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宣之治”後遺症:不過70年,火器發明者仿造歐洲武器

1132年,中國發明火器之後因為戰爭傳入歐洲。到了14世紀,又隨著火藥進入歐洲。歐洲的火器發展便進入快車道。不過七八十年間,歐洲的火器技術就已經開始發展起來。

沒有戰爭、競爭就不會有軍事科技的重大發展,沒有實戰只會隨著時間越來越消磨意志

歐洲之所以火器發展速度很快,戰爭催動了社會管理和科技進步,社會管理加速了社會平穩、科學再次進步。如此類推,週而復始。在這期間,英國、法國、德意志成為歐洲軍事工業發達地區。這期間,歐洲的“步兵革命”是關鍵中的關鍵。

“仁宣之治”後遺症:不過70年,火器發明者仿造歐洲武器

上述地區之所以成為“火器發展推進器”就是因為歐洲不斷地戰爭。最典型的戰爭就是英法之間的百年戰爭(1337—1453年)。從法國方面來說,其實就是兩個階段:由劣勢到強勢(英國反之);再次由劣勢到強勢(英國反之)。可以說,英法之間法國相對弱勢。

查理五世在弱勢中帶領法國逐漸走向強勢——其根本就是火器以及防禦革命

在3月6日的“16世紀中歐:嘉靖向西方學習,歐洲三次軍事革命改變世界”一文中,我們介紹了,歐洲的五次軍事革命,即步兵革命、火炮革命、防禦工事革命、海戰革命、戰術革命。其中基礎就是“步兵革命”,因為步兵人數較多,帶動了人員管理、調動等技術提高。這有影響到了社會治理,從而提高了管理能力。

查理五世(1338—1380年,1364年即位)即位時,英國已經佔據大量的法國領土,查理五世上臺後立即積極擴軍、將僱傭步兵替代部分騎士民團,開始訓練弓弩手、炮手,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海軍艦隊,積極加固各類防禦工事。由此,在1369年發動對英進攻。

“仁宣之治”後遺症:不過70年,火器發明者仿造歐洲武器

那麼,查理五世在位期間,對火炮、防禦工事、海戰等方面都進行一定改革。雖然,與真正的火炮革命(15世紀)、防禦工事革命等有著質的不同,但卻在當時屬於先進舉措,所以,法軍的戰鬥力迅速提升。

查理五世去世前,英國侵佔的大部分地區已經收復,只剩下沿海幾座法國城池仍被英軍佔據。但查理五世去世後,法國內部發生權力鬥爭,造成法國實力再次變弱。由此,英軍便在1415年再次發動進攻。法國再次處於劣勢。而這時,法國的男人們要靠一位女英雄的出現,才擁有了尊嚴——貞德來了。

聖女貞德(1412—1431年)是法國民族英雄。在其支持下,查理七世奪得王位;在貞德旗幟率領下,法國人對英國人發動反擊。然而,貞德被母國出賣並被英國人施以火刑。

在“百年戰爭”中,英國和法國的主體是“步兵革命”發生,副產品就是帶動了火器的發展。在戰爭中,火器用來攻破大炮的防禦。這時的歐洲火炮已經出現“準星”,這比中國的火炮要合理得多。中國傳統火炮一直沒有“準星”,這對我們的火炮精準度有很大影響。

要想戰爭中打得準,只能靠作戰經驗和訓練程度不斷加強才能達到。

“仁宣之治”後遺症:不過70年,火器發明者仿造歐洲武器

明朝永樂後其火器發展為何會遲緩

可惜的是,自永樂大帝在1424年去世後,明朝開始採取了內斂的軍事防禦戰略。例如對蒙古騎兵主要採取“兩道防禦體系”進行防守,不進攻就不反擊。兩道防禦體系一個是長城、一個是依靠“九邊種樹”(樹木可以遲緩蒙古騎兵行進速度),可以說這兩道防禦體系不但是失敗的,反而,讓武將們的吏治出現很多問題。

由此,明軍的作戰頻率不多。另一方面的訓練程度則因為種樹、修築長城、屯田等使得平時操練也不勤。那麼,火器的操練程度以及精準度自然會有很大影響。

更嚴重的是,因為“閉關”“軍事防禦”造成明軍對外面的世界的理解只停留在永樂大帝時期。因為,周邊國家一直弱於我們——無論是文明科技,還是軍事實力或是經濟實力,所以自然就失去了“競爭意識”,對外敵的發展敏銳度就比較低。

“仁宣之治”後遺症:不過70年,火器發明者仿造歐洲武器

正如嘉靖皇帝命令全面仿造弗朗機銃、弗朗機戰艦(蜈蚣船)後,我們的建造部門對蜈蚣船的不屑一樣。葡萄牙的戰艦在歐洲不是最好的,來到亞洲的戰艦又不是葡萄牙最好的。

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已有戰船可能更適用於近海作戰。但遠海呢?所以,“天朝上國”的自戀遮蔽了我們的眼睛。內容詳見2019年12月17日的“明朝唯一掌吏部管兵部的雙尚書,在唾罵中完成軍事改革重擔”。

與此同時,歐洲地域小、國家眾多,打個嗝都能被投訴、抗議,因此,戰爭比較頻繁。為了勝利,在武器上的研發都比較重視。越是戰爭對軍事科技的研究就越活躍。這一規律不僅在火炮上適用,在火槍發展上更是如此。

到了15世紀中後期,火繩槍的發明證明我們已經被全面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