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华19岁当团政委,上任后一番话,让大家刮目相看

开国中将张国华09

张国华19岁当团政委,上任后一番话,让大家刮目相看

1934年3月,19岁的张国华完成了在红军大学4个月的学习,被派到福建汀州教导团担任团政委。

张国华19岁当团政委,上任后一番话,让大家刮目相看

开国中将张国华

汀州地处福建的西部,即现在的龙岩地区。西与江西赣州交界,南与广东梅州毗邻,是红军战略转移延伸两翼、拓展腹地的交枢纽与重要通道。汀州教导团,实为培养训练新兵的团,就位于长汀城内。

张国华得知将去汀州任职的消息后,立刻查阅书籍,了解有关汀州的历史文化知识,通过向红大教员和学员请教,他了解到长汀城是闽西的一个重镇,自唐以来就是州、郡、路、府的所在地,是客家人祖地。这片土地曾深深地吸引了张九龄、李纲、朱熹、王阳明、宋慈、文天祥、徐霞客、纪晓岚等著名历史文化名人;孕育了“岭南画派”的鼻祖上官周、“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等一批文化艺术的一代宗师。这里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的一片热土,著名的“古田会议”就是在上杭县的古田镇召开的,还有“汀州会议”、“汀州整编”等。

红大的学习生活使张国华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懂得了“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的道理。就任教导团政委后,张国华和老团长郑伦很快达成共识,要求教官不仅要对新兵进行军事方面的训练,还要向新兵们介绍党和红军的情况。

刚开始,大家并不理解张国华为什么这样要求,一些自恃年长、战功赫赫的军事教员对此不屑一顾。张国华与教员们的一次畅谈,彻底改变了他们只重军事训练,轻视政治、文化、历史教育的看法。

张国华19岁当团政委,上任后一番话,让大家刮目相看

“我们中的不少同志在战场上都是杀敌能手,屡立战功。前方战场形势逼人,同志们都希望到前线,再立新功,这我能理解。”稍作停顿,张国华语重心长地说,“蒋氏依托帝国列强获得了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支持,目前正紧锣密鼓地加紧对所属军官进行训练,而且取得明显效果。如果我们还是大兵、长矛加步枪,不经过系统训练,在战场上肯定是要吃亏的。因此,

我们要重视教导团的工作,注意培养既会打仗,又有思想、有文化的红军战士!”

张国华的一番话,让大家立刻对这位19岁的年轻政委刮目相看。正当大家陷入思考时,有人举手发问:“张政委请给我们讲讲,汀州整编期间成立的中革军委由哪些人组成?”

问话者名叫刘云旭,是一位文化课的教员,二十七八岁,戴一副眼镜,衣兜里随时揣着笔和纸,是教导团公认的有学问之人。

面对刘云旭唐突的提问,张国华先是一怔,随后微笑着点点头。他向来欣赏有个性、有文化的人,但没有立即回答,目光环视了一周,重复了一遍问题后,问道:“有同志知道吗?”

很多教员的目光与张国华对视后,不由低下了头。有的支支吾吾,回答不全;有的压根就不知道。会场上响起了一片嗡嗡声:“刘教员或许是想试探一下张政委的底,没想到将了政委的军!”

“汀州整编期间成立的中革军委,由毛泽东、朱德、曾山、李文林、刘士奇、邓子恢、黄公略、彭德怀、王怀、林彪、彭清泉、伍中豪、谭震林、陈毅、段月泉、方志敏、邵式平等17人组成,毛泽东为主席。”张国华一口气答完,表情从容淡定,毫无炫耀之意。

会场上鸦雀无声。

刘云旭带头鼓掌,接着掌声便响成一片。

张国华谦和、尊重教员、团结同志的作风,使他很快融入教员和新兵之中,大家打心底佩服、喜欢这位年轻的团政委,觉得与他在一起很充实、很愉快。在以后的学习、训练、生活中,大家有问题总爱向他请教,而他也十分乐意帮助大家。

当张国华奉总政的命令调红1军团政治部、离开教导团时,同志们依依不舍,有的还流下了眼泪。虽然张国华来教导团还不到一个月,但在短暂的时间内,他同大家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也十分留恋和珍惜在教导团的点点滴滴。

张国华19岁当团政委,上任后一番话,让大家刮目相看

1934年2月,红1军团按照上级向敌实施反击的命令,向坪寮敌军发动进攻。红1军团以一部兵力钳制寨头隘之敌,主力由溪口、朱潭地区出发,向坪寮敌军发动猛烈进攻,歼守敌第79师470团大部。由于援敌第6师一个旅进至岩前,第94师一个团和第79师补充团进至李岭下,对红军进行钳击,红军被迫放弃占领的阵地,撒出战斗,退至溪口、朱潭、大岭、上坪一带,集结待机。

1934年2月底,张国华被任命为红1军团巡视团主任,主要任务是部队的宣传动员和收容工作,以及一些临时性工作。这对他而言是一个挑战,他将带领巡视团的同志,进行着另一种形式的战斗——动员和群众工作。战场上的战斗,要的是敌人的命,而这一种形式的战斗,是鼓舞战士的士气,赢得战士和百姓的心。

为了扩大红军影响,宣传党的主张,揭露蒋氏的丑恶面目,张国华带着巡视团的同志翻山越岭,走村入寨宣传发动群众;了解部队的现实状况,及时把作战中好的经验、做法、宣传出去,把亟待解决的问题,向红1军团政治部领导反映。军团政委聂荣臻根据巡视团报告得知,红1团团长杨得志、政委符竹庭带领全团在三甲嶂顽强战斗的事迹,当即在《红星报》撰写了一篇题为《把第一团顽强抗战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起来》的社论

,号召红军指战员学习红1团敢打敢拼的战斗精神。

三甲嶂战斗后,红1军团又进行了凤翔峰、乾昌桥、司令岩、三溪圩、三坑、新桥、太阳嶂等战斗,但接连失利,泰宁至德胜关一线阵地全部被敌军占领,红军的东线也陷入被动。

蒋氏在南丰、泰宁地区作战尝到甜头后,于4月初按照既定的“会师赣南”计划,命令北路军、东路军协力“进剿”广昌、建宁;南路军攻取筠门岭,向会昌推进,配合北路军的行动;空军第3队进驻南城,就近支援广昌、建宁地区的作战。

在当时错误的指导下,广昌成为苏区的大门,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不顾红军连续作战、十分疲劳、损失减员的情况,命令红1、红3军团和红5军团第13师,从福建建宁地区迅速回师江西,与刚从龙冈地区调来的第23师、原在广昌地区的红9军团共9个师的兵力,采取所谓“正规战争”,保卫广昌。

在开往广昌的路上,新到巡视团的一位四川籍“小鬼”向张国华请教:“主任,广昌在哪儿哦?”

“在盱江西岸,是苏区的北部门户。”

“那战略位置一定很重要哇?”

“是呀,为了保卫广昌,中革军委早在1933年10月就命令红9军团在该地修筑工事,进行设防,后来江西独立营移至广昌又加强过防御工事。

“主任,你好厉害哦,啷个啥子都晓得喃?”“小鬼”佩服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

“当然啰,主任经常教导我们知彼也要知己……”不等张国华回答,通信员插话道。

这么重要唆,那敌人有高武器(飞机)、远武器(大炮),我们只有拼命啰……”兴头上的“小鬼”和通信员正讨论着,猛然间,瞅见张国华严峻的表情,便相互使了个眼色,不敢再说下去。

张国华19岁当团政委,上任后一番话,让大家刮目相看

小鬼”这句话无意点中红军的“死穴”,集中对集中、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的战术,只有在近距离对敌才有杀伤力。这一路没有痛痛快快打好一仗,张国华心里很窝火。他听说,林彪、聂荣臻曾建议,放弃分兵把口、宽大正面防御办法,改以部分兵力防守少数要点,集中力量寻机在运动中歼灭敌人,中革军委没有接受。如今,说是另组临时司令部,朱德兼司令员、博古兼政委,而事实上,博古、李德决定并指挥一切。照博古、李德这样指挥下去,结果会怎样呢?张国华不敢往下想,表情越发严肃。

巡视团长途行军至广昌,主要工作是筑工事、建碉堡、安鹿砦、埋地雷。没来得及休整,张国华就带头甩开膀子干开了,劳累至极。

张国华19岁当团政委,上任后一番话,让大家刮目相看

战斗于1934年4月10日打响。罗卓英指挥敌军11个师,正面5公里沿着盱江两岸的丘陵地带构筑碉堡,步步为营,红军则以第1、3、5、9军团的9个师对敌实行短促突击。敌军在右岸遭遇红军短促突击时,就转入左岸前进,遇红军左岸短促突击,又向右岸转移。如此反复辗转前进。正如刘伯承所言,这不是打仗,是“滚仗”。

战役作战指挥的错误,印证了张国华的担忧,这是红军的一场灾难。从甘竹到广昌,典型的拼命主义!红军顽强御敌18天,最后还是把广昌失掉了。后来军史资料是这样记载和评价的:

广昌战役,红军毙伤俘敌2626人,自身伤亡5093人,约占参战人数的五分之一……这是红军历史上最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它给红军尔后的作战带来了极为有害的影响。”

张国华19岁当团政委,上任后一番话,让大家刮目相看

张国华19岁当团政委,上任后一番话,让大家刮目相看

【注:《井冈山上走出的“井冈山”——张国华传》作者尚有少量存书。如有需要者可私信留言联系。参加对印反击战或者18军的老战士,作者敬赠此书,赠完为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