玉麟部的一個營,日本侵略軍欲進犯阜新縣城的消息傳來,守城官兵及縣長楊宗立連夜逃跑。縣城由抗日義勇軍駐守。

1933年4月6日,日本關東軍藤井大佐和美崎參謀長親率偽靖安軍(偽滿地方部隊)一個旅團4000餘人,由新立屯向阜新進犯,。8日上午,日軍分兵繞道阿金歹,逼近縣城,於中午開始攻城,與守城東北抗日義勇軍賈秉彝、徐福部發生激戰,3小時後,南門被攻破,巷戰數小時後,義勇軍終因武器不佳、彈藥缺乏,傷亡過重而撤出縣城。上午10時,阜新縣城淪陷。藤井派一個團的兵力駐守縣城。

至此,阜新地區全部淪陷,60餘萬阜新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圖片翻拍王東元、轉自阜新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