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宣之治”后遗症:不过70年,火器发明者仿造欧洲武器

1132年,中国发明火器之后因为战争传入欧洲。到了14世纪,又随着火药进入欧洲。欧洲的火器发展便进入快车道。不过七八十年间,欧洲的火器技术就已经开始发展起来。

没有战争、竞争就不会有军事科技的重大发展,没有实战只会随着时间越来越消磨意志

欧洲之所以火器发展速度很快,战争催动了社会管理和科技进步,社会管理加速了社会平稳、科学再次进步。如此类推,周而复始。在这期间,英国、法国、德意志成为欧洲军事工业发达地区。这期间,欧洲的“步兵革命”是关键中的关键。

“仁宣之治”后遗症:不过70年,火器发明者仿造欧洲武器

上述地区之所以成为“火器发展推进器”就是因为欧洲不断地战争。最典型的战争就是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1337—1453年)。从法国方面来说,其实就是两个阶段:由劣势到强势(英国反之);再次由劣势到强势(英国反之)。可以说,英法之间法国相对弱势。

查理五世在弱势中带领法国逐渐走向强势——其根本就是火器以及防御革命

在3月6日的“16世纪中欧:嘉靖向西方学习,欧洲三次军事革命改变世界”一文中,我们介绍了,欧洲的五次军事革命,即步兵革命、火炮革命、防御工事革命、海战革命、战术革命。其中基础就是“步兵革命”,因为步兵人数较多,带动了人员管理、调动等技术提高。这有影响到了社会治理,从而提高了管理能力。

查理五世(1338—1380年,1364年即位)即位时,英国已经占据大量的法国领土,查理五世上台后立即积极扩军、将雇佣步兵替代部分骑士民团,开始训练弓弩手、炮手,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海军舰队,积极加固各类防御工事。由此,在1369年发动对英进攻。

“仁宣之治”后遗症:不过70年,火器发明者仿造欧洲武器

那么,查理五世在位期间,对火炮、防御工事、海战等方面都进行一定改革。虽然,与真正的火炮革命(15世纪)、防御工事革命等有着质的不同,但却在当时属于先进举措,所以,法军的战斗力迅速提升。

查理五世去世前,英国侵占的大部分地区已经收复,只剩下沿海几座法国城池仍被英军占据。但查理五世去世后,法国内部发生权力斗争,造成法国实力再次变弱。由此,英军便在1415年再次发动进攻。法国再次处于劣势。而这时,法国的男人们要靠一位女英雄的出现,才拥有了尊严——贞德来了。

圣女贞德(1412—1431年)是法国民族英雄。在其支持下,查理七世夺得王位;在贞德旗帜率领下,法国人对英国人发动反击。然而,贞德被母国出卖并被英国人施以火刑。

在“百年战争”中,英国和法国的主体是“步兵革命”发生,副产品就是带动了火器的发展。在战争中,火器用来攻破大炮的防御。这时的欧洲火炮已经出现“准星”,这比中国的火炮要合理得多。中国传统火炮一直没有“准星”,这对我们的火炮精准度有很大影响。

要想战争中打得准,只能靠作战经验和训练程度不断加强才能达到。

“仁宣之治”后遗症:不过70年,火器发明者仿造欧洲武器

明朝永乐后其火器发展为何会迟缓

可惜的是,自永乐大帝在1424年去世后,明朝开始采取了内敛的军事防御战略。例如对蒙古骑兵主要采取“两道防御体系”进行防守,不进攻就不反击。两道防御体系一个是长城、一个是依靠“九边种树”(树木可以迟缓蒙古骑兵行进速度),可以说这两道防御体系不但是失败的,反而,让武将们的吏治出现很多问题。

由此,明军的作战频率不多。另一方面的训练程度则因为种树、修筑长城、屯田等使得平时操练也不勤。那么,火器的操练程度以及精准度自然会有很大影响。

更严重的是,因为“闭关”“军事防御”造成明军对外面的世界的理解只停留在永乐大帝时期。因为,周边国家一直弱于我们——无论是文明科技,还是军事实力或是经济实力,所以自然就失去了“竞争意识”,对外敌的发展敏锐度就比较低。

“仁宣之治”后遗症:不过70年,火器发明者仿造欧洲武器

正如嘉靖皇帝命令全面仿造弗朗机铳、弗朗机战舰(蜈蚣船)后,我们的建造部门对蜈蚣船的不屑一样。葡萄牙的战舰在欧洲不是最好的,来到亚洲的战舰又不是葡萄牙最好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已有战船可能更适用于近海作战。但远海呢?所以,“天朝上国”的自恋遮蔽了我们的眼睛。内容详见2019年12月17日的“明朝唯一掌吏部管兵部的双尚书,在唾骂中完成军事改革重担”。

与此同时,欧洲地域小、国家众多,打个嗝都能被投诉、抗议,因此,战争比较频繁。为了胜利,在武器上的研发都比较重视。越是战争对军事科技的研究就越活跃。这一规律不仅在火炮上适用,在火枪发展上更是如此。

到了15世纪中后期,火绳枪的发明证明我们已经被全面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